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在了,家里那張老飯桌好像一下子變大了。以前擠得熱熱鬧鬧,如今空蕩蕩的,只剩下幾個兄弟姐妹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小時候搶糖吃、打架哭鼻子的情形還在眼前,怎么一轉(zhuǎn)眼,我們都成了沒爹沒娘撐腰的中年人、老年人了?
這話說得可能有點直,但理就是這么個理。爹媽在,家就在;爹媽一走,兄弟姐妹處得怎么樣,真得留幾個心眼。這不是教人生分,是讓這份親情走得更長遠。
第一個心眼,叫“錢賬分明不算清,親情才能長得青”。
老話說親兄弟明算賬,可真到了自己身上,很多人就糊涂了。我認識一位張阿姨,她家老房子拆遷,分了四套房子。父母生前沒立遺囑,兄妹三個一商量,說大姐家條件差些,多分一套,剩下兩套二哥和小妹一人一套。當時都說好,字也簽了。可過了兩年房價翻了一番,二哥心里不舒坦了,覺得自己吃虧,非要重新分。結(jié)果兄妹三個為這事鬧上了法庭,從此再不來往。
你看,錢這個東西,最容易攪亂人心。父母留下的財產(chǎn),別光憑口頭約定,也別覺得“都是一家人不會計較”。最好白紙黑字寫清楚,該公證就去公證。這不是信不過誰,是給每個人的心一個安穩(wěn)的交代。就算父母沒留下什么財產(chǎn),兄弟姐妹之間借錢借物,也最好有個憑據(jù)。這不是生分,是讓關(guān)系更干凈、更長久。
第二個心眼,叫“各家自過各家的日子,別把手伸得太長”。
父母在世時,遇到什么事還能找他們評評理。他們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間最容易出現(xiàn)的就是“過度關(guān)心”。李叔家兒子考大學填志愿,妹妹非要人家報師范,說穩(wěn)定;弟弟家夫妻倆拌句嘴,姐姐連夜趕去勸架,結(jié)果越勸越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日子要過,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經(jīng)要念。兄弟姐妹再親,也不能代替對方做決定。可以給建議,但不能強求;可以幫忙,但不能包辦。保持一點距離,反而讓關(guān)系更舒服。就像種樹,挨得太近反而都長不好,留出空間才能各自枝繁葉茂。
第三個心眼,叫“偏心的父母走了,公平的自己要站出來”。
很多家庭里,父母可能對某個孩子特別偏愛,或者特別依賴。父母走后,這種模式有時會延續(xù)下去。比如老王家,母親生前最疼小兒子,什么都偏著他。母親走后,大哥大姐還習慣性地讓著小弟,家里什么事都替他扛著。結(jié)果小弟五十多歲人了,還像個長不大的孩子,一有事就找哥哥姐姐。
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間更應(yīng)該平等相待。不能因為誰弱就一味遷就,也不能因為誰強就什么都指望他。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的責任要承擔。建立起平等互助的關(guān)系,比延續(xù)父母在世時的舊模式要健康得多。
第四個心眼,叫“常來常往常惦記,血緣才能熱乎著”。
父母就像家里的粘合劑,他們在的時候,逢年過節(jié)大家都往家聚。他們一走,好多兄弟姐妹就慢慢疏遠了。開頭幾年還聚聚,后來就變成電話拜年,再后來連電話都少了。
感情這東西,不走動就淡了。不需要什么大排場,隔三差五打個電話,閑時串個門吃頓飯,誰家有困難搭把手。記住彼此的生日,關(guān)心侄兒甥女的學習。這些小事看著不起眼,卻是維系親情的紐帶。就像一盆火,時不時添根柴,才能一直暖烘烘的。
有人說,兄弟姐妹是父母留給我們的最后禮物。這份禮物要珍惜好,還真得用點心思。不是耍心機,而是用真心加上一點智慧,讓這份親情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
我們家隔壁樓有對老兄妹,都八十多歲了。每個星期天,哥哥都會步行到妹妹家喝杯茶,兩人聊一下午。他們的子女都說,看著兩位老人坐在一起的身影,就明白了什么是“手足情深”。這樣的感情,不是天生的,是幾十年如一日用心經(jīng)營出來的。
父母走了,兄弟姐妹就成了彼此最親的人。留這幾個心眼,不是為了防備誰,而是為了讓這份親情能夠長久溫暖地延續(xù)下去。畢竟在這個世界上,能和你分享童年記憶、有著相同血脈的人,就只有他們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