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靠什么?
勇氣or計謀?
大唐軍事教父、入選武廟十哲的李靖表示:這些都是小兒科。真正的高手,打仗靠“開透視”。
看透你、牽制你、削弱你、拿捏你,最后讓你自己主動投降。
這也就是所謂的“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縱觀李靖的一生,他在戰(zhàn)場上沒有對手。
說來也是好笑,李靖一生中兩次險些喪命的時刻,都不是在戰(zhàn)場上。
第一次是隋大業(yè)十三年(617年),時任馬邑郡丞的李靖察覺頂頭上司、太守留守李淵要搞事,便偽裝成囚徒,前往江都,準備向隋煬帝告密。
如果李靖知道隋朝不久就會滅亡,還會不會告密?
從李靖后來的表現(xiàn)來看,想必是不會的。
只可惜,這次站錯隊讓他失去了“太原元從”的履歷。
更倒霉的是,李靖前腳行至長安,李淵后腳就攻占長安。
撞槍口上了,囚服也不用脫了,直接上刑場砍頭吧。
當時李淵還帶著李世民坐在一旁,圍觀行刑。
瀕死之際,李靖突然頓悟。
老子滿腹經(jīng)綸,文韜武略,就這樣掛掉豈不是太可惜了?什么大隋王朝,拉倒吧。
于是,李靖對李淵大聲說道:“明公舉起義旗不是為了天下蒼生嗎,如今天下未定,你卻因為私人恩怨誅殺壯士,有你這么辦事兒的嗎?”
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自稱人才的,要么是臉皮很厚,要么是確有真才實干。
李靖的這番話,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
于是,李世民向李淵求情,保下了李靖。
第二次是武德三年(620年),李靖隨李孝恭率巴蜀兵順流而下,攻打盤踞于長江中游的蕭銑。
由于蕭銑軍控制險塞,唐軍攻擊受阻,遲遲不能前進。
這原本是個小問題。但因為李靖的“黑歷史”,李淵認為李靖是故意貽誤軍機,秘令峽州刺史許紹將之處死。
好在許紹愛惜李靖的才干,為他請命,李靖才再次逃過一劫。
可以說,李淵就是李靖一生之中最大的威脅。
不過,也正因為李淵三番四次想咔嚓李靖,這在客觀上逼出了李靖絕世戰(zhàn)功——因為他必須向李淵證明自己的價值。
武德四年(621年),李靖協(xié)助李孝恭,僅用兩個月就滅了蕭銑。
在此之前,開州蠻人首領冉肇則叛唐,率眾進犯夔州。
李孝恭率軍出戰(zhàn),被打得大敗。關鍵時刻,李靖率八百士卒襲擊蠻兵營壘,大破之。
不久后,李靖又在險要處布下伏兵,一戰(zhàn)擊殺冉肇則,俘獲五千多人。
這兩場勝利的捷報傳到長安,李淵很高興,詔封李靖為上柱國、永康縣公,賜物二千五百段。并親筆寫敕與李靖說:“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p>
當然,這都是場面話。
李淵論功封賞后,便任命李靖為檢校荊州刺史,令他安撫嶺南諸州。
相當于是把李靖“貶”到了嶺南。
至于真正讓李淵改變對李靖成見的事件,則是平定輔公祏的戰(zhàn)爭。
隋朝末年,杜伏威、輔公祏起兵反隋。占據(jù)準南、江東地區(qū)。
唐朝建立后,杜伏威降唐,被封為東南道行臺尚書令、淮南安撫大使,吳王。
沒幾年,杜伏威入朝。
臨走前,杜伏威留輔公祏鎮(zhèn)守丹陽(今南京),但卻將兵權交給另一員大將王雄誕。
輔公祏心生不滿,遂于武德六年(623年)誅殺王雄誕,舉兵反唐,自稱宋帝。
李淵得知消息,以李孝恭為行軍元帥,李靖為副帥,節(jié)度齊州總管李勣等七總管進討輔公祐。
面對唐軍的進攻,輔公祏派大將馮惠亮率三萬水師駐守當涂(今安徽當涂),又命陳正道率二萬步騎駐守青林。兩支叛軍從梁山用鐵索橫亙長江,以阻斷水路。并筑造建月城,綿延十余里,以為犄角之勢。
李孝恭召集諸將議軍事,諸將都認為馮惠亮、陳正通據(jù)險而守,短時間內(nèi)難以攻破。不如直指丹陽,掩襲輔公祏的巢穴。待拿下丹陽,馮惠亮等自然不戰(zhàn)而降。
見大伙都這么說,李孝恭便想直取丹陽。
這時候,李靖提出反對意見。
他認為馮惠亮、陳正通不好打,難道輔公祏就好打嗎?
丹陽(南京)可是六朝古都,城防不說固若金湯,也是銅墻鐵壁。
如果唐軍直奔丹陽,到時候前面的輔公祏沒有平定,后邊還會遭到馮、陳的夾擊。
說罷,李靖建議立即進攻馮惠亮、陳正通,打他們一個出其不意。
李孝恭思考再三,采納了李靖的主張。
于是,李靖親率一軍攻打馮惠亮,經(jīng)過一番苦戰(zhàn),打死打傷叛軍萬余人,馮惠亮敗走。
緊接著,李靖率輕兵先至丹陽,再次打敗叛軍。將輔公祏、馮惠亮、陳正通等人悉數(shù)擒獲。
戰(zhàn)后,李淵贊曰:“古時的名將韓信、白起、衛(wèi)青、霍去病,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李靖!”
從這時開始,李靖才算是得到了李淵的信任。
但好景不長,沒兩年,李世民與李建成的矛盾激化。
李建成感到太子之位受到了威脅,有意除掉李世民。
鑒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要是李世民玩完了,大家都得玩完。
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便一起勸說李世民,建議其先發(fā)制人。
但李世民卻表現(xiàn)得猶豫不決。
見此情形,李世民的金牌保鏢尉遲敬德說道:“如果殿下不愿意先下手殺掉他們,就請讓我走吧,我不能坐等別人來殺?!?/p>
長孫無忌也對李世民說:“您如果不采納敬德的意見,我們就不再事奉您了。”
這時,長孫無忌的舅父高士廉,以及秦王府部將侯君集等人,亦勸說李世民。
最終,李世民心一橫,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淵則因為李世民的上位,“榮升”太上皇。
參與這場政變的人,押對了寶,日后都有進步。
而李靖選擇旁觀,沒有參加這場政變。這讓他又失去了一項重要履歷。
李世民登基后,李靖歷任兵部尚書、尚書左仆射等要職。
但這些也是表面工夫。
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派出幾路大軍討伐東突厥,由李靖擔任總指揮。
當時受李靖節(jié)制的幾路大軍首領,爵位大多都比他高。
這就是李世民對李靖的態(tài)度——李靖能力太強,帝國邊境有什么亂子,領兵作戰(zhàn)非他莫屬。不得不用。但對李靖也不得不防。
第二年春天,唐軍俘虜頡利可汗,取得對東突厥的徹底勝利。
用太上皇李淵的話說,這是自劉邦遭遇白登之圍以來,中原王朝對抗外族的最大勝利。
在慶功晚會上,李淵自彈琵琶,李世民親自起舞,場面和諧歡快。
可作為前線總指揮的李靖,卻享受不到這歡快的氣氛。
據(jù)史料記載,戰(zhàn)后,御史大夫蕭瑀(也有說是溫彥博)劾奏李靖。罪名是攻破頡利可汗牙帳后,縱容部下燒殺搶掠。
李世民借機訓責李靖,李靖被罵得只能叩首謝罪。
訓責一番后,李世民才下詔加封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
過了一段時間,李世民又對李靖說:“以前有人誹謗你,現(xiàn)在朕已經(jīng)查明真相,希望你不要把這件事放在心里?!?/p>
可李靖能不往心里去嗎?
連續(xù)被敲打,李靖也明白了,自己負有“原罪”。稍有不慎,勢必要被整得很慘。
所以之后的李靖,謹言慎行。每與朝臣商議國事時,總是恭謹溫順,像不會說話一樣。
貞觀八年(634年),李靖以足疾行動不便為由,請求退休。
李世民欣然同意,沒有挽留。
第二年,吐谷渾入侵涼州。
消息傳到京城,李世民決定反擊。
在任命統(tǒng)帥時,李世民自然想到了李靖,表示李靖是最為合適的人選,可惜足疾未愈。
李靖多聰明的人,立即申請掛帥遠征。主動給老板找臺階下。
是役,李靖大破吐谷渾,再一次用勝仗說話。
但他似乎永遠逃不過那個魔咒:每次大功告成,即有兇險隨身。
這一次是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人告他謀反。
李世民的處置方式頗有意思,他“命法官按其事”。
意思就是說,李世民令法官核實李靖謀反之事。仿佛巴不得找到李靖謀反的證據(jù)一樣。
最終當然是查無此事。高甑生等也因誣陷被流放。
李靖則是仍舊沒有說話。他把自己關在家里,連親戚都很少見,算是自我軟禁了。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李世民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于太極宮凌煙閣,李靖名列其中,位于第八名。排在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之后。
這個名次公開、公平、公正,沒什么彎彎繞繞,完全是按照二十四功臣當時最高官職(含贈官)的大小排名。
如貞觀十七年,長孫無忌為司徒,房玄齡為司空。
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此時已經(jīng)去世,均贈司空。
唐朝的司徒、司空都是正一品。但司徒大于司空。
因此長孫無忌排第一。
再加上“死者為大”原則。
房玄齡這個健在的司空,便排在已故的三位司空之后,位列第五。
接下來的高士廉,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仆射。
尉遲敬德,開府儀同三司。
李靖,特進。
蕭瑀,特進。
段志玄,輔國大將軍。
劉弘基,輔國大將軍。
隋唐時期,開府儀同三司是文散官的最高官階,從一品。
特進是文散官的第二階,正二品。
輔國大將軍則是唐代武散官的第二階,正二品。
小學生都知道:從一品>正二品。
所以高士廉、尉遲敬德便排在了李靖、蕭瑀等人之前。
但身為成年人,想必大家也明白一個事實:公開、公平、公正,不等于沒有暗箱操作的空間。
因為官職這種東西,說到底,還不是李世民授予的嗎?
事實上,早在凌煙閣排座次的前一年,李世民就已經(jīng)開始提前布局了。
貞觀十六年(642年), 長孫無忌冊拜司徒;房玄齡進位司空;高仕廉加授開府儀同三司;魏徵拜太子太師。
李世民如此安排,就已經(jīng)保證了長孫無忌等人在凌煙閣中的位次。
長孫無忌身為司徒,妥妥地第一。
已經(jīng)去世的李孝恭、杜如晦憑借追贈的司空,鎖定二、三位。
房玄齡第四,高仕廉第五。
魏徵此時僅為太子太師,從一品,最高只能排第六。
只不過,魏徵在發(fā)榜前夕突然去世了。
李世民沉浸在失去鏡子的巨大痛苦中,下詔追贈魏徵為司空。魏徵這才排到了第四位。
另一個意外是尉遲敬德。
貞觀十七年之前,尉遲敬德的職務是夏州都督。
唐朝的都督,分大、中、下三個等級。
其中大都督為從二品、中都督為正三品、下都督為從三品。
大都督府有四個,即揚州、益州、并州、荊州。
也就是說,如果尉遲敬德沒有申請退休,未被李世民授予開府儀同三司。他最高也就是正三品的中都督。
按這個品級去凌煙閣打榜,尉遲敬德要排在十六名開外。
但就在發(fā)榜前夕,尉遲敬德上表請求回家養(yǎng)老。
李世民批準后,授予尉遲敬德開府儀同三司。
直接把尉遲敬德從正三品、凌煙閣十六名開外,提到了從一品、凌煙閣第七的位置。
所以說,名次具體怎么排,還是看李世民的意思。
這些功臣,誰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高,名次就高。
長孫無忌作為長孫皇后的親哥哥,李世民從小玩到大的發(fā)小,晉王李治(一個月后被立為太子)的舅舅。又在玄武門之變期間為李世民充當幕后總策劃,堪稱嫡系中的嫡系。
在李世民心里,他必須第一!
李孝恭是李淵的侄子,李世民的堂兄弟,作為宗室代表,必須第二。
第三名實際應該是房玄齡。
因為“死者為大”,第三就給了去世多年的杜如晦。
魏徵如果活著,大概率是第六,排在房玄齡,高仕廉之后。
由于去世了,李世民加了感情分,便提到第四位。
但要注意的是,魏徵作為太子太師,死后可以追贈司徒。是能排在長孫無忌之前的。
如唐代宗時期的太子太師顏真卿被叛軍殺害后,就被追贈為司徒。
同時代的高仕廉、尉遲敬德,死后也都是追贈司徒。
當然,李世民不可能這么干。
前面也說過了,依據(jù)官職大小排名的背后,還是李世民的個人意愿。
在李世民心里,長孫無忌就是第一。
魏徵作為統(tǒng)戰(zhàn)對象,由第六提到第四,已經(jīng)很給他面子了。
第五,房玄齡。
論功勞、論實力、論貢獻,房玄齡保底前三。
但奈何太能活,只能屈居第五。
第六,高仕廉。
長孫皇后和長孫無忌自幼被高士廉撫養(yǎng)成人,高士廉算是李世民的半個老丈人。
玄武門之變時,高士廉釋放在押囚犯,并率領囚犯趕到芳林門助戰(zhàn)。也有從龍之功。
讓高仕廉排第六,對于李世民而言,既不至于讓他木秀于林,又體現(xiàn)出李世民對他的關懷和尊崇,非常合適。
第七,尉遲敬德。
第八,李靖。
正所謂“功高莫過救主”。
當初李世民與王世充大戰(zhàn),單雄信對李世民實行斬首行動。是尉遲敬德驅(qū)馬沖前,一槍把單雄信挑下馬。護著李世民殺出包圍圈。
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騎馬跑進樹林,韁繩掛到樹上被絆倒,不能起身。李元吉追上來,想要掐死李世民。關鍵時刻,又是尉遲敬德驅(qū)馬上前,一箭射死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一命。
這兩份功勞,至少在李世民心里,即便李靖滅國再多,也是拍馬趕不上的。
況且,李靖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太原起兵時還站在李淵對立面。這都是減分項。
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壓李靖一頭,就是要告訴世人:有才能的人才多了去了,會站隊才是王道。跟著我混,有肉吃!
排第九位的蕭瑀雖然不是“太原元從”,也沒有參加過玄武門之變。
但蕭瑀的資歷夠老,曾六任宰相,又六次被罷相。并且他與李淵還是親戚關系,其妻子獨孤氏與李淵是表兄妹關系。
當初李世民代表李淵征召蕭瑀時,曾自稱“小侄”,稱蕭瑀和獨孤氏為“姑父、表姑”。
蕭瑀也很上道,將麾下人馬盡皆交予李世民后,攜全家遷往長安。
此外,李淵在位期間,蕭瑀旗幟鮮明地支持李世民。
這一點很重要,屬于是站隊正確。
不難想象,如果裴寂當初也站隊李世民,凌煙閣也會有他的一席之地。
蕭瑀之后的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要么是元從功臣,要么參加了玄武門之變。
可見是否參與過太原起兵和玄武門之變,是非常重要的參考因素。
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非元從,非宰輔,且沒參與玄武門之變的只有三位。
一是李靖,二是排第二十位的虞世南(秦府十八學士的代表),三是李勣。
李勣能擠掉一眾玄武門之變的功臣上榜,純粹是戰(zhàn)功赫赫。
李靖居于第八位,也是因為戰(zhàn)功赫赫。這個位次看似低了,實際是李靖生前能排到的最高位次。
因為前七名,他一個也擠不掉。
李勣亦是如此。倒數(shù)第二,排名與其戰(zhàn)績明顯不匹配。
但在未獲得死后贈官的情況下,前面的人,他一個也擠不掉。
當然話又說回來,魏徵可以進步,李靖也可以。
如果李靖也在發(fā)榜前夕病故,至少也會追贈從一品,排名必然能更進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