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于武漢江夏體育館進行的2025年全國女子籃球錦標(biāo)賽中,一場江蘇南鋼對陣陜西天澤的比賽,因其懸殊的比分而引發(fā)了外界的廣泛討論。全場比賽,江蘇女籃展現(xiàn)出了壓倒性的實力優(yōu)勢,配合行云流水,進攻多點開花,最終以114比37,凈勝對手77分的驚人比分,取得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隊中許晨妍獨得21分,另有四名隊友得分上雙,其中孫宇更是貢獻了16分、7個籃板和8次助攻的準(zhǔn)三雙數(shù)據(jù)。一場實力懸殊的對決。
這場77分的狂勝,在勝負早已失去懸念的情況下,是否有必要將分差拉得如此之大?比賽打到最后時刻,最后幾分鐘雙方分差已經(jīng)70+了,但是江蘇依然繼續(xù)兇狠進攻和防守,有觀點認為,如果不是有額外的獎金激勵,在同屬一個國家的國內(nèi)比賽中,如此打法未免有些過于狠辣,缺乏一些“人情味”。這種看法,代表了相當(dāng)一部分觀眾對于體育比賽的理解,他們認為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強者應(yīng)該對弱者表現(xiàn)出一定的寬容,所謂的和諧籃球似乎更符合國人內(nèi)斂的文化傳統(tǒng)。這場爭議,也讓一場普通的常規(guī)賽事,被置于了體育倫理的審視之下。
然而更多的人認為,在競技體育的字典里,全力以赴才是對對手最根本的尊重。任何形式的“放水”或“留情面”,本身就是一種居高臨下的輕視。一場大比分的失利,雖然過程痛苦,但對于輸球的一方而言,卻也是一面最真實的鏡子,能夠讓他們清晰地看到自己與強隊之間的差距,從而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如果所有的比賽都以和諧為第一要務(wù),那么競技體育也就失去了其促進步、激發(fā)潛能的核心意義。從這個角度看,江蘇女籃將比賽強度維持到最后一刻,不僅無可厚非,反而是一種值得稱道的職業(yè)精神。
不久前男籃亞洲杯上發(fā)生的一幕,或許能為這個觀點提供一個有趣的參照。在中國男籃對陣韓國男籃的比賽中,當(dāng)時勝負已定的比賽最后時刻,中國男籃主帥郭士強曾示意隊員們放棄進攻,以此來給對手留一些情面。然而,這一善意的舉動,卻被對方的韓國籍主教練視為一種“侮辱”,后者不僅當(dāng)場表達了不滿,甚至在賽后拒絕了握手。這個例子,深刻地揭示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對于“尊重”二字的理解是存在差異的。這也說明,在無法確定對方如何解讀你的“善意”時,或許將比賽強度維持到最后一秒,才是最簡單、也最不會引起誤解的職業(yè)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