這陣子,上海話劇圈有個事兒挺熱鬧——滬語版《長恨歌》出來了,電視臺的美食欄目還做了一個專欄,還在節(jié)目里現場表演了一個片段,臺詞的韻味,演員的功力,這獨屬于上海的味道就呈現出來了。作為上海人,還能不感到親切嗎?
不出所料,是吧?是的,肯定的,網上也有些外地朋友吐槽,說“聽不懂”“搞特殊”“排外”。
這事兒也不復雜,也很能理解,所謂方言,就是一方語言。他鄉(xiāng)的人聽不懂。
先說說為啥有些外地朋友反對。我翻了翻評論,大概有這么幾種聲音:一是覺得聽不懂,根本就無法入戲,況且有的人還反感上海話;二是覺得上海人又在“秀優(yōu)越”,這是搞小圈子文化;三是擔心方言作品多了,會影響普通話推廣。因為對當地人來說,大家更能接受方言版本。
他們的這些擔心和反對我能理解,但我覺得有點過慮了。更無需搬出違背國家推廣普通話政策這樣的高帽子。
滬語演《長恨歌》根本不是要和誰對立,而是真正對味的藝術選擇。王安憶寫的就是上海女人的故事,對白里本來就有股上海味道。王安憶筆下的上海女人,穿著旗袍走在弄堂里,開口要是字正腔圓的普通話,那才叫出戲。滬語里那些細膩的語調變化,那些只有方言才能表達的情緒味道,真的是普通話替代不了的。你用普通話念“弄堂”“梔子花”“老克勒”,就是沒有滬語那個腔調。這不是誰比誰高級,就像川劇得用四川話,粵語歌就得用粵語唱,是一個道理。
有些外地朋友說“推廣滬語就是排外”,我覺得這是誤會了。上海從來都是座開放的城市,我們說滬語,但不排斥學普通話。上海的大街小巷商場里,你去聽聽是普通話多還是上海話多?
再說上海人為什么這么力挺滬語版?說白了,除了喜歡,就是鄉(xiāng)愁??!
我們小時候弄堂里都是“梔子花~白蘭花~”的叫賣聲,現在越來越少聽到了。滬語不只是溝通工具,里頭有石庫門的回憶,有外婆燒的腌篤鮮,有小時候弄堂游戲的嬉鬧聲?,F在小朋友們都不太會說上海話了,我們能不著急嗎?
所以滬語話劇根本不是要搞什么“文化獨立”,而是在搶救一座城市的記憶。就像北京人愛聽京片子,東北人愛嘮嗑,上海人怎么就不能好好說自己的家鄉(xiāng)話了?
這事兒真沒必要上綱上線。推廣普通話和保護方言從來不矛盾。我們可以既說普通話,又說家鄉(xiāng)話;既看普通話電影,也欣賞方言話劇。這個世界之所以精彩,不就是因為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色彩嗎?
下次如果你路過劇場,聽到里頭傳來滬語對白,不妨走進去試試?;蛟S一開始聽不懂,但那些軟糯的腔調里,藏著一座城市最真實的呼吸。
我只是有點擔心,可千萬不要像滑稽戲演出那樣,臺下的外地觀眾大聲對舞臺上的演員叫“你們用普通話來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