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手里的錢到底該什么時候交給子女?這事兒看著簡單,里頭門道可多著呢。給早了,怕自己晚年沒著落;給晚了,又擔(dān)心子女用錢的時候趕不上。這就像握著一把種子,撒得太早可能被風(fēng)吹走,撒得太晚又錯過季節(jié)。咱們今天就來聊聊,這“錢袋子”到底啥時候遞出去最合適。
我認(rèn)識一位老陳,七十出頭,身子骨還算硬朗。前幾年老伴一走,他就想著把攢下的四十來萬存款提前分給兩個兒子。本意是讓孩子們緩解下壓力,沒成想錢剛給出去,兒子們來的次數(shù)明顯少了。以前每周還聚一次,后來變成一個月見不著幾回。老陳心里那個憋屈啊,跟我念叨:“早知道這樣,我真不如自己攥著?!?/strong>
你聽聽,這就是現(xiàn)實。錢給出去了,話語權(quán)也跟著跑了一部分。不是說子女就一定變心,但人這種生物,潛意識里都容易“朝錢看”。手里有糧,心里不慌——對老人來說,留點老本不只是錢的問題,更是一份安全感、一份尊嚴(yán)。
那是不是就該死死捏著錢不放呢?也不是。我另一位老同事張阿姨就做得挺漂亮。她今年七十六,前陣子小女兒想換房,首付差二十萬。張阿姨沒全給,而是拿了十萬,說是借給孩子的,不打借條但說清楚是支持。既幫了忙,又沒讓自己口袋全空。剩下的錢呢?她留著看病、請護(hù)工,偶爾旅游散心,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所以說,養(yǎng)老的錢得分成幾份。日常開銷是一份,看病應(yīng)急是一份,能富余出來支援孩子的又是一份。全混在一起,就容易出問題。
有些老人喜歡早早立遺囑、辦過戶,覺得省心了事。但法律上的事,真沒那么簡單。我特意咨詢過一位做律師的遠(yuǎn)房侄子,他說財產(chǎn)一旦過早轉(zhuǎn)移,如果子女婚姻出現(xiàn)變動,這些錢很可能就算作夫妻共同財產(chǎn),萬一離婚要被分走一半。你說辛辛苦苦攢一輩子的錢,就這么少了一半,冤不冤?
還有更糟的,要是子女不小心欠了外債,這筆已經(jīng)轉(zhuǎn)出去的財產(chǎn),也有可能被法院判定用來償還債務(wù)。所以說,法律上的風(fēng)險,咱們老人得心里有數(shù)。
那什么時候給最合適?沒有標(biāo)準(zhǔn)答案,但有幾個原則值得參考。
第一是“量力而行”。你自己得留足養(yǎng)老看病的錢,別明明只有三十萬,卻硬要擠出二十五萬給子女。這不是慷慨,是冒險。
第二是“分清輕重”。子女如果真是急著用錢看病、上學(xué),那該幫得幫。但如果只是想換輛好車、買個新款手機(jī),那就得掂量掂量。
第三叫“慢慢來”。別一口氣全給完,可以分批分次。既觀察子女怎么用這筆錢,也給自己留足回轉(zhuǎn)的余地。
我特別不贊成有些老人把房本早早過戶給子女。你想想,房子一旦更名,你想再賣、再抵押,根本沒門。要是子女不孝順,把你趕出家門都不是沒可能——電視上這種新聞還少嗎?
我們小區(qū)有個趙老爺子,快八十了,退休教師,有點文化。他的做法就挺聰明。他有一筆積蓄,不一次性給兒子,而是誰來看他、誰陪他看病,就適當(dāng)給點“辛苦費”,還笑著說這是“績效獎金”。既調(diào)動了子女的積極性,又沒讓自己陷入被動。
說到底,錢什么時候給子女,是一場關(guān)于人性、親情和智慧的考驗。給好了,親情加溫;給不好,人財兩空。
人老了,手里得有點錢,這不是信不過子女,而是給自己留一個保障。咱們這代人吃過苦,明白生活的難處。子女有子女的壓力,但我們自己的晚年也不能全部押在兒女的良心上。
你可能會說:“那就不給了唄?”也不是。該支持的時候得支持,但得講方法、看時機(jī)。比如子女創(chuàng)業(yè)關(guān)鍵時刻、孫子孫女上學(xué)急需,這時候幫一把,他們記你一輩子好。
最后說句實在的,父母和子女之間,錢永遠(yuǎn)是一塊試金石。怎么給、何時給,沒有統(tǒng)一答案,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別因為錢,傷了幾十年感情;也別因為愛,委屈了自己的晚年。
握緊錢袋子,慢慢走,慢慢看,適當(dāng)時候搭把手——這才是咱們普通老人最實在的活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