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過耳洞的人一定有過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有的人打完耳洞后,耳朵上會突然冒出個“肉疙瘩”,嚴重得連耳洞都“保不住”?
圖源:某社交平臺
其實,這種情況并不是所有打完耳洞的人都會“中招”。那如果不幸打完耳洞長了這個,又該怎么辦呢,需要去醫(yī)院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打耳洞后長“肉疙瘩”的那些事兒。
“肉疙瘩”是什么?
這種肉疙瘩,在醫(yī)學上叫做“瘢痕疙瘩”,顧名思義,它的樣子就是像疙瘩一樣的疤痕。
這是打耳洞后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有數(shù)據(jù)顯示,打耳洞后瘢痕疙瘩的發(fā)生率將近 2.5%。它的特點是疤痕組織過度生長,并超出原始損傷部位,看起來就是較厚的凸起疤痕。另外,它還有一個形象的俗稱,叫做“蟹足腫”。
下面的圖片,就是一些打耳洞后出現(xiàn)的瘢痕疙瘩。
圖 1. 打耳洞后的瘢痕疙瘩;圖 2. 打耳洞后的瘢痕疙瘩(來自參考資料)
結合圖片,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瘢痕疙瘩的特點,包括:
·瘢痕厚、塊狀,且不太規(guī)則
·表面光澤發(fā)亮、無毛發(fā)
·大小不一,這取決于原始損傷的大小和疤痕停止生長的時間
·顏色呈紅色、棕色或略帶紫色,這和膚色有一定關聯(lián)
·疤痕的質(zhì)地多變,可能柔軟,也可能較硬
另外,瘢痕疙瘩還可能會有瘙癢、疼痛等主觀不適癥狀。
為什么打耳洞會出現(xiàn)瘢痕疙瘩?
首先要知道的是,瘢痕疙瘩的本質(zhì)特點是異常的、過度的傷口愈合,通常認為這是炎癥持續(xù)存在、傷口愈合增殖期延長和重塑期延遲的結果。
這涉及到一個關鍵成分——膠原蛋白。這是一種遍布全身的蛋白質(zhì),有助于傷口愈合,但當身體產(chǎn)生過多膠原蛋白、局部成纖維細胞過度增生時,就會形成瘢痕疙瘩。當疤痕持續(xù)生長是,還會侵犯到周圍的健康組織。
類似的基礎研究就表明,瘢痕疙瘩與血管周圍炎性細胞浸潤有關,炎癥持續(xù)時間越長、程度越嚴重,發(fā)生瘢痕疙瘩的可能性越高。
具體到打耳洞,打耳洞引起的外傷、護理不到位、出現(xiàn)額外的皮膚過敏、繼發(fā)細菌或真菌感染、傷口愈合緩慢等因素,都會增加瘢痕疙瘩形成的風險。
瘢痕疙瘩一般在炎癥反應消退后 1 到 6 個月開始慢慢生長。一旦出現(xiàn),就不會再消退,甚至會持續(xù)生長 1 到 2 年時間,此后就維持相對穩(wěn)定的大小,成為一個需要治療的慢性皮膚問題。
好在,不是所有人打耳洞都會出現(xiàn)這個問題。
這幾類人容易出現(xiàn)瘢痕疙瘩
有一些人,因為一些原因,打耳洞后,會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現(xiàn)瘢痕疙瘩。要打耳洞的話,一定要謹慎。
1.第 1 類:耳洞打在軟骨(而不是耳垂)
大量醫(yī)學觀察發(fā)現(xiàn),給軟骨(如耳輪、耳舟或對耳輪)打耳洞后,比耳垂打洞更容易導致瘢痕疙瘩。比如,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43 名打耳洞后出現(xiàn)瘢痕疙瘩的患者中,有 32.6%的瘢痕疙瘩位于耳垂,而高達 58.1%的人位于軟骨部分。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糾紛
之所以會這樣,可能是由于軟骨區(qū)域血管稀疏,愈合緩慢,導致炎癥長期存在。學者提到,軟骨區(qū)域愈合時間大約要 2 個月到 1 年,而耳垂愈合只需要 4 到 6 周。
2.第 2 類:耳洞感染
數(shù)據(jù)顯示,打耳洞后感染的情況很常見。在 18 到 28 歲的女性中,打耳洞后,感染的概率高達 29.6%(耳垂區(qū)域)和 41.4%(耳軟骨區(qū)域)。
局部感染后,不僅會損傷到正常組織,也會讓傷口延遲愈合,誘發(fā)皮膚修復反應,自然會增加出現(xiàn)瘢痕疙瘩的風險。
3.第 3 類:有瘢痕疙瘩家族史的人
研究發(fā)現(xiàn),有瘢痕疙瘩家族史的人,特別是母親有瘢痕疙瘩的,自己打耳洞后出現(xiàn)瘢痕疙瘩的風險會更高。另外,如果他們首次打耳洞是在 11 歲或之后,那么形成瘢痕疙瘩的幾率會尤其的高,達到 85.7%。
4.第 4 類:技術或護理不到位的
如果打洞工具不專業(yè),技術不嫻熟,會損傷周圍軟組織。打洞后耳釘佩戴過緊,沒有定期旋轉,也可能引起局部刺激和炎癥。對耳釘?shù)慕饘俪煞诌^敏,可能延長愈合時間。
結合上面提到的這些風險因素,在打耳洞前,就要考慮到如何預防瘢痕疙瘩。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糾紛
下面的表格(表 1)總結了一些比較有效的預防措施,可供參考↓↓↓。
表 1. 預防瘢痕疙瘩的措施
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瘢痕疙瘩,
可以這樣應對!
當出現(xiàn)或者疑似出現(xiàn)瘢痕疙瘩的時候,首先要放棄一個想法——自己在家治療。這是因為,瘢痕疙瘩治療難度大,不是抹點去疤膏、貼上疤痕貼就能治好的,甚至,即便是手術治療,復發(fā)了也比較高(單純手術治療后,復發(fā)率是 40%到 100%)。
最佳的應對措施,是規(guī)范就醫(yī),找靠譜的機構和醫(yī)生進行針對性的治療。主流且有效的治療方案是聯(lián)合治療,也就是搭配不同的醫(yī)學手段,提高有效率、降低復發(fā)率。
不過,具體如何選擇治療方向,以及治療到什么時候,都需要和醫(yī)生溝通,選擇適合自己的個體化方案。
參考文獻
[1] Kim MM, Goldman RD. Ear-piercing complicat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an Fam Physician. 2022; 68(9): 661-663.
[2] Tantitham T, Wattanawong K.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t-ear-piercing keloid formation in Thai population. Journal of the Medical Association of Thailand, 2018, 101(1).
[3] 瘢痕疙瘩.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keloid-scar/symptoms-causes/syc-20520901
[4] Kim HD, Chu SC, Hwang SM, et al. Clinical analysis of lobular keloid after ear piercing. Arch Craniofac Surg. 2016;17(1):5-8.
[5] Bashir MM, Afzal S, Khan FA, Abbas M.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tpiercing auricular cartilage keloids. J Coll Physicians Surg Pak. 2011;21(10):606-610.
[6] Lane JE, Waller JL, Davis LS.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of ear piercing and keloid formation. Pediatrics. 2005;115(5):1312-1314.
[7] Ramesh BA, Mohan J. Piercing ear keloid: Excision using loupe magnification and topical liquid silicone gel as adjuvant. J Cutan Aesthet Surg. 2018;11(1):7-12.
[8] Fija?kowska M, Kasielska A, Antoszewski B. Variety of complications after auricle piercing. Int J Dermatol. 2014;53(8):952-955.
[9] Meltzer DI. Complications of body piercing. Am Fam Physician. 2005; 72(10): 2029-2034.
策劃制作
作者丨唐教清 皮膚科主治醫(yī)師 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
審核丨徐敏 天津醫(yī)科大學代謝病醫(y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yī)師 天津市醫(y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委員
策劃丨張一諾
責編丨張一諾
審校丨徐來、張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