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 “現在的孩子沒動力”,可看完云南女孩李盈的故事才明白,不是孩子沒動力,是他們心里少了一個 “值得拼的目標”。
從 6 歲埋下 “當軍人” 的種子,到兩次高考只為一所大學,她的經歷里,藏著所有家長該懂的成長真相。
01
668 分考哭了
2019年夏天,云南農村女孩李盈查完成績,手指在屏幕上停了很久 ——668 分。
鄰居阿姨湊過來笑:“這分夠上 985 啦!咱們村多少年沒出這么出息的娃!”
可李盈卻蹲在院子里,眼淚砸在水泥地上。
她不是不滿意分數,是離心里的 “執(zhí)念” 還差一點:
國防科技大學,當年在云南只招 2 個女生,她排第三。
這不是一時興起的想法。2008 年玉溪發(fā)特大山洪,6 歲的李盈扒著奶奶的衣角,在雨里看得清清楚楚:
解放軍叔叔們渾身是泥,有的鞋子被沖走,光腳在泥漿里走,把被困的老人、小孩一個個背出來。
那天晚上她跟奶奶說:“我長大也要當這樣的人,保護別人。”
從初中開始,“考國防科大” 就成了她的 “人生主線”。
別人課間跳皮筋、聊偶像劇,她抱著課本在教室做題;放學路上同學打鬧,她邊走路邊背單詞;
晚上宿舍熄燈了,她就開著小臺燈,學到 11 點才睡。
老師說 “你成績穩(wěn)上重點,不用這么拼”,她卻搖搖頭:“國防科大不光看分數,還得體能好。”
于是每天清晨,操場第一個跑步的身影是她;
周末回家,別的孩子看動畫片,她守著電視看閱兵式,看著女兵們英姿颯爽的樣子,就把照片貼在課本上。
2019年落榜時,老師勸她:“選個 985 讀師范或醫(yī)學,早點畢業(yè)能幫家里減輕負擔?!?/p>
李盈卻跟父母說:“我想復讀。”
讓她意外的是,爸媽沒反對,只是說:“想好了就去做,家里支持你。”
第二年高考查分,693 分!
北大醫(yī)學部的老師親自聯系她,說 “專業(yè)隨便選”,可李盈還是填了國防科大。
拿到錄取通知書那天,她把 2008 年那張模糊的解放軍救援照片找出來,輕輕摸了摸:“我做到了?!?/p>
后來 2022 年,她還和同學一起,代表國防科大拿了第十二屆國際大學生物理競賽的最高獎。
有人問她 “后悔嗎?”,她笑著說:“我不光要實現自己的夢想,還想幫祖國實現強國夢。”
其實早有研究證明,目標感對孩子的影響有多深。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 25 年的追蹤調查,找了一群家庭背景、年齡差不多的孩子,最后發(fā)現:
27% 的孩子沒什么人生規(guī)劃,后來大多生活得磕磕絆絆,連份穩(wěn)定工作都難;
的孩子目標模模糊糊,今天想當老師明天想當醫(yī)生,最后只能過著平平淡淡的日子;
10%的孩子有短期目標,比如 “這學期考進前 10”,后來成了律師、工程師,站在社會中層;
只有 3% 的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要什么,25 年后,他們成了各行各業(yè)的成功人士。
李盈就是這 3% 里的一個。
心里有目標的孩子,就像手里握著指南針,哪怕走了點彎路,也總能繞回正確的方向。
02
不是孩子 “沒出息”,是我們沒喚醒他心里的 “小火焰”
看李盈的故事時,我總想起另一個人 ——
宇樹科技的王興興,就是那個讓 “機器人扭秧歌上春晚” 的年輕人。
他最近給即將上大學的學生提建議,說 “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那會是你一輩子的動力”。
這話背后,藏著他小時候的一段經歷。
王興興小時候特別調皮,有次把家里的電視機拆成了一堆零件,媽媽嚇得跳腳,爸爸卻沒發(fā)火,反而找了把新螺絲刀遞過去:
“拆可以,但是拆完得裝回去,裝好了咱們再吃飯。”
后來他迷上了機器人,天天對著零件琢磨,爸爸沒說 “這玩意兒沒用”,反而跟他約定:
“每年你可以拆 5 件東西,但得寫《拆解報告》,說說拆完學到了啥?!?/p>
等他長大后想創(chuàng)業(yè)做機器人,家里沒錢,爸爸干脆抵押了房子,說 “你想做就放手做,大不了爸媽再攢”。
有段時間外界質疑聲特別大,說他 “不務正業(yè)”。
媽媽就跟他說:“兒子,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數?!?/strong>
就是這份支持,讓他咬著牙研究了 13 年,終于做出了能 “扭秧歌”“跳街舞” 的機器人。
可不是所有孩子都這么幸運。
前陣子看到新聞,浙江杭州有個 9 歲的圍棋少年,疑似因為爸爸家暴,從樓上跳了下來;
河南洛陽還有個孩子,就因為平衡車比賽輸了,被媽媽當著好多人的面打罵。
這些家長可能沒意識到,他們罵的不是 “孩子不爭氣”,是孩子心里剛冒頭的 “小火焰”——
本來孩子可能想 “下次我要贏”,被打罵后就會想 “我是不是真的不行”,久而久之,別說目標了,連嘗試的勇氣都沒了。
李盈的爸媽就特別懂這點。
復讀那年,家里經濟不寬裕,媽媽每天早上 5 點就起來做早飯,卻從不說 “你得考多少分才對得起我”,只是把熱粥放在桌上;
爸爸去工地打工,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也只跟她說 “別擔心家里,照顧好自己”。
心理學家德西說過:“真正的動機,從來不是逼出來的,是孩子自己想做 —— 因為他能從這件事里找到自主感、勝任感,還有家人的歸屬感?!?/strong>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也說 “培養(yǎng)人,就是培養(yǎng)他對前途的希望”。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 “逼孩子爬家長選的山”,而是幫孩子找到 “他自己想爬的山”。
哪怕那座山看起來難,只要孩子愿意走,再慢也能到山頂
03
培養(yǎng)孩子的目標感,家長做好這 4 件事就夠了
教育家陶行知說:“孩子就像幼苗,養(yǎng)得好才能發(fā)芽生長,養(yǎng)不好很容易就蔫了。”
培養(yǎng)孩子的目標感也是這樣,不是靠 “說教”,是靠 “引導”。
做好這 4 件事,比說一百句 “你要有目標” 都有用。
先帶孩子 “見世面”,別讓他困在 “小圈子” 里
很多孩子沒目標,不是懶,是沒見過 “世界有多大”。
比如農村孩子可能只知道 “讀書能當老師”,卻不知道 “還能當航天工程師、當環(huán)保志愿者”;
城里孩子可能只知道 “要考高分”,卻不知道 “還有人靠做手工、玩機器人實現夢想”。
家長不用花很多錢帶孩子去遠方,周末帶他去趟博物館,聽他說 “這個恐龍化石好神奇”;
路過消防站,跟他聊聊 “消防員叔叔怎么救人”;
讀繪本時,問問他 “你喜歡故事里的醫(yī)生嗎?為什么呀?”
—— 見得多了,孩子心里自然會冒出 “我想試試這個” 的念頭。
別逼他 “定目標”,先問他 “為什么想做”
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定目標:“你這學期要考進前 5”“你得學鋼琴,以后當藝術家”。
可孩子根本不知道 “為什么要做”,過不了幾天就放棄了。
不如換個方式問。比如孩子說 “我想學好英語”,別立馬說 “那每天背 20 個單詞”。
先問他 “為什么想學好英語呀?是想跟外國小朋友聊天,還是想看沒字幕的動畫片?”
—— 當孩子知道 “做這件事能實現自己的小愿望”,不用你催,他也會主動去做。
把 “大目標” 拆成 “小步驟”,別讓他覺得 “遙不可及”
孩子說 “我想當畫家”,別只夸他 “有志向”,可以跟他一起拆:
“咱們先從每天畫 15 分鐘開始,今天畫一朵小花,明天畫媽媽的笑臉,好不好?”;
孩子說 “我想考清華”,可以跟他說:
“那咱們先把眼前的作業(yè)做好,下次月考比這次多考 5 分,一步一步來?!?/p>
大目標就像遠處的山,孩子看著覺得 “好遠”,會害怕;
拆成小步驟,就像走臺階,每走一步都能看到進步,自然就有動力繼續(xù)走。
別只 “催他努力”,你先做 “榜樣”
想讓孩子愛讀書,別光催 “快去看書”,自己先放下手機,拿起書跟他說 “媽媽今天看到一個好玩的故事,講給你聽”;
想讓孩子堅持運動,別只說 “你去跑步”,周末陪他一起去操場,跟他比賽 “誰先跑到那棵樹底下”。
孩子是跟著家長的樣子學的。
你每天有計劃、有目標,孩子自然會覺得 “原來這樣過日子很有意思”;
你在他想放棄時,不是罵 “你怎么這么沒毅力”,而是說 “咱們再試一次,媽媽陪你”,他才會有勇氣堅持下去。
羅曼?羅蘭說:“一種理想,就是一種力量?!?/p>
對孩子來說,目標不是 “必須實現的任務”,是 “心里的一束光”——
有了這束光,他在遇到困難時,就不會迷茫;在覺得累時,就不會輕易放棄。
每個孩子心里都有一顆 “目標的種子”,家長要做的不是替它開花,而是給它陽光和耐心。
等風來的時候,它自然會順著自己的方向,長得又高又直,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zhí)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xù)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干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