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起伏虎路,西抵墩頭
長約2160米,寬僅15米
這就是位于沈家門城區(qū)的
興 建 路
舊時鷺鳥低飛、漁火點點
今朝車來人往、樓宇林立
一路走來,早已換了人間
唯有這條路
像一本翻開的老相冊
訴說沈家門這一片區(qū)的發(fā)展軌跡
我剛嫁到這里時,哪有這么熱鬧的街道?以前坐在家門口,一眼就能望到海塘外的大海。 ——家住興建路三弄 年逾九十的苗翠珠阿婆
正如許多沈家門居民記憶的那樣,舊時的沈家門僅限于半升洞至伏虎山一帶,伏虎山以西散布著蒲灣、墩頭、天打巖、茶灣等村落。興建路的前身,是清代修筑的墩頭海塘。
《定海廳志》
光緒年間《定海廳志》記載:“墩頭塘,東至伏虎山,西至天打巖,計長七百八十三丈,旁有小碶?!?strong>塘基窄小,功能單一,主要用于阻潮護田。塘北為村落與農田,塘南則潮起潮落、鷗鷺齊飛。
1954年,華東地方工業(yè)局決定在沈家門漁港西岸的灘涂,興建我國第一家現代化魚粉廠——舟山魚粉廠(后更名為舟山水產食品廠)。
1958年的舟山魚粉廠 章耕辛/攝
翌年4月,總投資300余萬元的舟山魚粉廠建成,拉開了興建路作為工業(yè)基地的序幕。這也成為舟山工業(yè)史上的一件大事,標志著一個全新支柱產業(yè)的崛起。
1973年,舟山船廠造第一對鐵殼漁輪
1978年的舟山水產食品廠廠房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批批建設者在這片荒蕪灘涂上風餐露宿、晝夜奮戰(zhàn),建起多個大型企業(yè)。舟山水產食品廠、舟山船廠、舟山柴油機廠等國營大廠沿路鋪開,形成貫通東西的臨港工業(yè)帶。
據《普陀縣志》記載,當時興建路一帶企業(yè)的工業(yè)產值約占全縣總額的60%,是名副其實的普陀工業(yè)心臟。
彼時的墩頭海塘,已改建為砂石公路。八十年代初,又陸續(xù)拆除路北一側的老建筑,填平路邊河道,路面拓寬并澆筑混凝土。
1980年的興建路和舟山水產食品廠 葉文清/攝
1982年,因沿線企業(yè)關系普陀經濟命脈,這條路正式命名為“興建路”,寓意“振興、興旺”。在這條嶄新的道路上,貨車、自行車、上下班的人流日夜不息。
九十年代的舟山水產食品廠大門 胡岳明/攝
九十年代中期起,隨著工業(yè)企業(yè)外遷和城市更新,興建路迎來第二次生命——生活性回歸。廠區(qū)陸續(xù)拆除,老舊平房拆遷改造,沿線建起多個現代化住宅小區(qū)。
現在超市、菜場、早餐店、藥店一應俱全,特別有人氣。原先墩頭河是條臭水溝,經過“五水共治”,河道變清,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了很大改善。 ——居民陳小華
1997年的海力生集團
市場經濟大潮在九十年代后期悄然改變興建路的命運,很多企業(yè)抓住了海洋經濟發(fā)展機遇,如舟山船廠發(fā)展成為浙江揚帆集團,舟山水產食品廠更名為海力生集團,在改革中實現了鳳凰涅槃。
如今的舟山國際水產城
曾經的沈家門水產品交易市場
若問如今興建路最具代表性的地標,十有八九的人會回答:中國舟山國際水產城。每天凌晨三四點,這里人聲鼎沸、貨車云集。來自東海的海鮮在此集散,發(fā)往全國乃至海外。
我在這里賣了二十多年魚,變化天翻地覆。最早在路邊擺攤,風吹日曬,水泥地都是魚腥味。現在你看——整潔寬敞的交易大廳、標準化攤位、冷鏈物流配套,甚至還有觀光平臺和海鮮美食廣場。 ——水產經營戶老陳
今年“五一”假期首日的沈家門客運站
曾經的沈家門客運站
而興建路上人流最密集之處,莫過于沈家門客運站——這里已成為浙江省最大的島際民間客運站,年運送旅客300萬人次。
不再是機器轟鳴的工廠區(qū)
也不是泥濘顛簸的老海塘
現在的興建路變身為“多功能大街”
融著海鮮味、載著游客笑
陪著居民日常
裝有海的記憶,刻著城的年輪
而這一變遷
恰是普陀不斷發(fā)展的縮影——
不高調,卻扎實;不喧囂,卻有味
【普陀區(qū)融媒體中心】
記者:張涵軻 攝影:王祖達
部分圖源:普陀區(qū)檔案館、浙江畫報、海力生集團等
??溫馨提示:“中國舟山普陀”公眾號已更名為“普陀潮”。因微信推送規(guī)則調整,想要繼續(xù)獲取本地權威信息、一手資訊,請將“普陀潮”設為星標??,并在每次閱讀后點擊“贊”和“在看”。
說說你的興建路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