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最近看《炙熱游戲?百廚大戰(zhàn)》真給我看樂了!奧運冠軍全紅嬋的哥哥全進華,帶著自家養(yǎng)的 180 天走地雞去參賽,本以為能靠著這道湛江白切雞圈一波粉,結(jié)果評委周曉燕嘗了一口就皺眉頭:“肉質(zhì)太老了?!?/p>
這話一出口,全進華的臉瞬間就沉了,當場就跟評委杠上了:“他不是我們廣東人!在我們那邊,雞得養(yǎng)到日子,皮才脆,肉才緊實,30 天、60 天的嫩雞給我都不要,飯店用這種雞做白切雞,包被投訴!”
咱就是說,這場面比看奧運比賽還刺激,本來挺溫馨的美食綜藝,瞬間就彌漫著火藥味,全進華最后還因為這評價 “一輪游” 淘汰了,節(jié)目一播,全網(wǎng)都吵翻了。
白切雞的 “年齡之爭” 到底誰有理?
全進華這人是真挺有意思的,作為 “村席大廚”,他對自己的白切雞那是相當自信,畢竟這雞是自家果園養(yǎng)的 180 天純谷物走地雞,他自己都說做過 “數(shù)千次白切雞”,閉著眼睛都能做好。咱先說說這 180 天的雞有多金貴,我專門查了下,清遠麻羽鮮雞的供應(yīng)商陳小姐說,廣東走地雞最佳養(yǎng)殖周期就是 120-180 天,180 天的雞剛好生理成熟,脂肪分布特別均勻,煮出來能形成一層細膩的啫喱凍,那才是白切雞的靈魂!
而且這種雞得在山坡上散養(yǎng),每天自己找食吃,運動量夠,肉質(zhì)才緊實,吃著有 “雞味”。反觀評委可能喜歡的 30 天、60 天嫩雞,陳小姐直接說不符合出欄標準,都是靠科技催長的,沒運動量,雞皮薄得像紙,一點彈性沒有,做白切雞全靠調(diào)料湊味,根本沒那股鮮香勁兒。
節(jié)目現(xiàn)場那叫一個熱鬧,全進華急得臉都紅了,反復(fù)強調(diào)湛江白切雞的規(guī)矩,岳云鵬在旁邊打圓場說 “可能是當?shù)氐奈兜馈?,但根本壓不住火?/p>
全進華還舉了個例子,說在廣東飯店要是用嫩雞做白切雞,客人立馬就投訴,這不是瞎編的,我問了廣東的朋友,他們說確實如此,在廣東吃白切雞,要是咬著肉松散沒嚼勁,那店家都得道歉。
全進華被淘汰后也沒氣餒,轉(zhuǎn)頭就在發(fā)了白切雞制作教程,教大家 “骨頭帶血才正宗”,沒想到這火了,截至 9 月 4 日,相關(guān)話題熱度超 740 萬,“全都在曬白切雞” 還成了娛樂熱榜第一,評論區(qū)全是廣東網(wǎng)友撐腰:“30 天的雞送我都不要,至少 120 天的才合格!” 還有人吐槽評委:“不懂粵菜就別瞎評,跟用紅酒標準評白酒似的,離譜!”
其實這事兒不光是口味問題,背后是老廣對飲食的講究。廣東人做白切雞,不光看養(yǎng)殖天數(shù),對雞種要求也高,必須是清遠麻雞、三黃雞這種本地品種,白羽肉雞想都別想,肉質(zhì)松散一煮就爛,根本做不出皮脆肉緊的口感。
清遠雞還是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每只雞都有溯源腳環(huán),從養(yǎng)殖到餐桌都透明,就這標準,能隨便用嫩雞糊弄嗎?全進華硬剛評委,其實是在護著家鄉(xiāng)菜的規(guī)矩,畢竟這白切雞里藏著老廣幾代人的飲食習慣,不是一句 “不夠嫩” 就能否定的。
為啥中國人總為一口吃的吵不停?
全進華這事兒一鬧,讓我想起了之前的 “甜咸豆腐腦之爭”,2011 年那陣兒,微博上吵得不可開交,相關(guān)話題量達 152268 個,還有個投票吸引了 77862 人參與,53% 選咸的,33% 選甜的,14% 選其他口味,網(wǎng)友還互稱 “甜黨”“咸黨”,有人喊著 “拒絕妥協(xié)”,有人呼吁 “雙邊會談”,跟現(xiàn)在的白切雞之爭簡直如出一轍。
還有 2018 年,四川火鍋在國際評選中被外國評委批評 “過于麻辣”,當時也引發(fā)了熱議,四川網(wǎng)友直接回懟:“不懂麻辣就別吃火鍋!”
為啥中國人總為吃的吵?其實是因為咱地域太大,飲食文化差異實在懸殊。就像廣東人愛吃 180 天的老雞,因為當?shù)貧夂驘?,清淡緊實的白切雞更開胃;四川人愛麻辣火鍋,是因為潮濕天氣需要靠辣椒驅(qū)寒;北方人愛吃咸豆腐腦,南方人偏愛甜口,都是跟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生活習慣掛鉤的。全進華的白切雞被批 “老”,本質(zhì)上是評委用統(tǒng)一標準去套地域特色美食,就像用衡量炸雞的標準去評白切雞,根本不沾邊。
美食博主說得好:“每個地方的菜都有自己的邏輯,你不能要求廣東人跟你一起吃嫩雞,就像不能讓四川人吃清湯火鍋一樣。”
央媒后來發(fā)文也提到了這事兒,雖然沒點名,但意思很明確:別用 “非此即彼” 的態(tài)度評判美食,評委得多理解地域文化。這話太在理了,咱中國地大物博,光是菜系就有八大種,每種菜都有自己的講究,要是都用一個標準評,那還有啥特色可言?就像全進華的白切雞,雖然不符合評委的 “嫩” 標準,但它代表了湛江的飲食文化,那層啫喱凍、緊實的肉質(zhì),都是老廣的心頭好。
浙江衛(wèi)視后來還因為爭議太大,關(guān)了官方賬號的評論區(qū),其實沒必要,有爭議說明大家在乎,要是都沉默了,反而少了對文化差異的討論。
更有意思的是,全進華后來在教程里笑得特開心,一點沒受淘汰影響,還教大家怎么選雞、怎么煮,說 “吃白切雞就得吃這口實在”。
這種態(tài)度才對嘛,飲食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對錯,你喜歡嫩雞,我偏愛老雞,互相尊重就好。岳云鵬當時說的 “可能是當?shù)氐奈兜馈?,其實無意中點破了關(guān)鍵:尊重差異比統(tǒng)一標準更重要。
美食的終極意義,是讓每個味道都被看見
全紅嬋哥哥的白切雞之爭,看似是一場美食評價的沖突,實則是地域文化差異的縮影。從數(shù)據(jù)就能看出來,全進華的教程超 740 萬熱度,甜咸豆腐腦之爭有 15 萬 + 話題量,這些都說明中國人對飲食文化的在乎,也反映出大家對 “統(tǒng)一標準” 的不認同。
廣東的 180 天走地雞,有科學的養(yǎng)殖周期支撐,有當?shù)厝藬?shù)十年的口味驗證,不是評委一句 “太老” 就能否定的;就像四川火鍋的麻辣、北方的咸豆腐腦,都有自己的文化邏輯,值得被尊重。
央媒說 “不要非此即彼”,其實是在呼吁一種包容的文化態(tài)度。咱中國之所以能有這么豐富的飲食文化,就是因為每個地方都保留了自己的特色,要是都追求 “統(tǒng)一口味”,那吃起來多沒意思?全進華硬剛評委,不是沒禮貌,是在守護家鄉(xiāng)菜的尊嚴;網(wǎng)友一邊倒支持他,也是在為地域文化發(fā)聲。
說到底,美食的終極意義不是比誰更 “正宗”,而是讓不同的味道都能被看見、被喜歡。下次再遇到跟自己口味不一樣的菜,別著急否定,先想想它背后的故事,就像全進華的白切雞,那 180 天的養(yǎng)殖周期里,藏著老廣對食材的敬畏,對傳統(tǒng)的堅守。
畢竟,咱中國人吃飯,吃的不光是味道,還有那份獨有的文化情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