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的盛夏,是一幅潑灑著生命張力的畫卷。在這奔騰的江水之畔,一座白色的“八女投江”烈士群雕靜靜矗立,雕像上的女戰(zhàn)士們仿佛正迎江遠眺,與生機勃勃的山河遙遙相望。
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博物館和烈士紀念館,目光所及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幅照片,都將記者拉回到那個血與火交織的歲月。80多年前,八位抗聯(lián)女戰(zhàn)士在烏斯渾河畔展現(xiàn)的無畏勇氣、堅定信念,早已隨著牡丹江的濤聲,在這片土地上激蕩成永恒的回響。
無懼敵寇 毅然投江
1938年10月,以冷云為首的八位抗聯(lián)女戰(zhàn)士,跟隨東北抗聯(lián)第二路軍西征部隊轉戰(zhàn)數(shù)月后,計劃渡河。由于天氣寒冷,部隊點起篝火取暖時,被當時路過的日偽特務發(fā)現(xiàn),密報日本警衛(wèi)隊,警衛(wèi)隊率千余人的日偽軍悄悄包圍了抗聯(lián)部隊。
這是林口縣“八女投江”遺址紀念館內(nèi)的浮雕作品。新華社記者 劉赫垚 攝
為了掩護大多數(shù)戰(zhàn)友突圍,八位女戰(zhàn)士毅然開槍吸引敵人火力,當大部隊準備對其進行營救的時候,她們卻對大部隊齊聲高喊:“戰(zhàn)友們,沖出去,保住手中的槍,抗日到底!”
“當時八位女戰(zhàn)士在敵人側后方,敵人并沒有發(fā)現(xiàn)她們,但為了掩護大部隊突圍,她們在敵人的背后開槍,吸引了敵人火力,以自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保護了大部隊順利突出重圍。”牡丹江市博物館和烈士紀念館管理科工作人員蘇亮說。
戰(zhàn)友們沖出去了,八位女戰(zhàn)士卻彈盡糧絕,她們抱起重傷的、挽緊輕傷的,毅然踏入兇猛暴烈的烏斯渾河之中,“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的吶喊化作穿透時空的精神火炬,照亮了民族不屈的脊梁。
投筆從戎 奔赴戰(zhàn)場
冷云是八位女戰(zhàn)士所在婦女團的指導員。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7年參加抗聯(lián)。據(jù)蘇亮介紹,冷云原名鄭志民,出生在佳木斯樺川縣一個殷實的家庭,早年考取了樺川縣女子師范學校,讀書時認識了進步教師董仙橋。
為了保護家人不被迫害,鄭志民以私奔的名義離開家鄉(xiāng),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改名冷云,取自詩句“冷云虛水石,水天一色中”,以寄托她一心報國的革命信仰。
這是“八女投江”八名女戰(zhàn)士的肖像拼版照片:左上為冷云生前照片;其他七名女戰(zhàn)士為速寫畫像,生前未留下照片。新華社發(fā)
西征前,冷云的丈夫剛剛壯烈犧牲。她強忍失去至親的巨大悲痛,將僅兩個月大的孩子托付給了當?shù)氐某r族夫婦,帶著國仇家恨奔赴戰(zhàn)場。新中國成立后,當?shù)攸h組織曾四處尋找冷云的孩子,卻終未得見。冷云的侄孫鄭春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冷云女兒至今未尋回,是家族中的一大憾事。
民族氣節(jié) 激勵后人
在牡丹江市博物館和烈士紀念館的展臺里,有件意義非凡的革命文物。1984年,時任全國政協(xié)主席的鄧穎超,得知牡丹江人民要為在抗日戰(zhàn)爭中英勇犧牲的八位女英烈樹立雕像,激動不已,親筆寫下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八女投江。
這幅由鄧穎超題寫的碑文原件,在紀念館里靜靜存放了41年,它被譽為八女投江紀念館的鎮(zhèn)館之寶。
歲月荏苒、烽火已息,但八女投江的故事從未遠去,每天仍有無數(shù)人從全國各地趕來,在史料與實物中重溫那段氣壯山河的歷史。
牡丹江市博物館和烈士紀念館宣教科科長胡堯說,館內(nèi)每一件展品都在訴說著八位女戰(zhàn)士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而這份精神早已化作穿越時代的力量,激勵著當代人在困難面前勇往直前,在崗位上堅守擔當。
“今后,我們將繼續(xù)通過講解,讓人們銘記歷史,深刻感悟革命先輩的偉大抗日精神,繼續(xù)教育引導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焙鷪蛘f。
女大學生手記
在“八女投江”雕塑前感悟教育真諦
□ 牡丹江師范學院學生 齊婧雯
站在牡丹江畔的“八女投江”烈士群雕前,夏日的江風裹挾著濕潤的水汽撲面而來。
八位年輕女戰(zhàn)士的身影定格在花崗巖之上,衣袂翻飛間仍能窺見她們最后的決然。透過八十載光陰的塵埃,我仿佛觸摸到了這份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和家國情懷。
1938年秋天,冷云等八位女戰(zhàn)士面對日軍的圍追堵截,選擇將最后一顆子彈留給敵人,以決然的姿態(tài)投入刺骨的江水中,她們用生命詮釋了何為民族氣節(jié)。
行走在校園的林蔭道上,我常在思考教育的真諦。八位女戰(zhàn)士用生命書寫的忠誠與勇氣,不正是教育追求的終極價值嗎?作為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女大學生,我應當將這樣的精神火種播撒到孩子們的心田。當孩子們在課本上讀到“八女投江”四個字時,我希望他們記住的不僅是她們的名字,而是能感受到那份超越時空的精神傳承。
牡丹江水日夜奔流,記憶的巖層中沉淀著永恒的精神印記。八位女戰(zhàn)士在個人生死與國家大義之間作出了最崇高的選擇,用生命展現(xiàn)出不屈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這一選擇,不僅僅是個人的犧牲,更是在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作出最后的堅守。
本文來自《中國婦女報》2025年9月8日1版,原題為《八女挽臂投江 詮釋家國大義》。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 者 賈瑩瑩
編輯/廖蕓卿
審簽/明芳
監(jiān)制/喬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