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王煜鑫
據今日頭條“頭條深一度”線索,一群“反網游家長”奔走呼號,將網絡游戲斥為“精神鴉片”,苦盼孩子回歸“正軌”,再次引發(fā)各界關注。
這場看似指向游戲的憤怒聲討,更像是一面棱鏡,折射出當代家庭教育的深層焦慮與認知迷思。當我們剝開情緒的繭房,或會發(fā)現,真正的癥結或許并非游戲本身,而在于我們是否真正讀懂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們?yōu)楹螣釔塾螒颍恳粋€常被忽視的真相是:熱愛源于擅長,沉迷始于成就感。任何一個游戲設計者都深知,留住玩家的核心秘訣并非華麗的畫面,而是一套精密的“正向反饋系統”:每一次操作得到即時響應,每一個挑戰(zhàn)匹配相應獎勵,這種“我能夠做到”的掌控感和“我做得很好”的成就感,是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反之,若一個游戲極難上手,屢戰(zhàn)屢敗,絕大多數人會迅速放棄——正如近期那款火爆的國產3A游戲,購買者眾,通關者寡,當“大圣夢”被虎先鋒“三拳打碎”,大多數普通玩家便不再會“自討無趣”。這是否能夠說明:人不會沉迷于自己屢戰(zhàn)屢敗的領域,只會沉浸于自己能找到價值和樂趣的地方?
再比如,若“學習和考試”,能帶給孩子如游戲般的擅長感、進階感和成就感,他們是否還會逃入虛擬世界?但現實往往是,孩子在學校的集體環(huán)境中可能遭遇人際挫敗,在唯分數論的賽道上可能成為“跟不上的一群”,回到家后還要面對父母“別人都能行,你為什么不行”的質詢。當現實世界充滿的是挫折、批評和壓力,而游戲世界提供的卻是獎勵、認同和歸屬,選擇的天平會傾向哪邊?
(“頭條深一度”真實故事計劃 供圖)
作為父母,是否應該思考,教育的本質,究竟是按照既定模具進行塑造,還是發(fā)現并滋養(yǎng)其獨有的生命形態(tài)?反網游父母們的故事里,是否隱藏著一種深刻的錯位:父母期望孩子走一條自己認定的、通往“成功”的標準化道路,而孩子卻自有其興趣與天賦軌道?若孩子本是一棵棟梁之材的樹,父母卻一心期盼其開出絢爛嬌艷的花,并施以“養(yǎng)花”之法,如此,“苗”能成“材”嗎?
60后斗蛐蛐、70后讀小說、80后追電視、90后玩電腦、00后刷手機……每一代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有一個“玩物喪志”的批判對象在為不如預期的育兒結果“背鍋”。時至今日,游戲成了最方便的“替罪羊”。
父母的憤怒聲討,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令人心疼的“向外歸因”,它將復雜的、關于個體成長、親子關系、教育競爭的系統性社會難題,簡化成一個可以攻擊和消滅的具體目標——游戲。關閉游戲易,但關閉孩子對成就感、社交和樂趣的內在需求,無異于天方夜譚。即便沒有游戲,那份未被滿足的渴望也會尋找新的出口。
(“頭條深一度”真實故事計劃 報道截圖)
筆者認為,破解難題執(zhí)法,或許不在于一味“堵”,而在于“疏”與“建”;或許需要父母完成一場從“工程師”到“園丁”的角色轉變;或許需要理解“讓花成花,讓樹成樹”的教育智慧,看見并尊重每一個生命的獨特性。
當我們不再執(zhí)著于與游戲的“戰(zhàn)爭”,而是回歸到與孩子的“對話”與“共建”時,或許會發(fā)現,曾經被視為洪水猛獸的虛擬世界,并非絕對的敵人。它更像一面鏡子,照見孩子的內心渴望;也像一個警報,提醒我們現實世界中那些亟待修補的失落之處。真正的救贖,從來不在一條條決絕的譴責里,而在一次次真誠的傾聽、一雙雙托舉的雙手,以及一個讓每個孩子都能綻放生命光彩的土壤之中。
(選題來自今日頭條頭條深一度項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