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本該是充滿希望的時刻,誰能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水劫”,讓沈陽師范大學的2087名師生陷入了上吐下瀉的噩夢。
從8月31日第一批學生出現(xiàn)癥狀,到9月7日官方通報病因,這短短一周時間里,整個校園仿佛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病房”。
噴射性腹瀉、高燒不退、整宿整宿地輸液……這哪里是大學生活的開始,分明是一場集體的健康災難!
更讓人憤怒的是,當真相大白于天下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這場災難本可以避免!
2025年8月30日,剛剛返校的學生還沉浸在新學期的興奮中。
宿舍里,大家一邊收拾行李,一邊熱火朝天地分享暑假見聞。
誰都沒有意識到,一場意想不到的“麻煩”正在悄然逼近。
第二天,校醫(yī)院開始陸續(xù)接診到自稱腸胃不適的學生。
起初,不論是醫(yī)生還是學生自己,都以為是開學作息紊亂,加上幾頓吃喝不注意,才導致普通的吃壞肚子,誰都沒太放在心上。
可情況蔓延的速度遠超預期。有學生提到,室友先是肚子疼得直不起腰,接著嘔吐不止,直到胃里空空、連酸水都吐出來。
更折磨的是控制不住的腹瀉,幾乎是噴射狀。
這些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幾乎從沒遭過這樣的罪,一個個臉色發(fā)白、渾身無力。
更讓人擔心的是,疾病的傳染性極強。
有些宿舍甚至全軍覆沒,無一幸免。
校醫(yī)院的輸液區(qū)迅速排起長隊,從診室門口一路彎到走廊盡頭,不少學生要輸?shù)桨胍共拍芑厝ァ?/p>
一些癥狀嚴重的因為嚴重脫水,被緊急轉往急診。
血常規(guī)報告顯示,他們的白細胞數(shù)值甚至高出正常值兩倍多。
醫(yī)生一看就意識到情況不對,最終診斷也讓人心頭一沉:細菌感染。
從8月31日至9月7日,僅僅一周時間,感染人數(shù)就從最初幾個攀升至2087人。
這個數(shù)字幾乎相當于一個中等規(guī)模社區(qū)的總人口,仿佛所有人都被這場疾病席卷。
隨著發(fā)病人數(shù)不斷上漲,一個疑問在許多人的心中浮現(xiàn):這場病究竟從何而來?
疾控部門迅速介入調查。經過層層排查,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9月2日的初步檢測結果顯示,不僅在患病學生的樣本中,東生活區(qū)供水管網的末梢水樣里,都檢出了諾如病毒。
諾如病毒,這個讓人聞之色變的病原體,竟然潛伏在了高校的供水系統(tǒng)里。
作為引發(fā)急性胃腸炎的主要元兇,它致病能力強,生存能力也不含糊。
能通過人際接觸、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源等多種途徑傳播,尤其擅長通過“糞口”這條路徑侵入人體。
它在水里能存活兩個多月,75%的酒精和免洗洗手液都奈何不了它。
其實,早在大規(guī)模感染爆發(fā)之前,校園里早就有過“預警信號”,只不過這些信號當時都被當成了“小事”。
開學第一天,東區(qū)宿舍樓里就開始有學生抱怨水質問題。
早晨第一個打開水龍頭的同學總會遇到同樣的情況:先是一股刺鼻的鐵銹味撲面而來,接著流出的水呈現(xiàn)出令人不安的褐色,有時甚至接近黑色,得嘩嘩放上好幾分鐘,水流才會逐漸變得清澈。
更讓人擔憂的是,即便水看起來清了,那股若有若無的怪味依然揮之不去,仔細觀察還能發(fā)現(xiàn)水中漂浮著細小的雜質。
面對學生們的擔憂,宿管阿姨總是安慰說這是假期太久沒用水的緣故,建議大家多放一會兒水就好了。
大家聽了宿管的話,雖然心里還有點不踏實,但想著是老宿舍常見的情況,也就沒再多追究。
病毒可不會因為多放幾分鐘水就消失無蹤。
當疾控部門最終鎖定污染源時,結果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罪魁禍首竟是學校第三生活區(qū)那口使用了多年的自備井。
更確切地說,是與自備井相連的蓄水池出了問題。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都已經2025年了,在沈陽這樣的省會城市,一所知名高校竟然還在依賴自備井供應生活用水。
這種直接從地下抽取的水源,既沒有經過現(xiàn)代化的凈水工藝處理,也缺乏規(guī)范的消毒程序。
有時候一個月消毒一次,有時候兩三個月都沒人管,全看工作人員的“心情”。
疾控人員去檢查的時候,發(fā)現(xiàn)蓄水池的密封早已老化破損,邊緣的縫隙里長滿了青苔,有的地方還能看到小蟲子爬來爬去。
這樣的環(huán)境,簡直就是給病毒、細菌提供了“繁殖溫床”。
學校之所以堅持使用這套老舊的供水系統(tǒng),說到底還是出于經濟考量。
相比接入市政供水管網,自備井的運營成本確實低廉許多。
可誰也沒算過,一旦出了問題,兩千多名師生的健康、家長的擔憂、校園的正常秩序,這些損失又該怎么用金錢衡量?
更關鍵的問題在于,這場災難本有機會被“掐滅”在萌芽階段。
傳染病防控里有個“黃金72小時”的說法,發(fā)現(xiàn)和處置得越早,疫情擴散就越能被有效控制。
但這次事件中,第一批學生出現(xiàn)癥狀后,學校居然還讓大家繼續(xù)用可能被污染的水源。
9月2日初步檢測發(fā)現(xiàn)了病毒,要是這時候能馬上切斷傳染源,至少能讓更多人免于感染。
可直到9月7日,學校才正式通報污染源并采取封閉措施,這中間的5天里,又有不少學生因此被感染。
這不是失誤,是失職;更不是疏忽,是瀆職。
事情發(fā)生后,省市政府很快介入,不僅開通了醫(yī)療綠色通道,還派醫(yī)療隊進駐校園,對患病學生分級診治。
疾控部門也開展了多輪消殺,全力追查污染源頭。
校方調集了8輛供水車,給學生免費提供桶裝水,同時緊急啟動市政供水接入工程。
這些措施看起來挺周全,響應速度也不算慢。
但有個問題始終繞不開,要是在學生反映水有異味、顏色異常的時候就及時處理,這場波及兩千多人的疫情或許根本就不會發(fā)生。
截至9月7日下午5點,已經有1817人康復,還有270人在接受治療。
從數(shù)字上看,情況在慢慢好轉,可有些東西卻很難快速恢復,比如大家的信任。
不難想象,經歷過這次水禍,不少學生以后每次擰開水龍頭,心里可能都會犯嘀咕。
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是希望他們能接受好的教育,而不是為最基本的飲水安全整天提心吊膽。
這種不安的感覺,很可能會跟著這批學生很長一段時間。
而學校想要重新贏回大家的信任,恐怕得花相當長的時間和不少力氣。
其實沈陽師范大學的這場“水劫”,不是個例。
全國還有不少高校,為了壓縮運營成本,還在使用老舊的設施。
有的宿舍電路老化,插座一插就跳閘。
有的食堂食材儲存不規(guī)范,偶爾能吃到變質的飯菜。
還有的學校對學生反饋的安全問題不上心,總想著“能拖就拖”。
這些看似“小事”的問題,一旦爆發(fā),影響的就是成百上千學生的健康和安全。
這次事件無疑給所有高校敲了個警鐘: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而育人的底線,是保障學生的基本安全。
任何為了壓縮成本而犧牲安全的做法,都和教育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
要是連喝一口干凈的水都成了難題,那“立德樹人”的目標,又該從何談起?
愿所有高校都能跳出“成本思維”,把安全當成教育的“必修課”,唯有守住這份底線,才能讓教育真正有溫度、有力量,不負家長所托,不負學生青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