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希特勒將其視為對外展示德國形象的窗口,希望借此向世界呈現(xiàn)第三帝國的“友善與繁榮”,因而格外重視這次機會。
德國斥巨資修建了一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體育場,可容納10萬觀眾,還打造了一個極為豪華的奧運村供各國運動員居住。奧運會期間,戈培爾及其宣傳機構配合得“天衣無縫”,柏林街頭盛況空前:第三帝國的“卐”字旗與奧運五環(huán)旗交相輝映,道路上車水馬龍,各國游客穿梭其間;參加奧運會的49個國家的國旗懸掛在柏林的城市建筑上,隨風飄揚,處處彰顯著德國的“友好態(tài)度”。
每一位到訪者都受到了熱情的服務與招待,外國游客無不驚嘆于柏林的繁華景象,全世界都對第三帝國的“經(jīng)濟成就”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6年8月1日,希特勒在奧委會官員的陪同下出席柏林奧運會開幕儀式并發(fā)表致辭,現(xiàn)場座無虛席。天空中,用投影儀投射出一只巨大的“帝國之鷹”,掠過整個會場;德國儀仗隊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進行表演,將“力量美學”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奧運會從8月1日持續(xù)至16日,歷時半個月。希特勒常坐在主席臺前觀看比賽。期間發(fā)生了一件趣事:一位來自美國加州的40歲女游客在觀賽時,徑直走到希特勒面前索要簽名。希特勒欣然應允,可當他低頭簽字時,這位婦女突然抱住他試圖親吻。希特勒第一次躲開了,但對方并未放棄,第二次終于親到了他的臉頰。希特勒尷尬地笑著,周圍爆發(fā)出一陣歡呼聲。這一幕被攝像機精準捕捉,成為柏林奧運會期間的著名照片之一,也是當時人們熱議的趣聞。
拋開意識形態(tài)因素,僅從體育賽事本身來看,柏林奧運會堪稱組織得極為成功的一屆。它有兩個開創(chuàng)性創(chuàng)舉:其一,首次通過電視進行直播與轉播。為追求最佳拍攝效果,希特勒動用了蔡司和萊卡最先進的膠片相機,還邀請德國最著名的電影制片人里芬斯塔爾擔任總導演,拍攝經(jīng)費不受限制。得益于科技進步,其他國家的民眾足不出戶,就能在電視機前觀看奧運比賽。里芬斯塔爾為柏林奧運會制作的紀錄片《奧林匹亞》,不僅榮獲第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獎,更是一部兼具藝術性與歷史價值的珍貴影像資料,為后世研究那段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其二,首次進行圣火傳遞。柏林奧運會首次以火炬接力的方式傳遞奧運圣火,這一傳統(tǒng)由此誕生,并被國際奧委會寫入章程,成為固定開幕儀式之一。此后,歷屆奧運主辦國在點燃圣火的環(huán)節(jié)上不斷創(chuàng)新,玩出了各種新花樣。
柏林奧運會結束后,德國以38枚金牌的成績位居榜首。這不僅對內增強了德意志的民族自豪感,更對外顯著提升了德國的國際形象與地位。對希特勒和納粹德國而言,這是一次近乎完美的“營銷與宣傳活動”。
縱觀整個第三帝國時期,政府對體育的重視尤為突出,這也是納粹政府的目標之一:塑造一個“體格強健的民族”。運動與健康的意識在社會各層面廣泛普及:不僅是學校學生,企業(yè)員工、工廠工人也被要求參與鍛煉,政府甚至規(guī)定每日停工半小時進行身體活動。尤其是14至18歲的青年群體,大部分需加入希特勒青年團。這個準軍事化組織中,青年男女除日常學習外,還需接受各類體育鍛煉與考驗:周末要背著沉重的行軍背包到野外攀巖或露營,假期則要到農村參加體力勞動。盡管條件艱苦,但這些鍛煉讓德國青年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第三帝國時期成長起來的青年群體,普遍擁有魁梧的身材和強健的體魄,能適應各種艱苦環(huán)境。這也成為二戰(zhàn)期間德國士兵軍事素質高、單兵作戰(zhàn)能力強的重要原因之一。
1937年,希特勒在外交上未有驚人舉動,而是將全部精力投入軍隊訓練,繼續(xù)擴充兵力并更新裝備:新型戰(zhàn)斗機和轟炸機開始列裝空軍,由坦克、裝甲車、摩托車等組成的機械化部隊初具規(guī)模,德軍的戰(zhàn)斗力進一步提升,已然成為令世界忌憚的強大對手。
伴隨德國的崛起,希特勒的野心也迅速膨脹。1938年,他認為時機已成熟,終于將手伸向了自己的出生地奧地利。
這里需先梳理德國與奧地利的歷史淵源:兩國均以日耳曼民族為主體。16世紀初,德意志地區(qū)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境內分散著眾多邦國,其中普魯士與奧地利是最強大的兩個,二者都有統(tǒng)一德意志的強烈意愿。1866年,普奧戰(zhàn)爭爆發(fā),在俾斯麥的領導下,普魯士獲勝;隨后又在普法戰(zhàn)爭中擊敗法國,最終于1871年統(tǒng)一德意志各邦,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奧地利戰(zhàn)敗后,選擇與匈牙利聯(lián)合,組建了多民族的奧匈帝國。一戰(zhàn)后,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恢復獨立。當時,多數(shù)奧地利人希望與德國合并,回歸“德意志大家庭”,但這一訴求被英法通過《凡爾賽和約》明確禁止。因此,德奧兩國關系極為親近,同屬日耳曼民族,語言相通均說德語,可謂“同文同種的親兄弟”。
希特勒本人嚴格來說是奧地利人,他出生于奧地利并在當?shù)亻L大,24歲才移居德國慕尼黑。上臺后,隨著《凡爾賽和約》逐漸被廢除,對德國的約束力減弱,“德奧合并”便被提上日程。希特勒擴張至其他德意志地區(qū)的動機有二:其一,他是狂熱的民族主義者,堅信所有日耳曼民族都應歸屬同一個國家統(tǒng)治;其二,奧地利具有極高的戰(zhàn)略價值——地處歐洲中心,是連接東南歐的交通樞紐。吞并奧地利后,德國將從北、西、南三面包圍捷克斯洛伐克,使其成為“囊中之物”。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與奧地利總理許士尼格在貝希特斯加登舉行會談,同時安排德軍在奧地利邊境進行恐嚇性軍事演習。在希特勒的威逼利誘下,許士尼格被迫簽訂協(xié)議,同意奧地利成為德國控制下的“衛(wèi)星國”。但許士尼格回國后反悔,認為此舉會嚴重損害自身政治利益,遂決定于3月13日舉行獨立公投,以對抗希特勒。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希特勒,他覺得自己被欺騙了,隨即決定武裝占領奧地利。
1938年3月12日凌晨,集結在邊境的德軍越過國境線,向奧地利境內推進。令人意外的是,他們不僅未遭遇任何抵抗,反而受到當?shù)鼐用竦臒崃覛g迎。同屬日耳曼民族的情感紐帶,加上“德國元首是奧地利人”的特殊身份,讓許多奧地利人對德國充滿親近感。德軍因此幾乎未遇阻礙,便兵不血刃地占領了奧地利全境。
當天下午,希特勒專程飛回故鄉(xiāng)林茨,受到家鄉(xiāng)群眾的熱烈追捧。廣場上萬人空巷,民眾爭相目睹這位從家鄉(xiāng)走向權力巔峰的德國元首。希特勒登上廣場看臺時,臺下群眾紛紛舉起右手行納粹禮,許多標語上寫著“一個民族、一個德國、一個領袖”。面對此情此景,見慣大場面的希特勒竟一時語塞,他從未想過自己在家鄉(xiāng)會如此受歡迎,激動得說不出話,只是不停向群眾揮手致謝。隨后,他前往父母墳墓前祭奠,并重訪童年故居。次日,他動身前往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這座他曾流浪街頭、靠賣畫維生的城市。如今時過境遷,他以征服者的姿態(tài)歸來,成為這座城市的絕對主宰。
德奧合并的成功,使希特勒在國內的威望達到新高度,這也是他首次對外擴張的成功嘗試。面對德國吞并奧地利的舉動,英法等西方國家依舊保持沉默。大德意志統(tǒng)一的愿景,似乎正一步步變?yōu)楝F(xiàn)實。而希特勒的下一個目標,直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q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