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考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做好新時代考古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呼斯塔遺址位于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阿拉套山南麓的呼斯塔草原,是天山西段及周邊地區(qū)目前所見規(guī)模最大的青銅時代遺址。其考古發(fā)掘與研究,對揭示夏商時期新疆西部地區(qū)社會生活狀況、加深對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理解,具有重要價值。
呼斯塔,蒙古語意為“生長著樺樹的地方”。歲月輪轉,昔日的樺樹林早已難覓蹤跡,獨留大片古遺存于青青草原之上,靜待世人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溫泉縣呼斯塔遺址考古隊隊長王鵬秉持學術戍邊初心,與隊員在熱愛中堅守、在堅守中創(chuàng)新,有條不紊地推進呼斯塔遺址的發(fā)掘與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的大力支持下,呼斯塔考古隊的工作與生活環(huán)境得到極大改善,后顧之憂得以解決。大家干勁十足,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田野考古工作中。
王鵬在呼斯塔遺址東區(qū)墓地發(fā)掘
01
初識呼斯塔
觸摸青銅文明密碼
呼斯塔遺址主要由核心區(qū)及外圍遺跡組成。其中,核心區(qū)由一座大型石構建筑組合、院落、院落外圍的城墻,以及城墻內外的防洪、引水設施構成。遺址主體年代為公元前1600年前后,核心區(qū)面積約12平方千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呼斯塔遺址發(fā)掘與研究課題組2016年6月起開始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工作。九年多來,隨著考古隊員一鏟一刷的推進,這片土地上三千多年前古人的生產生活景象日漸清晰。
呼斯塔遺址發(fā)掘出土的馬頭骨,是國內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家馬之一,為研究馬匹的馴化歷史、中國家馬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出土的青銅器,顯示出當時的青銅器加工工藝成熟、技術穩(wěn)定;發(fā)現(xiàn)的制作青銅器的滑石范,是罕見的生產小型青銅裝飾品的工具……呼斯塔遺址為研究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史前絲綢之路”的形成過程,以及研究這一區(qū)域乃至亞歐草原地區(qū)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社會發(fā)展階段、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重要資料。
近年來,王鵬和隊員在核心區(qū)城址東南約2000米處新發(fā)現(xiàn)一處早于核心區(qū)城址和核心區(qū)墓地、年代在公元前2800—前2600年的大型墓地。其中,第1號冢(Z1)為方形石圍封土墓,是新疆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青銅時代遺存之一。
以往所見青銅時代中期(前2600—前1800年)方形石圍墓主要集中分布在阿爾泰山及其周邊區(qū)域,青銅時代晚期(前1800—前1000年)的方形石圍墓主要集中分布在阿爾泰山及西天山周邊區(qū)域。呼斯塔遺址東區(qū)墓地Z1的發(fā)現(xiàn),將方形石圍墓的時空擴展至青銅時代早期的西天山地區(qū)。
不僅如此,Z1的葬俗、出土遺物以及古遺傳學材料表明,其既具有阿爾泰山以西的歐亞草原地帶元素,又具有更加鮮明的阿爾泰山以東區(qū)域的元素。這為探討青銅時代阿爾泰—西天山文化區(qū)乃至歐亞冶金區(qū)的形成提供了線索。
呼斯塔考古隊營地新貌
02
投身呼斯塔
在磨礪中成長
呼斯塔遺址和考古營地所在區(qū)域環(huán)境惡劣,氣候無常。那里長期干旱,但會突然迎來暴風驟雨,甚至草叢中還會竄出不速之客——蛇。業(yè)務工作以外的“事故”,每天不重樣地發(fā)生著。
在王鵬看來,這些都不值一提。各類困難,他的前輩都遭遇過,在其他考古工地奮戰(zhàn)的同事也正在經歷著。遇到困難,重要的是見招拆招,想辦法解決。樂觀的他總能發(fā)現(xiàn)事物積極的一面:“在雨季,我們經常受到暴風雨的折磨,那時,一天里能欣賞到好幾次美麗的彩虹?!薄斑@里,人跡罕至,平時很少看到除我們以外其他的人,安靜的環(huán)境可以讓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偶爾闖入的羊群,沖去了我們長時間工作的疲憊?!?/p>
呼斯塔地處高緯度、高海拔地區(qū),每年五月才能開始啟動發(fā)掘工作,除去收拾營地、做各項準備工作以及結束時收尾工作所花費的時間,一年里能夠發(fā)掘的時間也就4個月。每年過完春節(jié),王鵬便開始籌備工作,急切地想要回到呼斯塔。
與王鵬一樣盼望考古隊回歸的還有他們在呼斯塔的鄰居們。每年春天,羊群上山了,鄰居們總是焦急地往北京打電話:“王老師,今年過來嗎?”盡管他們知道,到時間了,考古隊肯定會過去。正如王鵬所言:“他們離不開我們,我們也離不開他們。”
呼斯塔考古隊在進行野外測繪
03
扎根呼斯塔
把青春獻給最愛的田野考古
“加入呼斯塔考古隊,您不僅是考古實習生,更是歷史的探索者、文明的發(fā)現(xiàn)者、文化的傳承者?!苯衲甏汗?jié)剛過,呼斯塔遺址考古隊即向社會公開招募田野發(fā)掘實習生,為田野考古工作充實力量。
田野考古工作量大,人員大為不足。2021年,王鵬擔任隊長后即在思考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法。近年來,呼斯塔遺址考古隊每年面向全國高校招募10名左右有野外考古經歷和豐富考古發(fā)掘工作經驗的博士、碩士研究生。
這些研究生不僅在呼斯塔遺址發(fā)掘現(xiàn)場積累了大量發(fā)掘經驗,增加了相關考古知識,將畢業(yè)論文寫在考古工地上;更鍛煉了意志,增強了克服困難的信心與勇氣。有的學生來過后,第二年早早地就向王鵬申請再回呼斯塔。
“近年來,中國歷史研究院開始實施一項非常好的政策,即安排新入職人員到考古工地掛職鍛煉。一得知相關信息,我就向考古研究所站隊管理處提出了申請,幫助我們解決了人手不夠的問題。”王鵬介紹,今年便有一名中國歷史研究院工作人員來到呼斯塔考古隊掛職。
呼斯塔考古隊在進行野外調查
生命安全和文物安全是考古工作的頭等大事。如今,營地加裝了監(jiān)控探頭等設施,蒙古包、臨時板房被更加舒適安全的固定房屋所替代。最讓大家開心的是,營地終于有了一口水井,大家再也不用去別人的井里打水喝,再也不用去遠處的河邊洗衣服,再也不用去縣城里洗澡了。以前,大家十天半個月才能去一次縣城洗澡、購買生活物資。
為保障人身安全、工作有序開展,考古隊制定了一系列詳細的制度規(guī)定。比如:全員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人人熟記應對山洪的預案、晚飯后禁止爬山遠行、對酒后駕車零容忍等。王鵬24小時與隊員們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除因公必須返京之外,不離駐地半步。
在多年的野外考古實踐中,王鵬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在考古工作中必須講黨性、講紀律、守規(guī)矩。對黨忠誠是全心全意、實事求是開展考古工作的前提,講紀律、守規(guī)矩是做好考古工作的保障。
“要對得起自己的飯碗,在學術上要有所追求,不能虛度光陰。”在他看來,盡管每個人工作分工不同,但不論在什么崗位上,都要有抱負和責任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202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呼斯塔遺址發(fā)掘與研究即將迎來十周年。在王鵬來年的工作計劃里,整理呼斯塔遺址發(fā)掘與研究十年間取得的進展是其中的重點。回望來時路,收獲滿滿;蓄力再出發(fā),信心倍增。
本文圖片均由呼斯塔考古隊提供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王春燕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隋萌萌
新媒體編輯: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聯(lián)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