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沁陽市融媒體中心開設專欄《沁陽紅色印跡》,以史料為基、以故事為魂,呈現(xiàn)沁陽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于抗戰(zhàn)歲月中展現(xiàn)的不屈不撓意志、自強不息精神、不怕犧牲擔當與無私奉獻情懷,通過鮮活的黨史敘事激活紅色記憶,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代代相傳。
沿新濟公路向西,在沁陽市與濟源市交界處,有一個紀念廣場——郭大佛犧牲遺址。
87年前,郭大佛率領抗日游擊隊,阻擊由濟源東撤的日本侵略者時不幸中彈,犧牲于此。
“郭大佛是沁陽黨組織的奠基者、創(chuàng)建者,沁濟暴動的組織者、領導者,豫晉邊抗日武裝——‘華北抗日游擊軍’的組建者、指揮者,是在抗日戰(zhàn)爭中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在郭大佛犧牲遺址,瞻仰郭大佛塑像的沁陽市老區(qū)建設促進會會長何年保說。
宣傳抗日主張
沁陽市紫陵鎮(zhèn)政府院內(nèi),有一座紅墻黛瓦、古色古香的房屋。房屋廊檐下的石碑上寫道: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中共沁陽縣第一個黨支部暨沁濟暴動舊址。
記者走進屋內(nèi),如今已是紅色教育基地的展覽墻上,郭大佛的照片十分醒目。照片中的他,頭戴前進帽,年輕英俊。
展覽墻上懸掛的郭大佛照片
郭大佛,又名郭文祥,沁陽紫陵鎮(zhèn)紫陵村人。他先后就讀于沁陽省立第十三中學、河南中山大學預科和北平私立郁文大學,1927年加入國民黨,次年任沁陽縣國民黨黨部執(zhí)行委員。期間,他參與領導了沁陽的民主革命運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因痛感國民黨政府腐敗,郭大佛脫離國民黨,轉而信仰共產(chǎn)主義。1932年2月,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3月,創(chuàng)建中共沁陽第一個支部,并擔任支部書記;6月,任中共沁濟邊臨時總支宣傳委員;9月,組織并領導了震驚豫晉兩省的“沁濟武裝暴動”。
郭大佛照片
郭大佛的抗日事跡,要從“九一八事變”后說起。
1931年9月26日(農(nóng)歷八月十五),郭大佛與李冠慈等人在沁師(沁陽師范學校)組織中秋月夜座談會,向沁師師生宣傳中國共產(chǎn)黨“停止內(nèi)戰(zhàn)、共同抗日”的政策。會后,他們在各校成立抗日救國會的基礎上,又組建起沁陽縣抗日聯(lián)合會,由任建樟擔任秘書。
此后,郭大佛走進城內(nèi)各學校及女子高校,宣傳抗日救國思想:組織師生臂戴黑紗上街游行宣傳,發(fā)表激憤演講;組建抗日話劇團深入鄉(xiāng)村演出;成立沁陽學生抗日義勇軍并開展訓練……在他的領導下,沁陽學界的抗日救國運動風起云涌。
為將沁陽抗日救國運動引向深入,郭大佛趕赴開封,找到郭曉棠(時任河南中山大學反日救國會主席),商議沁陽抗日救國工作及自身政治前途問題。他參照北平“左翼作家聯(lián)盟”的活動方式,在開封中山大學附近開辦“秋水書店”,通過出售進步革命書刊宣傳馬克思主義。
1932年1月,郭大佛、李冠慈、任建樟等十多名進步青年,在沁陽城郭大佛家中成立“青年反帝大同盟”組織,對外以“月明讀書會”為掩護,以此團結進步青年、凝聚革命力量。1月底,郭曉棠與陳暄(又名齊欣,郭曉棠的愛人)從開封返回沁陽,同郭大佛等人商議尋找共產(chǎn)黨、在黨的領導下開展革命工作的問題。2月7日,為紀念“二七”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他們在沁陽城成立秘密團體“二七社”,以便更順利地與共產(chǎn)黨取得聯(lián)系。不久后,郭大佛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此后便更加積極地領導民眾開展各項抗日活動。
建立抗日武裝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日本侵略者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國發(fā)出抗戰(zhàn)通電,呼吁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侵略者。
1937年8月,懷著“誓與日寇血戰(zhàn)到底,將日寇趕出中國去”的滿腔熱血與遠大抱負,郭大佛再次回到沁陽,著手組織抗日武裝。他的歸來,讓曾參與沁濟暴動、此后暫處蟄伏狀態(tài)的人員重拾信心——大家歡欣鼓舞,頓覺有了“主心骨”。
憑借此前領導沁濟武裝暴動、開展初期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動積累的影響力,以及對抗日主張的積極宣傳,郭大佛很快便將沁陽、濟源等周邊村莊的農(nóng)民自衛(wèi)隊200余人組織起來,扛起“抗日郭團”的大旗,在沁濟一帶的太行山下開展打擊敵偽的斗爭。
1938年初,為開辟豫晉邊抗日救國工作,共產(chǎn)黨員路行健受黨組織委派,前往豫晉邊組建抗日武裝。他首先將濟源紅槍會收編,改編為濟源抗日救國團,由李世平任團長,路行健任政委,隊伍駐扎在太行山高神廟地區(qū)。當時,郭大佛正率領“抗日郭團”進駐該地區(qū)的龍門村。
路行健在沁濟暴動時便與郭大佛相識,得知郭大佛的隊伍駐扎在龍門村后,立即前往會見,并亮明自己的共產(chǎn)黨員身份,提議“抗日郭團”與其所率隊伍合作,共同抗日。郭大佛欣然應允。經(jīng)雙方研究決定,兩團合并,組建為“華北抗日游擊軍”,郭大佛任司令,李世平任副司令,路行健任政治部主任。
1938年2月,日軍先后占領沁陽、濟源后,郭大佛率領“華北抗日游擊軍”,多次在沁濟公路沿線襲擊日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血灑抗日戰(zhàn)場
“這里就是郭大佛的抗日犧牲地。在沁陽市委、市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由沁陽市老區(qū)建設促進會牽頭,于2023年建成了郭大佛犧牲遺址紀念廣場,以及郭大佛塑像、英烈事跡宣傳墻等紀念設施?!?月18日,站在位于沁陽市與濟源市交界處的郭大佛犧牲遺址廣場上,何年保向記者講述了郭大佛犧牲的細節(jié)。
沁陽市紫陵革命烈士陵園郭大佛碑記
1938年4月13日,郭大佛接到阻擊由濟源東撤日軍的通知后,立即集合抗日游擊軍隊員,從宋寨村大廟出發(fā),趟過沁河,奔赴阻擊地點。
隊伍行至柏香鎮(zhèn)西宜作村時,與日軍遭遇,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隨即打響。作為總指揮的郭大佛,跨馬沖鋒,沖向日軍,大聲疾呼:“沖??!沖??!”
一時間,戰(zhàn)士們的喊殺聲、槍炮的轟鳴聲、戰(zhàn)馬的嘶鳴聲,與從槍林彈雨中逃出村莊的群眾的哭喊聲,交織在一起。
就在隊伍與敵人拼殺、肉搏進入白熱化階段時,駐扎在西宜作村的日軍突然向郭大佛所率戰(zhàn)斗部隊開炮射擊,同時,一大群日軍從村內(nèi)蜂擁而出,敵人的機槍手也向我軍瘋狂掃射。激戰(zhàn)中,郭大佛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30歲。
郭大佛犧牲后,抗日軍民在副司令李世平的帶領下,繼續(xù)與日寇頑強戰(zhàn)斗,并將日寇包圍在沁陽縣城。
天色漸暗時,一匹此前隨郭大佛沖鋒、已遠去的戰(zhàn)馬,又獨自跑回戰(zhàn)場,站在郭大佛的遺體旁不停地鳴叫。此時,此前在戰(zhàn)斗中受傷昏倒的戰(zhàn)友張世剛,被戰(zhàn)馬刨地的聲響和鳴叫聲驚醒。他掙扎著從地上爬起來,進村找到幾名村民,先將郭大佛的遺體抬到沁河堤上,隨后又轉運回紫陵村。
在群眾的自發(fā)組織下,郭大佛的靈柩被移至紫陵村西的三官廟。張世剛主持了隆重的追悼公祭大會,并致悼詞。周圍村莊的1000多名群眾趕來參加追悼會,大家沉痛悼念這位抗日英雄,憤怒聲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滔天罪行。1941年4月,在郭大佛犧牲三周年之際,當?shù)卦俅握匍_公祭大會,并為郭大佛立碑一座,碑上鐫刻著:“民族英雄郭大佛之墓?!?/p>
“郭大佛的一生,是為尋求救國真理、謀求國家和民族解放而上下求索、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的一生。”何年保感慨地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