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卡皮巴拉
“你怎么總是把錢都給你弟弟啊,買車買房給分店,咱家的日子不用過了嗎”?
妻子潘曉梅婚前婚后都喜歡照顧娘家,不僅給爸媽送錢,還給弟弟買車買房。
自家的房子已經(jīng)破得不成樣子,自己的孩子也穿得不像人樣,潘曉梅通通不管。
她每天凌晨4點起床賣燒餅,一天做幾千個燒餅,賺來的錢卻全給了弟弟。
哪怕丈夫要跟她離婚,她在不在乎。
潘曉梅這么做到底是為了什么呢?
她欠弟弟什么東西嗎,還是單純的看不得弟弟受苦?
扶弟成癮,丈夫不滿
見過扶弟魔,但像潘曉梅這樣的扶弟魔還是第一次見。
成婚幾年,潘曉梅和丈夫一直兢兢業(yè)業(yè)地賣燒餅,從凌晨4點起床,一直干到晚上10點才收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手里也攢了不少錢。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生下一個兒子。
有賺錢的手藝,有孩子,夫妻倆也勤快,這日子怎么看都是充滿希望的,丈夫也在計劃著將來換套大點的,地段好點的房子。
而且,潘曉梅是個極其孝順的女人。
之前在外地謀生的時候,潘曉梅就把父母接到一塊去。
她給媽媽找了一份工作,自己又帶著患病的爸爸四處求醫(yī)。
孝順,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丈夫怎么看都覺得自己撿到了寶。
可誰知,這只是潘曉梅“孝順母家”的冰山一角。
丈夫也是后知后覺發(fā)現(xiàn)潘曉梅把他們倆賣燒餅掙的錢全給了娘家。
潘曉梅不僅喜歡照顧父母,還喜歡照顧弟弟。
自己發(fā)達了提攜一下弟弟本無可厚非,但潘曉梅的做法真的傷透了丈夫的心。
為了讓弟弟過上好日子,潘曉梅節(jié)衣縮食,好幾年都不舍得添一件新衣服,家里的生活用品也是能省則省,能修則修。
但她卻大手一揮給弟弟買了一套129平的房子,還給弟弟買了一輛小汽車,安排了一家分店。
光是房子和汽車這兩樣加起來,少說得大幾十萬。
丈夫心中不滿也是正常的,畢竟她已經(jīng)結(jié)婚了,最重要的是要先顧住自己的小家庭。
可無論丈夫怎么勸說,潘曉梅就是不聽。
丈夫氣上頭了,便提出離婚,哪料潘曉梅根本不在怕的:“離就離”。
離婚協(xié)議說簽就簽,孩子也不要,歸前夫撫養(yǎng)。
離婚后的日子,她依舊早出晚歸,一心撲在燒餅店里。
結(jié)果,掙來的錢還是一股腦送給弟弟。
潘曉梅喜歡給娘家送錢的舉動,不僅她的前夫不能理解,就連街坊鄰居也看不懂。
有家庭不顧,非要離婚;離婚了還要照顧娘家,那當初為什么要結(jié)婚呢?
弟弟也已經(jīng)成年,是個胳膊腿俱在的健康人,為什么不能靠自己的雙手買車買房呢?
原生家庭,自小的習慣
潘曉梅出生在安徽農(nóng)村,父親常年患病不能干活,家里全指望母親一個人。
潘曉梅從小就理解媽媽的不容易,小小年紀就跟著媽媽下地干活,圍著灶臺做飯,還要學著照顧臥床的爸爸。
但農(nóng)村重男輕女,即使家里的條件已經(jīng)差成這樣,爸媽還是想要一個兒子。
于是,媽媽又相繼誕下兩個孩子。
一個妹妹,一個弟弟。
兩個孩子的到來,讓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難過,她和媽媽經(jīng)常厚著臉皮去找鄰居借錢借糧食,那種受人白眼的日子,她現(xiàn)在想起來心里還隱隱作痛。
作為家里的長女,她不得不提前輟學外出打工,養(yǎng)活爸媽和弟妹。
由于學歷不高,年紀也不大,她只能找一些雜活干。
后來年齡大了也去過工廠當流水線工人。
再后來跟著一位師傅賣燒餅,師傅看她勤奮好學,便把這門手藝交給了她。
潘曉梅是個悟性極高的人,很快就掌握了這門技術(shù),自己也開了燒餅攤。
但她賣燒餅賺的錢,都寄到了家里。
爸爸要看病,媽媽要做飯,弟弟妹妹要上學,她無法扔下這些人不管。
后來,爸媽看她生意做的有模有樣,也到了成家的年紀,便給了找了們親事。
但她不顧小家,只顧娘家的行為傷透了丈夫的心,所以又成了孤家寡人。
說起來,弟弟只比她小5歲,小時候是她帶大的,長大后的學費,生活費也是她提供的。
一路給弟弟供到大專,弟弟不愿再讀書了,便找了修車店當學徒。
其實,弟弟在外邊干修車干得也不錯。
但潘曉梅非要他回家跟自己一起打理燒餅店。
弟弟回來之后,她立馬安排了一套車一輛車,還給他安排了一家分店。
就這,潘曉梅還不滿足,還記掛著什么時候能給弟弟娶個媳婦。
畢竟家里就這么一個男孩子,他找不到老婆,爸媽心里都著急。
所以,潘曉梅一刻都不敢松懈。
等到弟弟結(jié)婚了,她還得送上一份大禮。
對于潘曉梅毫無底線貼補娘家的舉動,真的很難讓人理解。
報道一經(jīng)發(fā)出,網(wǎng)友們也是七嘴八舌。
網(wǎng)友辣評
“就算是當父母,有時候也做不到這個份上吧”
“好姐姐應該教自己的弟弟自立自強,而不是大包大攬,什么都幫他做好”
“現(xiàn)在對弟弟這么好,等到弟弟娶媳婦之后就知道自己是個外人了,啥也撈不著”
“把弟弟當兒子養(yǎng),希望等到她真的老了干不動的時候,不要找真正的兒子來給自己養(yǎng)老”
“這姐弟倆都是相當自私的人,姐姐一味想著弟弟不顧丈夫兒子,弟弟坦然接受姐姐的一切饋贈,害得姐姐失去了丈夫兒子,自己還心安理得”
那么問題來了,弟弟為什么在姐姐買房買車時不嚴詞拒絕姐姐的“饋贈”,而是默默接受呢?
答案只有一個:因為他是既得利益者。
農(nóng)村的姐弟關(guān)系,就是這樣畸形。
尤其是在農(nóng)村這種家庭里長大的男孩子,本身的關(guān)注度就必要家里的女孩多很多。
在與姐妹相處的過程中,他不可避免地就會產(chǎn)生一種“優(yōu)越感”。
當他習慣了當“攬收利益”的一方后,同理心也會隨之減少一分。
他們很難在自己的事情乃至家庭中主動承擔責任,也很難產(chǎn)生獨立意識。
因為,他的家庭根本不具備培養(yǎng)他“獨立”意識的土壤。
所以說,潘曉梅的行為舉動,不是在幫弟弟,而是在害弟弟。
與此同時,他也害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這樣的女人是蠢笨的,是無知的,但并不可憐。
潘曉梅立志要等弟弟結(jié)婚后再給自己找婆家。
可這樣一位“姐寶男”,誰敢嫁呢?
她的扶弟魔名聲傳到十里八鄉(xiāng),誰又敢娶呢?
雖然弟弟承認作為家里唯一的男孩,能力確實不如姐姐,也很感謝姐姐從小到大對自己的付出,但誰又能保的準這份心以后不會變呢?
影視劇中不是沒有扶弟魔或者扶哥魔的形象。
《歡樂頌》里的樊勝美不就是一個典型嗎。
哥哥好吃懶做,嫂子心安理得地享受妹妹的付出,父母也拿女兒當提款機。
工作得體,能力出眾的樊勝美獨自一人在外打拼多年,都沒有為自己攢下一分體己錢。
找對象沒人要,好不容易碰見一個喜歡的,對方最終因為她的原生家庭放棄了她。
這并不是影視劇的夸張手法,這是現(xiàn)實。
《歡樂頌3》中的朱喆也是一個“扶弟魔”的形象,但相比之下,她比樊勝美清醒的多。
現(xiàn)實生活中,除了潘曉梅,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最終都不會有好結(jié)果。
所以,很多人在相親時,要求上會寫拒絕“伏地魔”和“媽寶女”。
結(jié)語
姐姐也是父母的孩子,不是弟弟的媽媽。
但現(xiàn)實生活中,家里的女孩角色從來不是自己。
她可能要扮演“爸爸的小情人”,媽媽的“丈夫”,弟弟妹妹的“媽媽”,唯獨不是自己。
希望女孩子都能看清自己的位置,找回“女兒”的角色。
如果已知陷入了“吸血鬼”家庭,請及時抽離。
參考文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