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社會是從奴隸社會會逐漸向封建社會變革的,中國的封建制度存在了幾千年,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四川西南部的大涼山深處,彝族人還處于奴隸社會狀態(tài),種社會形態(tài)在當時中國乃至世界都極為罕見。
大涼山彝族社會的等級制度非常嚴格,主要分為黑彝、曲諾、瓦加和呷西四個等級,黑彝是社會的上層,擁有土地、財富和奴隸,是奴隸主階級。
這些黑彝掌握著生產資料和政治權力,可以隨意支配其他等級的人,而曲諾是次一級的等級,雖然地位低于黑彝,但相較于更低的等級,他們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人身自由。
更加次等一級的瓦加和呷西則是社會的底層,屬于奴隸階級,瓦加主要承擔一些較為繁重的勞動任務,而呷西則是完全沒有人身自由的奴隸,可以被主人買賣、轉讓甚至殺害。
等級之間的隸屬關系十分明確。瓦加和呷西必須為其主子承擔各種義務,主子有權限制其活動范圍,曲諾等低等級的人在經濟上完全受制于黑彝,甚至可以被當作財產進行交易,不僅如此,黑彝還可以決定瓦加和呷西的婚配及后代的歸屬,他們的命運完全掌握在黑彝手中。
土地是大涼山彝族社會最重要的生產資料,黑彝占有大量的土地,是土地的主要所有者,他們擁有自有地、娃子耕食地和租佃地等多種形式的土地。
黑彝作為奴隸主階級,不事生產卻最大化占有生產資料和娃子勞動所得,他們通過剝削瓦加和呷西等奴隸階級來獲取財富。
瓦加和呷西則主要從事農業(yè)生產、畜牧等勞動,他們辛勤勞作,但獲得的確實與付出完全不成正比的收獲,大部分勞動成果都被黑彝占有。
奴隸的生活條件極其惡劣,他們終年干著繁重的勞動,吃的是白水煮土豆,最好的飯食是玉米面菜葉粥,晚上沒有專門的床,只能睡在火旁的地上。
在寒冷的季節(jié),他們往往只披著十分陳舊的破羊皮,沒有鞋穿,腳上的裂口常年不愈,奴隸主對他們的生活毫不關心,只把他們當作會說話的生產工具。
奴隸沒有人身自由,可以被主人隨意買賣、轉讓,例如,解放前夕一匹好馬可賣銀230錠,而一個呷西的身價最高也不過十余錠銀子,奴隸主甚至可以決定奴隸的生死。
奴隸主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常常驅使奴隸進行過度的勞動,此外,奴隸還常常遭受奴隸主的虐待和侮辱,他們社會內部的結構,就像是美國人對于黑奴一樣,十分殘忍。
大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的形成有著復雜的歷史原因,首先是涼山地區(qū)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是其奴隸社會得以長期存在的一個重要因素,這里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與外界的交流相對較少。
這種封閉的環(huán)境使得涼山彝族社會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中原地區(qū)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從而保留了較為原始的社會形態(tài)。
當然,彝族社會的家支制度也是奴隸社會形成的重要原因,家支是彝族社會的基本組織單位,每個家支都有自己的武裝隊伍,在戰(zhàn)爭和掠奪中,家支之間形成了強者統(tǒng)治弱者的局面,從而導致了奴隸制度的產生。
總之,奴隸社會對大涼山彝族人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奴隸主階級占有大量的生產資料和財富,而奴隸階級則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這種不平等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上,還體現在社會地位和權利上,奴隸社會阻礙了涼山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長期處于壓迫中,努力很難有生產的積極性,他們的勞動效率低下,無法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財富。
盡管生活在奴隸社會,大涼山彝族人仍保留著許多古老的民俗儀式,節(jié)日期間他們會舉辦摔跤活動,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體育競技活動,也是彝族人展示力量和勇氣的方式。
在婚喪嫁娶方面,彝族人也有自己獨特的習俗,彝族姑娘出嫁時,要穿上節(jié)日盛妝,照片中可以看到她們戴著頭巾,身著華麗的服飾,送親儀式上,新娘身邊有許多服侍她的丫頭,而在喪葬方面,彝族人也有自己的傳統(tǒng)方式,這些習俗反映了他們對生命和死亡的獨特理解。
一對彝族夫妻,夫妻二人手里都拿著一把樂器,應該是彝族傳統(tǒng)樂器,妻子緊皺著眉頭,表情看起來相當嚴肅,丈夫的神情就要平和的多了,彝族人擅長吹哨喃和口琴,這些樂器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另外他們也喜歡唱山歌,通過歌聲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感悟,。
彝族少女,她們的服飾非常有特色,大多數都是黑白藍色調,服裝整體給人一種肅穆莊重的感覺,無論是男女老幼,都穿得很隆重。
一群彝族婦女和小孩,從照片中發(fā)現,只要是女孩子,她們的衣服在最外面就會披上一個黑色披肩,看起來就像是翱翔在天空中的老鷹。
干農活的彝族婦女,她的背上背著一個桶,里面可能裝著灌溉土地的肥料,即使是在勞作,這些婦女也依然只習慣穿著裙子,看起來非常不便利,不僅如此,她們腳上也有沒有穿一雙體面的鞋子。
制作工具的彝族人,可以看到,他用藤條編織出了一把弓,弓上已經牽好了一根弦,造弓的人正在試著弓箭的功能是否完好。
一個彝族男人,手里拿著一張畫有奇怪圖案的布,上面繪有像蛤蟆和像蛇一樣的動物,這應該是彝族本地的一種文字或者象征符號,彝族人有自己的古老經書,上面有很多這樣的象形文字,這些經書不僅是他們文化的載體,也是他們歷史和智慧的結晶。
三十年代的彝族社區(qū),一群人圍坐在一起,看著中間兩個人打架,不知道這只是一種娛樂活動,還是說這是當地一種特色的儀式。
彝族下層人的照片,每個人都坐在地上,手里拿著東西,圍坐在一個筲箕周圍,筲箕中放著一把白色的東西,可以看到一個小男孩正在抓著里面的東西吃。
彝族的姑娘出嫁,出嫁這天穿的衣服都華麗了很多,袖子上面繡著花紋,不僅如此,新娘的頭飾也精致了許多,上面掛著叮叮當當的銀飾,彝族這邊也有出嫁送親的習俗,不過新娘子是被女性親屬背著,而不是男性親屬。
照片中間的男人是彝族的上層人員,看起來還是個土司,身上衣服的材質一看就比旁邊兩個人的好,旁邊兩個人還拿著武器,應該就是土司手下的士兵。
這張照片生動展示了彝族人民的生活,照片中許多穿著民族服飾的婦女好奇地圍著鏡頭看,鏡頭的中央是一個小男孩,他的媽媽正在給他梳頭發(fā),整個畫面看起來都是溫馨動人。
照片中有一個青年男子正在吹牛號角,旁邊的男孩們手里拿著花草,臉上帶著開懷的笑容,據說,在彝族部落里,吹牛號角有著送鬼出門的意思。
照片中兩個戴著寬檐帽的男人是彝族的巫師,他們的穿著與旁人有很大區(qū)別,左邊這個巫師手里拿著一本經書,正在念經,旁邊那個捧著一個竹籃,里面裝著干草,是巫師做法的重要道具。
大涼山的彝族婦女,這位看上去應該是家境比較好的,她的頭飾特別精致,上滿鑲滿了銀子打出來的裝飾,再看這個婦女耳朵上的耳環(huán),更是精雕細琢出來的。
彝族做法儀式的現場,好幾個巫師做成一個半圓,雙手放在身前,嘴里念念有詞,身后的草棚屋冒出裊裊白煙,整個畫面詭譎而新奇。
彝族人的火葬,中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喪葬文化,比如西藏一些民族流行天葬,直接把尸體放在戶外,任禿鷲啃食,再比如說有的地方流行把棺材放在懸崖的崖壁中,而彝族反而更接近我國今天推崇的模式——火葬。
彝族的特別民俗,吃喜酒,和我們想象中的吃喜酒不一樣,他們不是去一個地方吃席喝酒就叫吃喜酒,彝族人的吃喜酒就是擺一大壇子酒,每個人用一根長長的竹吸管喝一口。
吃完喜酒就要吃席,這就是彝族的喜宴,就是蒸上幾簸箕的米飯,旁邊擺上一碗米湯水,大家圍坐在兩邊用勺子打著吃,看起來非常簡陋。
照片中的青年男子手里拿著一只公雞,面對鏡頭笑得開朗,其實他是用這只公雞在卜卦,這也是彝族文化中十分有特色的一點。
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涼山彝族的奴隸社會逐漸走向終結,政府通過一系列的民主改革措施,廢除了奴隸制度,從此以后,涼山的所有底層人站起來了,再也不用過著原來那樣充滿慘無人道的壓迫的日子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