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團隊花了兩年時間,實地走訪了732名腸癌患者。在他們翻閱病例、追蹤生活習慣、比對實驗數據之后,驚訝地發(fā)現(xiàn),腸癌患者之間竟然存在五大高度相似的特征。
這不是巧合,而是長期被忽視的身體信號與生活軌跡的交匯。作為一名消化科醫(yī)生,在臨床上也反復看到這些共性,今天我們就來細細拆解。最打眼的共性,是長期排便異常。
便秘三天、腹瀉五天、忽干忽稀,很多人以為是腸胃敏感,自己隨便吃點益生菌就算了。但這些患者大多在早期就出現(xiàn)了周期性腹瀉與便秘交替,而且持續(xù)半年以上。
腸癌早期往往侵犯的是腸道黏膜,造成局部炎癥、蠕動紊亂,這種蠕動異常會直接影響糞便形態(tài)和排便頻率。一旦大便規(guī)律長時間被打亂,尤其是持續(xù)半年以上的變化,一定要引起警惕。
第二個共性,是愛吃紅肉,卻幾乎不碰新鮮蔬菜。很多患者每天三餐不離牛肉、羊肉和香腸臘肉,纖維素的攝入卻少得可憐。我們做腸鏡時,經常能在他們的結腸壁上看到長年油脂沉積與慢性充血。
紅肉在高溫烹飪時會生成致癌物如雜環(huán)胺類,而膳食纖維正是幫助腸道排毒、減少這些致癌物停留時間的關鍵。缺乏膳食纖維就像把垃圾丟進密封袋里曬太陽,不出問題才怪。
第三個共性,來自一個非常細節(jié)的發(fā)現(xiàn):這些患者里,近七成有過“痔瘡”誤診史。早期腸癌和痔瘡的表現(xiàn)極為相似,比如便血、肛門不適、排便困難。但臨床經驗告訴我,痔瘡的出血往往是鮮紅色,滴在便后,而腸癌的出血多數混在糞便里,顏色偏暗。
很多人一看到馬桶里是紅的,就以為“老毛病又犯了”,殊不知,那可能是腫瘤在發(fā)出的信號。這種誤判,往往耽誤了3-6個月的最佳診斷時機。第四個共性令人心痛:大部分患者長期忽視腸道不適,用藥掩蓋癥狀。
有個中年男性患者,連續(xù)兩年每天吃止瀉藥上班,他說“拉肚子耽誤事”。他不知道,癥狀消失并不等于疾病好轉,反而可能掩蓋了病灶發(fā)展。腸癌并不是突然冒出來的,它往往前期經過腸息肉、黏膜異型增生等階段。這些階段如果被藥物掩蓋,等到被發(fā)現(xiàn)時,往往已經是中期甚至晚期。
第五個共性,是心理上的“怕查恐懼”現(xiàn)象。在問卷中,高達六成的患者坦言,他們早就覺得不對勁,但就是不敢做腸鏡。一位患者的話讓我記到現(xiàn)在:“我怕查出來,怕一查就晚了?!?/p>
這其實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但很殘酷。越怕,越拖;越拖,越晚。腸鏡檢查雖然讓人不舒服,卻是目前發(fā)現(xiàn)早期腸癌最有效的手段,沒有之一。
我們把這五大共性匯總后,試圖尋找它們背后的病理邏輯。結果發(fā)現(xiàn),這群人有一個共同點是腸道菌群極度失衡。無論是糞便樣本還是腸道黏膜取樣,患者體內的有益菌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數量普遍偏低,而產氣莢膜梭菌等有害菌占比顯著上升。
研究認為,有害菌代謝產物能破壞腸道上皮,誘發(fā)慢性炎癥,并促進突變細胞的生長。腸癌的發(fā)生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慢性破壞-炎癥-增生-癌變”的鏈式反應。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2019年在《中華腫瘤雜志》上發(fā)表研究指出,我國城市人群腸癌發(fā)病平均年齡已提前至45歲左右,與20年前相比提前了整整7年。
而在上海交大的這項調研中,早發(fā)腸癌患者(指50歲以下)的比例高達29%。這意味著,原本被認為是老年病的腸癌,已經悄悄盯上了年輕一代,特別是久坐、熬夜、重口味飲食的群體。
從醫(yī)生角度看,我最擔心的不是腸癌難治,而是能治的沒抓住時機。我們不是沒有治療手段,早期腸癌的五年生存率超過90%,但現(xiàn)實中,能在早期被發(fā)現(xiàn)的患者寥寥無幾。
大多數人等到出現(xiàn)腹部腫塊、體重驟減、嚴重貧血時才來就診,那時往往腫瘤已經突破腸壁,甚至轉移至肝臟或淋巴。治療上,腸癌的標準方案是手術切除聯(lián)合輔助化療。部分右半結腸癌患者還需要靶向藥物干預。但很多人因發(fā)現(xiàn)太晚,已經錯過了“可切除窗口期”。
我們曾搶救一個48歲的女性患者,入院時體重只有38公斤,腫瘤堵住了回盲部,腸道幾乎不通。術后雖切除了病灶,但因營養(yǎng)不良與轉移,半年后仍未能挺過。
從病理切片來看,腸癌的惡性程度與腫瘤分化程度密切相關。分化越低,增殖越快,侵襲性越強。而這些分化差的腫瘤,往往出現(xiàn)在年輕患者中。醫(yī)學界正在研究其機制,可能與免疫調控、基因突變路徑不同有關。這也是為什么年輕人得了腸癌,進展常常比老年人快。
情緒在疾病過程中起著微妙作用。很多患者在確診后陷入焦慮甚至抑郁,這反而削弱了免疫系統(tǒng)的防御能力。我常對患者說,治療腸癌不只是“打腫瘤”,還要“養(yǎng)免疫”。術后恢復期更要重建腸道菌群,合理補充蛋白質、維生素K與鐵劑,保證造血與修復能力。
現(xiàn)在回頭看這項調研,它的意義并不在于歸納了五個特征,而是提醒我們:腸癌不是“突如其來”的惡疾,它是一個被忽視的長期積累過程。每一次便血、每一次腹瀉、每一次身體發(fā)出的微弱信號,都可能是身體在向你求救。
我們需要的不是恐懼,而是勇氣——去面對那些我們不愿直視的身體變化,去做那一次不舒服但必要的檢查。腸鏡,并不比一次重感冒更折磨,卻可能救你一命。
未來腸癌的管理趨勢,正在從“治療為主”向“篩查為先”轉變。國家已在多個省市推廣高危人群腸鏡篩查,接下來可能會納入更廣泛的醫(yī)保覆蓋。真正有效的防癌,不是等病來治,而是未病先查、早期干預。
醫(yī)學從不神秘,它只是把一個個可控的細節(jié)做到了極致。愿我們都能在生活中多一點耐心、多一點警覺,把那些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劇,攔在疾病的門外。
[1]李強.中國城市人群結直腸癌發(fā)病趨勢分析[J].中華腫瘤雜志,2020,42(6):481-487. [2]王曉晨.腸道菌群失衡與結直腸癌發(fā)生機制研究[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21,33(4):512-518. [3]宋立新.結直腸癌的臨床誤診誤治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9,32(3):209-211.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y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chuàng)內容,為了方便大家閱讀理解,部分故事情節(jié)存在虛構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就醫(y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