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shù)貢r間9月10日,美國知名保守派活動人士、前總統(tǒng)特朗普的核心政治盟友查理·柯克,在猶他州奧勒姆市猶他山谷大學的演講活動中遭遇槍擊,經(jīng)搶救無效身亡,年僅31歲。事件發(fā)生后,特朗普迅速作出反應(yīng),除通過社交媒體發(fā)布悼念內(nèi)容外,當日晚些時候更錄制視頻發(fā)表全國講話,將此次事件定性為美國的“黑暗時刻”,以此表達對柯克的哀悼與對暴力行為的譴責。
值得關(guān)注的是,柯克遇襲身亡的消息迅速激化了美國輿論場的對立情緒。在國會眾議院為柯克舉行的默哀儀式上,現(xiàn)場秩序一度失控,陷入激烈爭執(zhí)。其中,共和黨議員普遍表現(xiàn)出強烈憤怒,將事件矛頭直接指向自由派群體,認為其激進立場間接助長了暴力氛圍;而民主黨議員則多保持克制,呼吁以此次悲劇為契機,推動更嚴格的槍支管理法案落地,從制度層面遏制類似事件重演。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ān)系學院教授刁大明指出,事件發(fā)生后,美國兩黨政治人物雖均公開譴責暴力行為,宣稱“美國不容忍暴力存在”,但這種譴責卻帶有明顯的立場偏向,兩黨并非反對所有針對政治人物的暴力行為,本質(zhì)上僅對“針對己方陣營的暴力”表達憤慨,對另一方遭遇的類似風險則態(tài)度曖昧。
刁大明進一步分析,美國當前政黨惡斗加劇、社會撕裂加深的局面,兩黨政治人物負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事實上,長期以來,部分政治人物為爭取選舉優(yōu)勢,過度依賴社會動員手段,甚至在競選活動中發(fā)表具有刺激性、挑釁性的言論,變相暗示支持者可通過激進方式宣泄不滿,間接為暴力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歸根結(jié)底,美國現(xiàn)行選舉政治體制與愈演愈烈的政黨惡斗相互交織,疊加持續(xù)的社會動員引發(fā)的對立情緒,最終共同催生了社會極端化的惡果,而柯克遇襲事件正是這一惡果的集中體現(xiàn)。
編輯: 秦揚軻
責編: 趙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