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書有時候會發(fā)現(xiàn)很有趣的事情,比如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漢代及之后的魏晉時期,士大夫們喝酒時,會互相跳舞,以此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或者認可,然而有的人因為不愿意起來跳舞得罪了人。
蔡邕、陶謙不跳舞得罪人
將就還路,五原太守王智餞之。酒酣,智起舞屬邕,邕不為報。智者,中常侍王甫弟也,素貴驕,慚于賓客,詬邕曰:“徒敢輕我!”邕拂衣而去。智銜之,密告邕怨于囚放,謗訕朝廷?!逗鬂h書》
據(jù)《后漢書》記載,東漢名士、大學問家蔡邕本來因得罪權(quán)貴居住在五原郡,后來他正準備啟程回郡的時候,五原太守王智為他送行。酒喝足后,王智起舞勸蔡邕,蔡邕不理他。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本來很驕貴,丟了面子為賓客所嘲笑,就破口罵蔡邕說:“罪犯也敢輕侮我!”
蔡邕振衣而去。王智非常恨他,于是密告蔡邕心放懷怨,誹謗朝廷。靈帝寵幸的人也都誣陷他,蔡邕害怕無法幸免,于是逃命江海,遠走吳會之地,往來依靠泰山羊氏,在吳地共待了十二年。
《三國志》注引《吳書》也記載了一個差不多的故事。陶謙擔任舒縣縣令的時候,他的上級廬江太守張磐是與陶謙同郡的前輩,并且和他的父親是朋友,因此特別親近陶謙,但陶謙這個人性情剛直,以屈從張磐為恥。
有一次,張磐和眾人一同回城,陶謙因公事進見,結(jié)束后,張磐常私下邀請?zhí)罩t留下飲宴,而陶謙時而拒絕。張磐又曾讓陶謙起來跳舞,陶謙不聽,張磐固請,陶謙起身跳舞,卻又不轉(zhuǎn)身。張磐問:“怎么不轉(zhuǎn)身呀?”陶謙說:“不可轉(zhuǎn),轉(zhuǎn)則勝人?!庇纱搜鐣粴g而散,二人終成嫌隙。
原來,古人把升官視作“日轉(zhuǎn)千階”。陶謙此語,言外之意是:我若一轉(zhuǎn),就不再屈居于你之下了。張磐自然能領(lǐng)會其中的深意,所以兩人才結(jié)下仇怨。
“以舞相屬”探究
中國古代十分注重禮樂制度,樂舞室其中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至秦漢之際不斷發(fā)展。漢高祖劉邦起自民間,喜愛楚地民間歌舞,當他取得政權(quán),返回故鄉(xiāng)沛縣時,感慨萬分,自起舞歌《大風》:“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前世樂飲,酒酣,必起自舞。魏、晉以來尤重以舞相屬,所屬者代起舞,猶若飲酒以代杯相屬也?!端螘分尽?br/>
漢代士大夫們在飲宴作樂時,除了即興歌舞之外,還有一種頗重禮儀的社交舞蹈,被稱為以舞相屬。屬者,委也、付也,即邀請之意,前一個人舞罷,順邀另一人起舞,此即為屬。宴會中一般是主人先舞,客人再舞為報。
這種交際舞有嚴格的禮儀規(guī)矩,姿態(tài)儀容都有講究,違反了規(guī)矩就是失禮。蔡邕、陶謙得罪人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不過,蔡邕是看不起王智的為人,以及不愿與宦官同流合污;陶謙則是因為性情剛直,不愿意屈從于張磐,所以他們才會故意“失禮”,以此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
漢畫像石中對“以舞相屬”的禮儀舞蹈,有所表現(xiàn),如四川彭縣出土的漢畫像石中,主人戴冠,寬袍廣袖,袖中又套窄長袖,五彩鑲邊,右手舉起,左手作相邀狀,客人亦長袍廣袖,舉右手,左手前伸答舞,主人旁有女侍者執(zhí)便面(扇子),客人旁有男侍者,端一長案,正擬捧上酒饌。此外,還有以舞相屬的連環(huán)圖像。
在大家的印象中,現(xiàn)代社會里,跳舞似乎是女性,或者是某些少數(shù)民族的專屬技能。然而“以舞相屬”說明,我們漢民族及古代的士大夫,也是擅長舞蹈的。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以舞相屬”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參考資料:《后漢書》、《三國志》裴松之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