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有云:“世事如棋局,不著的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見真空?!?/p>
人到晚年,站在生命的黃昏回首往事,才會真正明白:
追逐一生的錢財,可能一夜散盡;精心購置的房產(chǎn),終將易主他人;
甚至相濡以沫的老伴,也難免先行離去。
我們曾經(jīng)緊緊抓住的依靠,到頭來都可能變成抓不住的流沙。
歲月最終教會我們,真正的強大不是依靠外物,而是修煉內(nèi)心。
你看那些活得通透的老人,早已悟透了“三不”智慧。
1、不依賴他人,做力所能及之事
《論語》有云:“自立而立人,自達(dá)而達(dá)人?!?/p>
人到晚年方才明白,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
兒女各有生活,老伴力有不及,錢財終有盡時。
唯有自己雙手能做的事,才是實實在在的依靠。
凡事指望別人,難免失望;若能自理自立,便是福氣。
老人若能照顧自己飲食起居,打理日?,嵤?,心里踏實,臉上有光。
太過依賴,反而成了負(fù)擔(dān),惹人嫌隙。
明朝時,有位老秀才,年過七十仍獨居鄉(xiāng)間。
兒子在城中為官,多次接他同住。
他卻搖頭拒絕:“我能洗衣做飯,種菜養(yǎng)雞,何苦去添亂?”
他每日清早起床,掃院澆水,午后讀書寫字,閑時與鄰人下棋品茶。
一次染了風(fēng)寒,兒子急忙請郎中來診,他卻自己抓藥煎服,不出三日便好轉(zhuǎn)。
鄰人問他為何如此固執(zhí)。
他笑道:“我不拖累他,他才能安心為民做事。何況我能動一日,便是一日的主宰?!?/p>
人老了,最怕活成別人的累贅。
正如《韓非子》中寫到:“恃人不如自恃也。”
能夠自理,便不乞求他人;能夠自立,便不看人臉色。
許多老人生怕閑下來無用,拼命替兒女操心,反而招來厭煩。
不如管好自己生活,量力而行,反而贏得尊重。
身體越動越健朗,精神越用越清明。
保持忙碌的老人,往往病痛少,愁悶少,活得更加從容。
兒女見到父母安康,反而更愿親近孝順。
2、不念過往怨懟,放下執(zhí)念得自在
印度圣雄甘地曾說:“懷揣怨恨,無異于自己喝下毒藥,卻指望他人痛苦?!?/p>
人若總被往事糾纏,便如背負(fù)枷鎖行路,步步艱難。
執(zhí)著于舊日傷痛,本質(zhì)是用他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放不下的人,活在回憶的牢籠里;看得開的人,才能走向未來的光明。
晚年最清醒的活法,是讓過去的歸過去,讓自己的歸自己。
古時候有位陳氏婦人,年輕時因丈夫偏愛妾室而備受冷落。
她心懷怨恨,日夜與丈夫爭吵,甚至將怒氣發(fā)泄在子女身上。
后來丈夫早逝,妾室卷走家財離去,她獨自帶著子女艱難度日。
即便如此,她仍每日念叨往事,咒罵已故的丈夫和妾室。
直到五十歲那年,她生了一場大病,躺在床上無人照料。
唯有被她常年責(zé)罵的長子,不計前嫌地守在床邊伺候。
看著兒子熬紅的雙眼,她忽然淚流滿面:"我怨恨了你父親半生,卻也折磨了自己半生。"
病愈后,她不再提起往事,開始專心幫兒子料理家務(wù),教導(dǎo)孫輩。
晚年時,她常對鄰里說:"放下別人的錯,解脫的是自己的心。"
《增廣賢文》說:“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寬?!?/p>
怨恨不會讓傷害過你的人受到懲罰,只會讓你自己困在痛苦的循環(huán)里。
人生短暫,沒必要用寶貴的余生為過去的陰影陪葬。
那些讓你痛苦的事,既然已經(jīng)過去,就讓它隨風(fēng)而逝。
放下后,身心輕松,吃睡都香,這才是晚年該有的樣子。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心簡單了,世界就簡單了,幸福也就來了。
3、不懼孤獨生死,直面無常得從容
古人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p>
人到晚年,孤獨與死亡成為必須面對的課題。
逃避只會增加恐懼,直面才能獲得解脫。
衰老不是懲罰,而是生命的自然進(jìn)程。
抗拒無常,苦的是自己;接受無常,方能真正從容。
戰(zhàn)國時期,莊子面對生死有著超乎常人的坦然。
他的妻子去世時,好友惠子前來吊唁。
卻見莊子岔開雙腿坐在地上,一邊敲著瓦盆一邊唱歌。
惠子責(zé)怪他說:“你的妻子為你生兒育女,如今去世,你不哭就罷了,怎么還敲盆唱歌呢?”
莊子平靜地回答:“她剛死時,我怎能不悲傷?
但仔細(xì)想想,她最初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也沒有形體,沒有氣息。
在若有若無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如今又變而為死。
這樣生來死往的變化,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
現(xiàn)在她安詳?shù)靥稍谔斓刂g,而我卻嗚嗚地圍著她哭。
自以為這是不通達(dá)天命的表現(xiàn),所以就不哭了?!?/p>
《道德經(jīng)》有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zé)o私,萬物自有其運行規(guī)律。
死亡不是終結(jié),而是生命回歸自然的方式。
哭泣和恐懼無法改變自然規(guī)律,反而讓自己陷入痛苦。
看透生死循環(huán),才能放下對死亡的執(zhí)著。
人到晚年要學(xué)會與孤獨共處,在獨處中尋找內(nèi)心的寧靜。
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度,而在于如何活好每一天。
面對無常,最好的態(tài)度是順應(yīng)自然,安心當(dāng)下。
不抗拒、不恐懼,才能獲得真正的自在和解脫。
王維有詩云:“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guān)心。”
這份“不關(guān)心”,并非冷漠,而是一種歷經(jīng)千帆后的豁達(dá)與清醒。
看透了外在的依靠終不牢靠,于是轉(zhuǎn)而向內(nèi)尋求力量。
不依賴,是保全自己的體面;不念怨,是解脫自己的心;不懼死,是安放自己的魂。
人到晚年活的就是一個心態(tài),心態(tài)穩(wěn)了,世界就穩(wěn)了。
愿你我都能修得這“三不”智慧,于歲月黃昏處,身心俱安,自在從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