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重溫了一部老劇:《蝸居》。
這部劇上映于2009年,講述了郭海萍、郭海藻兩姐妹在大城市因房子問題而經歷的一系列情感、生活和道德上的掙扎。
像很多80后一樣,她們畢業(yè)以后渴望在大城市立足,但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生存壓力。
首當其中的,便是高速上漲的房價,劇中有句臺詞,至今聽起來仍不過時:
“掙錢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漲價的速度?!?/p>
為了早日買房,姐姐海萍吃了不少苦頭:她和丈夫蘇淳擠在不足十平米的出租屋里,每天計算著交通費和菜價,拼命工作加班,犧牲與女兒團聚的時間......
而這一切,只為多攢下一平米。
其實她的焦慮和執(zhí)念,在那個年代很多年輕人身上都能看到:教育改變了他們的命運,卻未能輕易賦予他們安穩(wěn)的生活。
而她妹妹海藻,原本單純善良,卻在現(xiàn)實面前逐漸迷失,她目睹了自己姐姐的掙扎,也親身體會到靠正常工資難以逾越的財富鴻溝。
然后,她選擇了一條捷徑,投入了市長秘書宋思明的懷抱,用情感和尊嚴去兌換夢寐以求的房子,最后導致無法挽回的悲劇。
看這部電視劇最大的感受是,它預言了未來幾代年輕人的集體焦慮——關于財富、關于階級、關于尊嚴。
02
看劇的過程中,小青和我不時感慨,怎么劇中的人物都那么熟悉?
仔細琢磨一番才發(fā)現(xiàn),原來劇中所講的那個故事并沒有變,只是主角已經從80后,悄然換成了90后。
網上都說80后是最苦的一代,的確,他們生活在時代的夾縫中,經歷了物質從匱乏到豐裕的劇烈轉變。
如果要給80后下個定義,我覺得他們更像開拓的一代,在市場動蕩、新游戲規(guī)則尚未完全建立起來之際,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憑借奮斗、機遇、膽識,為自己掙得了一片天地。
你必須承認他們的不易,但也必須看到他們的幸運。
相比80后,90后面對是怎樣一個局面呢?
房價體系業(yè)已固化,游戲規(guī)則越來越成熟,頗有種一上來就要打高端局的既視感。
我們不是比哪一代人更苦,不過在擁有更寬廣的視野和更豐富的物質選擇的當下,90后確實更容易陷入內卷和迷茫。
顯而易見的是,這種迷茫不會停止,而是正在傳導到00后一代身上。
03
不得不說,對于大多數(shù)90后而言,如果不靠父母幫襯,想要獨自撐起一個家,實在太難了。
除了高昂的房價,還有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這三座新的大山,以及職場的不確定性、不斷攀升的生活成本和延遲滿足的精神壓力,共同構成了一道道現(xiàn)實的壁壘。
看這部劇的時候,我和小青相互打趣:
我說:“你可不要和海藻一樣?!?/p>
她說:“那你也不能像宋思明一樣?!?/p>
宋思明?
我這輩子恐怕連宋秘書的影子都看不見。
小說原著中,姐姐郭海萍有一番話特別觸動我:
“當年滿身都是夢想的時候,第一個叫我夢想破滅的是伏明霞,所以記她一輩子!
……不過這么多年下來,刺激刺激也就習慣了。再看電影電視上露臉的,個個都比自己小。
唉!我看,三十不該叫而立,而該叫知天命。尤其是對女人來講?!?/p>
其實無論男女,誰沒有年少成名的夢想?
看著那些比你年輕的身影一個個超越你,站在你曾經憧憬的位置上,那種滋味,確實不太好受。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么痛快?!?/p>
可如果能年少有為,我想沒人愿意大器晚成,都說在互聯(lián)網時代,人人都有成名的機會,可當你躬身入局,就會發(fā)現(xiàn)出名遠比你想象的要難。
04
90后該如何破局呢?
如果有父母的托舉當然是最好,可如果沒有該怎么辦,是否就應該自暴自棄?
我想最好不要。
可以躺平,但要以佛系的心態(tài)去做一些積極的事情,可以接受現(xiàn)實,但要拒絕宿命論。
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點,去打磨,去專精,去展示,借由信息杠桿去放大,去找那些愿意幫助你的貴人。
你要相信:父母是你人生的第一任老師,但不一定是你人生最好的老師。
要不斷去尋找那些能給你帶來啟發(fā)和新思的人,去請教,去學習,甚至主動「被塑造」。
你會遇到愿意幫助你的那個人,但最終帶你走出迷霧和泥潭的那個人,一定是你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