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李巖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9月10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guī)劃”系列主題新聞發(fā)布會,請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介紹“十四五”時期文物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有關情況。
饒權介紹,“十四五”時期,國家文物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文物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邁出堅實步伐,取得歷史性成就。
堅持保護第一,守護國之瑰寶。文物資源家底基本摸清,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76.7萬處“三普”登記文物全部完成復查,新發(fā)現文物數量超過13萬處;完成全國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資源等調查公布。文物保護狀況全面改善,以文物資源為主干,有力支撐長城、大運河、長江、黃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各級財政文物保護專項經費持續(xù)投入,近2000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修繕工程有力推進,1200余項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有效實施,37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qū)集中連片保護。文物安全形勢總體向好,整治法人違法、打擊文物犯罪、防范安全風險,守牢文物安全底線、紅線、生命線。
深化考古研究,筑牢文明根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豐碩,“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取得重要進展,批復實施7700余項主動性考古發(fā)掘和基本建設考古項目,牛河梁、石峁、二里頭、三星堆等遺址取得重要考古新發(fā)現,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深海考古邁向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初步建立,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推動傳承利用,賦彩美好生活。博物館體系更健全、功能更完備、影響更廣泛,全國備案博物館數量達到7046家,平均每20萬人擁有一家博物館,其中免費開放6444家,占比91%以上,年接待觀眾已近15億人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增至65家,革命文物保護傳承激發(fā)愛國熱情,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激發(fā)改革動力,文物主題游徑建設串起城鄉(xiāng)文脈,“何以中國”系列網絡主題宣傳生動講述文物故事,《尋古中國》等文博節(jié)目廣受大眾好評,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活力迸發(fā)、碩果累累。
增進人文交流,展示中國形象。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捷報頻傳,北京中軸線、西夏陵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由中國倡議的首個區(qū)域性文化遺產領域政府間國際組織“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lián)盟”正式成立,成員國、伙伴國、觀察員國擴展至20個,牽頭成立國際標準化組織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委員會,為文化遺產國際治理體系建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笆奈濉睍r期,我國在4個國家開展6處文物古跡保護修復,49項中外聯(lián)合考古項目涉及28個國家和地區(qū),一大批文物進出境精品展覽擦亮中國文化遺產“金色名片”,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用實際行動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不斷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
優(yōu)化文物治理,提升能力水平。新修訂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文物保護成為不可挑戰(zhàn)的國家意志。文物科技支撐引領日益增強,石窟寺、土遺址、壁畫、館藏脆弱文物等重點文物類型的保護修復水平不斷提升,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總數達到40家。多措并舉建設新時代文物人才隊伍,啟動實施“全國考古人才振興計劃”,舉辦全國文物行業(yè)技能大賽,文物修復“匠心傳承”、文物保護“人才輩出”、“莫高精神”薪火相傳,廣大文物考古工作者扎根基層、甘于奉獻,以昂揚奮進的姿態(tài)書寫濃墨重彩的“十四五”文物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