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玉敏
上周末家庭聚會,我那55歲的堂姐又我訴苦,說女兒跟她冷戰(zhàn)快3個月了,連電話都打過。
看著她唉聲嘆氣的模樣,我心里一開始挺為她難受的??赊D念一想,又覺得堂姐這處境,其實也怨不得別人。
我堂姐以前在街道辦工作,干了二十九年,四年前剛退休;堂姐夫在國企上班,還有兩年也該退了。老兩口就一個女兒,叫婷婷,今年33歲。
按說他們家這條件,晚年本該過得舒心又滋潤,可就因為對女兒的事業(yè)、生活干涉太多,把一家子都攪得雞犬不寧。
而這事得從11年前說起,當時婷婷剛大學畢業(yè),學設計的她,畢業(yè)前就拿到了廣州一家設計公司的offer。
可堂姐知道后,堅決不同意說:“廣州離咱家那么遠,一個姑娘家在外多危險?再說設計這行多累啊,你根本扛不住。聽我的,回來考公務員,跟爸媽一樣旱澇保收,多踏實?!?/p>
婷婷當然不愿意,跟堂姐據(jù)理力爭,說自己就喜歡設計,不想一輩子就呆在小縣城里,更何況她大部分同學都出去了,她不想落后。
可堂姐根本聽不進去,天天在家哭哭啼啼,還發(fā)動一堆親戚朋友一起勸婷婷。婷婷架不住家里這股壓力,最后只好放棄了廣州的工作,回了老家考公。
可是考公哪有那么容易,更何況設計專業(yè)的她,后來考了兩年,幾次考公考編都沒考上后,她就進了本地一家小廣告公司做設計,每個月工資才三千多塊。
那幾年,婷婷看著以前的同學在大城市混得風生水起,自己卻過得這么憋屈,心里別提多委屈。
堂姐看女兒不高興,還勸她說:“沒事,在小縣城里能混口飯吃就行,實在不夠花,媽這里有錢?!?/p>
五年前,婷婷結婚了,堂姐更是操碎了心。
不僅幫小兩口付了婚房首付,還天天往女兒家跑,又是做飯又是打掃衛(wèi)生,連小兩口的衣服都搶著洗。
一開始婷婷和女婿還挺感激,可時間長了,堂姐管得越來越寬,開始對小兩口的生活指手畫腳,一會兒嫌婷婷買的衣服太貴,一會兒說女婿花錢大手大腳,甚至連小兩口周末去哪玩都要她管。
女婿是做銷售的,經(jīng)常要加班應酬,而堂姐不關心就算了,還經(jīng)常拉著女兒抱怨說:“你丈夫,天天在外頭喝酒,不顧家,這破工作有什么好的?叫他趕緊換個穩(wěn)定的。”
婷婷聽了就很氣,說做銷售就是這樣的,不出去多喝酒吃飯,哪里來業(yè)務??商媒悴挪恍牛吹怪肛熸面谩案觳仓馔夤铡?。
更讓人受不了的是,堂姐總干涉婷婷的工作,動不動就說:“搞設計有什么前途?還是趕緊考編靠譜?!?/p>
三個月前,婷婷為公司做了一個設計方案,并成功簽下合同,公司獎勵了她800塊獎金,她興高采烈地想跟家人分享,卻被堂姐潑了冷水:“這點獎金有什么好得意的?要是考上編了,每個月都有穩(wěn)定收入,用得著這么拼命嗎?”
婷婷再也忍不住了,跟堂姐大吵了一架:“媽!我受夠了!我的人生我自己做主,你能不能別再管我了?”
從那以后,婷婷就再也沒回過娘家,也不讓堂姐去她家了,電話也很少接。堂姐想外孫女想得不行,可又拉不下臉去道歉,只能天天在家唉聲嘆氣。
反觀我樓上的老王,比堂姐大三歲,也是一個女兒,可人家的日子卻過得舒心又和睦。
老王以前是工廠的車間主任,退休后就跟老伴種種花、養(yǎng)養(yǎng)魚,活得瀟灑自在。
多年前,他女兒大學畢業(yè)后就去了杭州做電商,離我們這也很遠,有一千多公里,可老王沒攔著,任女兒自己去闖。
去年他女兒想自己創(chuàng)業(yè)開網(wǎng)店,差15萬啟動資金,就跟老王商量。老王沒直接把錢給她,而是讓女兒寫了張借條,說清楚什么時候能還。
女兒也明白父親的用心,認認真真寫了借條。
后來他女兒懷孕了,老王夫妻倆去杭州照顧女兒和孫女三個多月,發(fā)現(xiàn)跟年輕人的生活節(jié)奏實在合不來。
他習慣早上六點起床遛彎,女兒女婿卻要睡到八九點;他做飯喜歡少油少鹽,女兒卻總想吃重口味的外賣;有時候他好心幫女兒整理倉庫里的貨物,反倒因為擺得太整齊,讓女兒找不到東西。
這些老王都看在眼里,也明白兩代人生活習慣差太多,注定難相容。于是女兒出了月子后,他就主動跟女兒說,自己和老伴不太適應這邊的生活,想回老家養(yǎng)老。
但老兩口也沒撒手不管,讓女兒雇個保姆帶娃,費用他們承擔一半。
從那以后,老王兩口子就在老家過自己的小日子,和女兒各自生活,再也干涉太多。不過,每周還是會跟女兒視頻個兩三次,偶爾也過去住兩三天。
這樣保持距離后,每次一家人聚在一起,都是有說有笑,其樂融融的。
看著堂姐和老王截然不同的日子,我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人過50歲后,父母和兒女最好的關系,其實是做“陌生人”。
當然,這不是說真要疏遠冷漠,而是要收起過度的操心和控制欲,給兒女一定的獨立的空間。
很多老人退休后,總覺得得給兒女保駕護航,把兒女的人生當成自己的“續(xù)集”來寫,才算是對他們好。
可結果呢?把自己累得夠嗆不說,還把兒女逼得喘不過氣,最終鬧得個兩敗俱傷,關系越來越不好。
其實兩代人成長的時代不一樣,觀念和活法自然有差別,與其逼著兒女按自己的想法過,不如學著調整自己,保持好這三種距離,做個“陌生人”那樣各自安好。
第一,在錢財上保持距離
別總覺得“一家人,談錢容易傷感情”,也別傻乎乎地把自己的養(yǎng)老錢全給兒女。
我們小區(qū)的劉阿姨就是個例子,早年她把存款都拿出來給兒子開公司,結果兒子的公司賠了,后來劉阿姨生病住院,兒子根本拿不出錢。最后還是劉阿姨的弟弟幫她墊付了醫(yī)藥費。
所以說,老人要牢牢守住自己的“老本”,這不是自私,而是為自己的晚年留個保障。
兒女有困難,我們可以適當幫襯,但得分清是“借”還是“給”,不能無底線地倒貼。讓兒女自己承擔責任,他們才能真正學會獨立。
第二,在生活習慣上保持距離
老人有老人的節(jié)奏,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活法,沒必要強求一致。就像我,每天晚上9點就想睡覺,我兒子卻喜歡熬夜看球賽;
我喜歡在家自己做飯,他卻總愛點外賣。為此,之前的我也像堂姐那樣嘮叨兒子的生活習慣不好,結果換來的不是兒子服氣,而是母子倆老吵架。
后來我漸漸就想通了,他愿意熬夜就熬,愿意點外賣就點,只要他自己覺得舒服就行。去兒子家的時候,看到客廳堆著快遞盒,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樣順手收拾了,畢竟那是他的家,他有自己的安排。
反而這種“不管不問”,讓我們母子關系更融洽了。
第三,與兒女的小家庭保持距離
兒女成家后,就有了屬于自己的私人生活,這時候,老人就別去指手畫腳了,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想被人過多管著。
我同事張姐以前跟兒子兒媳住在一起,天天因為做飯放多少鹽、衣服怎么洗這些小事吵架。
后來張姐搬回了自己的房子,反而跟兒媳關系好了起來,兒媳經(jīng)常給她買護膚品,周末還帶著孩子來陪她吃飯。
所以說,父母和兒女最好分開住,保持一定的物理距離,這樣既能避免摩擦,又能讓親情保持新鮮感。
當然,做“陌生人”,不是說要跟兒女斷絕來往,關鍵是把握好相處的“度”。在兒女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可以伸出援手,但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完全寄托在兒女身上。
人過50歲后,兒女大多成年成家了,這時候我們就要試著各自安好,放手讓他們去過自己的生活,忙自己的事業(yè)。
而我們也該有自己的生活重心,想想怎么消遣時光,怎么規(guī)劃養(yǎng)老、怎么把日子過得充實又開心,而不是還一直把兒女當小孩,一直握在手心控制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