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人口大國,在不少國家也有著中國人的身影,這些華人身上流淌著中國血脈。
而在全世界國家中,有這樣四個國家,華人數(shù)量眾多。美國這樣的移民大國只能排名倒數(shù)第二,第一名究竟是哪個國家,為何還曾出現(xiàn)過兩次華人清洗呢?
新加坡
新加坡,別稱獅城,作為東南亞一個高度發(fā)達的經(jīng)濟體,它不僅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是全球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據(jù)2023年數(shù)據(jù),這個面積不大的島國總?cè)丝诩s592萬,其中華人占比高達74%,也就是說,每四個新加坡人中,三個是華裔。這樣的比例,讓新加坡成為除中國以外,華人占比最高的國家。
走在新加坡的街頭,中文標識隨處可見,很多人能用流利的普通話交流,甚至不少當?shù)厝诉€能說上幾句福建話、廣東話。
這種語言上的親近感,讓許多初到新加坡的中國人完全沒有身在異國的隔閡。新加坡的華人主要來自福建、潮州、廣東、客家、海南等地,這些傳統(tǒng)籍貫占據(jù)了近九成。
而近年來,隨著新移民的不斷加入,其他來源的華裔比例也在逐漸上升,顯示出社群結(jié)構(gòu)的進一步多元化。
有意思的是,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當年為了爭取選民支持,還曾專門苦學中文和閩南語。
如今,華語不僅是官方語言之一,更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掀起一股講華語運動的熱潮。
每年清明節(jié),很多新加坡華人會專程飛回中國祭祖,這種文化血脈上的認同,并沒有因國籍改變而消失。
可以說,新加坡提供了一個多元文化成功共存的范例,華人在這里不僅是人口的多數(shù),更是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
那么,在地球的另一側(cè),另一個以移民聞名的美國,華人群體又呈現(xiàn)怎樣不同的面貌呢?
美國
很多人以為美國是海外華人最多的國家,其實不然。盡管華人是美國最大的亞裔族群,總?cè)藬?shù)接近550萬,但這個數(shù)字在全球范圍內(nèi)僅排第三。不過,美國華人的故事,卻特別值得一說。
早期的美國華人移民以廣東人為主,他們多聚集在舊金山、紐約等大城市的唐人街。而自1965年美國移民法改革以后,華人移民的來源地越來越多元。
尤其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越來越多來自北京、上海、江蘇等地的留學生通過技術移民途徑定居美國,徹底改變了當?shù)厝A人社群的結(jié)構(gòu)。
如今,你在美國聽到的可能不再是清一色的粵語。普通話逐漸成為不同方言背景華人之間的通用語,簡體字教育也在逐漸普及。
甚至一些以粵語為主的基督教會,為了吸引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也開始推廣普通話服務。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福州籍、溫州籍移民增多,一些方言如福州話甚至成為紐約唐人街的第二大語言。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是,美國華人社群內(nèi)部的經(jīng)濟、教育分化非常明顯。高學歷、高技能的新移民不斷進入科技、金融等行業(yè),逐漸移居郊區(qū)中產(chǎn)社區(qū)。
可是仍有一部分教育水平不高的華人群體生活在老唐人街,貧困率略高于美國平均線。這種兩個世界的狀況,也提醒我們,海外華人的生存遠比想象中復雜。
看完了西方世界的美國,我們把視線拉回亞洲。還有一個國家,與中國關系密切,華人比例高、文化傳承好,那就是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國家,根據(jù)2020年人口普查,馬來西亞公民中華裔占比23.2%,相當于每四人中就有一位是華人。這樣的比例,使馬來西亞成為全球華人數(shù)量排名第二的國家。
中馬兩國長期以來保持友好關系。尤其在互免簽證政策實施之后,2024年雙方人員往來接近600萬人次,比疫情前還要熱鬧。
民間調(diào)查顯示,近八成的馬來西亞民眾對中國抱有好感,這為兩國深化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馬來西亞華人在當?shù)夭粌H很好地保留了中華語言和文化,還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中文教育體系。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非華裔家庭也愿意送孩子去華文學校讀書,成為馬來西亞乃至東南亞地區(qū)一個有趣的教育現(xiàn)象。
而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多次在國際場合為中國發(fā)聲,批評西方存在的恐華癥,并積極推動與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
用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副校長鐘志強的話說,中馬關系正進入一個黃金時代。然而,并不是所有東南亞國家的華人都像馬來西亞華人這樣站穩(wěn)了腳跟。
在華人數(shù)量最多的印度尼西亞,歷史上曾發(fā)生過令人痛心的排華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
印尼
印度尼西亞是全球華人絕對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總?cè)藬?shù)接近1000萬。但由于印尼人口基數(shù)大,華人占比約5%。在首都雅加達以及萬隆、泗水等大城市,華人社區(qū)形成顯著的文化地標。
歷史上,印尼華人曾經(jīng)歷過非常黑暗的時期。尤其是在1965年軍事政變后,全國爆發(fā)大規(guī)模排華暴力事件。
大量華人遭受迫害,中文使用、華文教育甚至華裔姓名都受到嚴格限制。2021年英國媒體就曾報道,在暴力事件期間,幾百人失去生命。1998年也曾出現(xiàn)排華浪潮,上千名華人遇害。
不過,如今的印尼華人群體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當?shù)亟?jīng)濟的重要力量。許多華人企業(yè)家在工商業(yè)、金融業(yè)和旅游業(yè)等領域表現(xiàn)出色,為印尼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了顯著貢獻。
隨著1998年民主改革后印尼社會的逐漸開放,華人的政治地位也有所改善,開始出現(xiàn)更多華人參政議政的現(xiàn)象。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文化在印尼正在重新煥發(fā)活力。春節(jié)于2002年被正式定為印尼全國公共假日,各地華人社區(qū)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慶?;顒?。
舞龍舞獅、元宵燈會等傳統(tǒng)中華文化活動不僅吸引華人參與,也越來越受到其他族裔的歡迎和喜愛。華文教育在印尼也迎來了復興。
自1999年印尼政府解除對華文教育的限制后,各地華文學校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不僅華人子弟學習中文,許多非華裔印尼人也開始學習中文,認識到掌握中文的經(jīng)濟價值和文化意義。
社交媒體和數(shù)字技術的普及也為印尼華人社群注入了新的活力。
年輕一代華人通過網(wǎng)絡平臺重新連接中華文化,組織線上線下的文化交流活動,用創(chuàng)新的方式傳承傳統(tǒng)。他們既保持著華人身份認同,又完全融入印尼社會,展現(xiàn)出獨特的文化融合魅力。
中印尼關系的持續(xù)改善也為當?shù)厝A人社群創(chuàng)造了更加友好的環(huán)境。兩國在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日益緊密,中國連續(xù)多年成為印尼最大的貿(mào)易伙伴之一。
這種友好合作為印尼華人發(fā)揮橋梁作用提供了更多機會,同時也促進了主流社會對華人貢獻的認可。盡管傷痕仍在,但希望從未消失。
從新加坡的語言無障礙,到美國的移民多元轉(zhuǎn)型;從馬來西亞的文化傳承,到印尼的歷史與和解,海外華人的故事,既是一部全球遷徙史,也是一部文化適應史。
他們在不同的國土上扎根生長,既保留著中華文化的基因,也積極融入當?shù)厣鐣?,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
盡管歷史上經(jīng)歷過困難時期,但華人群體始終展現(xiàn)出驚人的韌性和生命力。如今,隨著中國的不斷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海外華人的角色也將更加豐富和重要。
主要信源
命途多舛印尼華人,怎淪為“二等公民”?——新京報
馬來西亞人為什么對中國好感度高?華人學者:我們強調(diào)眼見為實——北京日報客戶端2025-04-22
新加坡華僑華人:半部“血淚史”半部“奮斗史”——2018年10月30日 11:12來源:玉林新聞網(wǎng)-玉林日報
英國20世紀60年代煽動印尼排華大屠殺,因認為蘇加諾政府與中國“走得太近”——觀察者網(wǎng)2022-01-24 2
獨家!從中餐風味到社團構(gòu)成,美國華人人口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怎樣的變遷?——中國僑網(wǎng)2021-05-10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