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歷史即其疾病的歷史”;疾病或傳染病大流行伴隨著人類文明進程而來,并對人類文明產生深刻和全面的影響。已控制的許多傳染病卷土重來。一系列新傳染病相繼被發(fā)現(xiàn),已使人們認識到,盡管已經處于上風,但人類同傳染病的斗爭將永無止境。這樣一群科學家在引領著人們與病毒斗爭著。為紀念我國老一輩病毒學家在病毒病控制上做出的杰出貢獻,傳承好他們的科學精神,本微信號近期將持續(xù)推出《大家》專欄,介紹老一輩病毒學家的卓越貢獻,今天帶來著名病毒學家李河民研究員的介紹。也誠摯歡迎各位朋友提供相關資料,請發(fā)送至sibp_yinyuan@163.com。
李河民,原名蔡川燕,臺灣省高雄縣人,1944 年畢業(yè)于日本東京醫(yī)學專門學校(現(xiàn)東京醫(yī)科大學);1955 年畢業(yè)于蘇聯(lián)中央生物制品檢定所,獲得副博士學位。歷任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中檢所)病毒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顧問;衛(wèi)生部生物制品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肝炎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臺聯(lián)副會長兼北京市臺聯(lián)會長及《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總編等職,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全國衛(wèi)生系統(tǒng)模范稱號。
病毒學家:李河明研究員(圖:中國臺灣網)
一、早年受家庭影響,積極投身革命
日本東京醫(yī)學專門學校畢業(yè)后,受其大哥影響(共產黨員,臺灣地下黨,解放前夕在臺灣被國民黨殺害),追求革命,毅然回國,經北平地下黨介紹,投身于抗日運動和解放戰(zhàn)爭。發(fā)揮自己醫(yī)學專業(yè)知識的優(yōu)勢為人民軍隊服務。在此期間歷任解放軍白大附院醫(yī)師,晉察冀軍區(qū)醫(yī)院醫(yī)師,晉察冀軍區(qū)柏華藥廠技師,華北軍區(qū)華北防疫處技師,北京軍管會衛(wèi)生部聯(lián)絡員。
二、留蘇學習,奠定終生的研究方向
解放后李河民教授任衛(wèi)生部中央防疫總隊大隊長。1950 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后,我國向前蘇聯(lián)和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派遣留學生。與此前不同歷史階段派出留學生的目的不同,此次派遣留學生是作為新中國人才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借鑒前蘇聯(lián)等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為新中國的現(xiàn)代化事業(yè)奠定堅實基礎。我國在1951 年僅派出留蘇學生375 名,通過嚴格選拔以及留學生考試,他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1951 年作為新中國第一批留學生,赴前蘇聯(lián)中央生物制品檢定所留學,在此期間他克服了語言和生活習慣等困難,刻苦學習, 鉆研細胞培養(yǎng)技術,致力于病毒變異研究,為此后畢生的研究方向打下了基礎。于1955 年獲得副博士學位后回國。
三、數(shù)十年如一日,研制乙腦減毒活疫苗
20 世紀50 年代,我國人群中乙腦流行嚴重,國家提出研發(fā)疫苗控制疫情的要求,自1956 年開始,李河民教授和俞永新教授等中檢所同事一起,開展了歷時長達30 多年乙腦減毒活疫苗的研制經歷。經過比對篩選,于1967 年獲得一株具有較好免疫原性的弱毒株(SA5-3 株)。經批準后先在他們研究人員自身和其5 ~ 6 歲的孩子中接種,結果未見嚴重不良反應,其后開始在人群中進行臨床試驗。1970 年成立全國協(xié)作組,進行疫苗接種反應和保護效果的觀察,證明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進一步提高乙腦減毒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研究人員采用乳鼠皮下連續(xù)傳代的方法,挑取蝕斑,于1981 年篩選出一株高度減毒、免疫原性良好、不易返祖、穩(wěn)定性好的弱毒株SA14-14-2 株。1988 年乙腦減毒活疫苗上市,至今已免疫數(shù)億兒童。1989 年獲衛(wèi)生部一等獎,1990 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3 年,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的乙腦減毒活疫苗通過WHO 預認證,2014 年進入聯(lián)合國機構采購清單。
四、研制及評價乙肝疫苗,為我國控制乙肝流行做出巨大貢獻
1、研制和評價血源乙肝疫苗,為遏制我國乙肝流行做出貢獻
20 世紀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初的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人群中乙肝流行嚴重,研發(fā)乙肝疫苗控制我國乙肝流行成為當時最重要的衛(wèi)生問題。李河民教授于20 世紀70 年代即在中檢所籌建了肝炎研究實驗室,開展了肝炎流行病學普查,為制定我國乙肝防治規(guī)劃提供了依據(jù),研究工作得到了WHO 的認可,肝炎室被WHO 認定為“WHO 中國國家肝炎研究中心”,李河民教授為該中心的主任,WHO 給研究中心提供30萬美元和多批次Abbott 試劑等資助。在此期間他也積極主導開展了多方面的國際交流,提升了我國在乙肝防控方面的技術能力。李河民教授提出研發(fā)疫苗必須先行研制試劑,他負責了“甲、乙肝系列標準化診斷試劑研制”國家“七五”攻關課題,組織科研和生產單位實施,指導逐步研制第一、第二和第三代國家試劑質量控制參考品,為建立并完善我國病毒性肝炎檢測試劑發(fā)揮了突出作用。
在研制成功高質量的診斷試劑的基礎上,李河民教授參與組織協(xié)調乙肝疫苗的研發(fā)和評價工作,1985 年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檢所等單位合作研制成功了乙肝血源疫苗,該疫苗為控制我國乙肝流行發(fā)揮了關鍵作用,研究成果獲1987 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 評價不同種類乙肝疫苗,為衛(wèi)生部決策引進Merck公司的釀酒酵母疫苗提供依據(jù)
20 世紀80 年代末,國際上已大量應用重組釀酒酵母乙肝疫苗,如美國Merck 公司和GSK 公司的釀酒酵母乙肝疫苗等。在世界范圍重組乙肝疫苗已逐步取代血源乙肝疫苗,我國面臨乙肝疫苗的更新?lián)Q代的需求。乙肝疫苗抗原主要來自酵母和CHO 細胞兩個表達系統(tǒng),當時在我國乙肝重組疫苗的開發(fā)、引進、大量生產以及應用等方面均面臨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需要解決。在國家“八五”、“九五”和“十五”科技攻關課題的支持下,李河民教授指導開展了對不同種類乙肝疫苗抗原蛋白結構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來源的抗原表位有所不同,與免疫原性有關。糖基化與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有關,可增強疫苗的穩(wěn)定性和免疫持久性,但細胞免疫活性降低。研究人員通過嚴格規(guī)范試驗條件,應用多批次疫苗,選擇母親HBeAg 高滴度水平的900 余例新生兒進行母嬰傳播阻斷研究,判斷疫苗保護率,得到我國酵母疫苗新生兒保護率高和CHO 疫苗抗體應答較好的免疫效果,結合2 000 余例兒童和成人抗體水平觀察,總結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結果解釋了不同種類疫苗在人體免疫效果的差別,建立了乙肝疫苗考核的系統(tǒng)性方法,即以BALB/ c 小鼠細胞和體液免疫測定為基礎,結合母嬰傳播阻斷、小學生和成人抗體應答綜合判斷分析。通過本項目的研究,為我國引進Merck 工藝酵母疫苗生產線提供了決策依據(jù),推動了重組疫苗在我國的大量推廣應用,完成了由血源疫苗到重組疫苗的更新?lián)Q代,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研究結果為有關衛(wèi)生行政部門制定我國乙肝疫苗生產、應用的政策提供了依據(jù),在我國大量推廣了以酵母疫苗為主的重組乙肝疫苗的應用,顯著降低了兒童組乙肝病毒的攜帶率。該項研究獲2002 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 與時俱進,開展新一代乙肝疫苗的研制和評價
20 世紀90 年代末,漢遜酵母表達技術制備疫苗獲得成功,該表達系統(tǒng)具有高表達量、低成本以及易工業(yè)化大規(guī)模生產的優(yōu)勢。李河民教授積極追蹤國際疫苗產業(yè)的動向,認為解決中國乙肝問題需要進一步降低疫苗成本,組織開展了重組漢遜酵母乙肝疫苗的研制和評價。目前國內已有兩家企業(yè)生產該種疫苗。
五、以人民健康為己任,畢生追求創(chuàng)新,為我國生物制品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李河民教授的一生,經歷了幼年和青少年時期的日本殖民統(tǒng)治,經受了親人被國民黨殺害的傷痛,感受過文革時期被迫害入獄的絕望,干校下放勞動等窘境,忍受著家人隔海相望半個多世紀的鄉(xiāng)愁,然而他始終保持著一個中國知識分子愛國的初心,即他的座右銘“生命不息,報效祖國之心不止”。李河民教授始終以國家的需要、以人民的健康作為自己終生奮斗的目標,在我國乙腦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獸用狂犬病疫苗以及流行性出血熱疫苗等的研制和應用方面,始終走在前列,前瞻性、針對性的提出研究的目標,為疫苗研制成功并極大降低我國人群中嚴重傳染病流行做出了突出貢獻。
李河民教授學識淵博、學風嚴謹,對待工作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對待科研能做到始終與時俱進。他時常叮囑身旁的工作人員:“自主創(chuàng)新是科研的靈魂”,“科研帶頭人應風格高尚,善于合作,具有處理關鍵問題的能力”。他共培養(yǎng)博士和碩士研究生20 余名,其中多人為我國及美國的病毒學和生物制品學的知名專家,發(fā)表論文130 余篇,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 次,二等獎3 次,三等獎1 次,省部級獎多次,在年逾90 高齡時他仍心系我國生物制品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積極提出藥品監(jiān)管的新理念。
李河民教授作為《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的總編、名譽總編,認真審閱稿件,嚴格把關稿件質量,為雜志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他的一生,愛黨、愛國,以人民健康為己任、不斷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了“生命不息,報效祖國之心不止”的座右銘。轉眼李河民教授離開我們已經一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仿佛仍在我們身旁。我們要緬懷前輩、繼承其遺志和精神,為我國生物制品事業(yè)做出更大的貢獻。
來源:邱少輝,方鑫,梁爭論,王佑春,生命不息,報效祖國之心不止—紀念病毒學家、生物制品學家李河民,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 , 2017 , 37 (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