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丨本文內(nèi)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一句話,能讓一個35歲的上海男人拋妻棄女,遠渡重洋嗎?
能。
“在日本打工一天,能掙到上海10個月的工資?!?/p>
1989年,這句話就像一道驚雷,劈中了在上海某工廠食堂當后勤股長的丁尚彪。
彼時,他一個月的薪水不過百十元人民幣,而大海的另一邊,一天就能賺到近千元。
巨大的落差,讓他做出了一個改變整個家庭命運的決定——去日本。
這個決定,開啟了一段長達15年的“黑工”生涯,也成就了一部名為《含淚活著》的紀錄片,這部片子在2006年播出后,震撼了無數(shù)日本人,甚至改變了他們對中國人的部分偏見。
如今,距離丁尚彪1989年出發(fā),已經(jīng)過去了36年。那個用血汗為女兒鋪路的上海大叔,現(xiàn)在過得怎么樣?他當年的那場豪賭,究竟是贏是虧?
一場“逃亡”開啟的15年還債與筑夢之旅
丁尚彪的赴日之路, 并非像想象中那樣抵達繁華的東京,而是被一紙招生簡章騙到了北海道一個叫阿寒町的偏僻鄉(xiāng)村。
所謂的語言學校,是廢棄的煤礦宿舍改造而成,周圍荒無人煙,根本沒有打工的機會。
夢碎的丁尚彪和幾十名同樣被騙的中國學生,在護照被扣的情況下,策劃了一場“北海道大逃亡”。
他們深夜逃離學校,輾轉搭上前往東京的火車。這一走,讓他徹底失去了合法留學的身份,從一名“留學生”變成了“非法滯留者”,也就是人們口中的“黑工”。
在東京,丁尚彪的人生目標變得異常清晰:還債,然后給女兒攢學費。
為了湊齊當初那42萬日元(約合3萬人民幣)的學費,他幾乎借遍了親朋好友,那筆錢在當時相當于他和妻子15年的工資總和。
為了盡快還錢,丁尚彪開始了超高強度的體力勞動。
他同時打好幾份工,在建筑工地搬水泥,在餐廳洗盤子,在寫字樓里通宵打掃。
每天清晨出門,半夜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那個位于鐵軌邊,僅有8平米,沒有獨立衛(wèi)浴的破舊出租屋。
生活上,他節(jié)儉到極致,衣服鞋子是撿來的,飯菜是打包餐廳剩下的。
這樣的日子,他一過就是15年。
巨大的付出換來了可觀的收入。到1992年,他不僅還清了所有債務,還開始為女兒的未來積攢“彈藥”。
他的目標很明確——送女兒去世界一流的大學,完成自己未能實現(xiàn)的夢想。
這15年,丁尚彪不僅僅是在“掙錢”,更是在“熬”。他熬的是對家人的無盡思念。15年間,他與家人的團聚屈指可數(shù),每一次都短暫得令人心碎。
1997年,女兒丁晽考取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在赴美途中經(jīng)停東京轉機。這是父女倆時隔8年唯一的見面,只有短短24小時。
丁尚彪帶著女兒回到自己那間狹小的出租屋,給她看自己珍藏多年的女兒的成績單。因為“黑戶”身份,他甚至無法將女兒送進機場安檢口,只能在入口處默默注視著女兒的背影遠去。
后來,妻子陳忻星在連續(xù)11次被拒簽后,終于拿到了一個72小時的短期簽證,才得以與丈夫在東京短暫相聚。當她看到丈夫艱苦的居住環(huán)境時,眼淚奪眶而出。
從“黑戶”到“英雄”
2004年,女兒丁晽考上了美國的醫(yī)學院,并且申請到了助學貸款,不再需要父親的資助。
50歲的丁尚彪覺得,自己的任務完成了。他決定結束這15年的“黑工”生涯,回到中國。
關于他離開日本的方式,有一個細節(jié)被廣為流傳,也最能體現(xiàn)丁尚彪這個人的品格。他主動前往東京入國管理局自首,承認自己非法滯留的身份。
當工作人員準備按規(guī)定處理時,丁尚彪從包里掏出了一大摞稅單。
這厚厚的單據(jù),清清楚楚地記錄了他15年來每一筆收入和納稅情況。作為一個沒有合法身份的“黑戶”,他從未拖欠過一分錢的稅款。
這一舉動讓在場的日本官員深感震驚和敬佩。
在許多日本人自己都想方設法避稅的時候,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外國人,卻以如此誠實的方式履行著自己的義務。
最終,日本當局沒有對他進行處罰,只是按規(guī)定將他列入終身禁入日本的名單。
對丁尚彪而言,這已經(jīng)不重要了。
他的故事,經(jīng)由華人導演張麗玲長達10年的跟拍,制作成紀錄片《含淚活著》。2006年在日本富士電視臺播出后,引發(fā)了空前的社會反響。
在那個經(jīng)濟低迷、自殺率高企的年代,丁尚彪頑強的生命力和偉大的父愛,給了無數(shù)身處困境的日本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黑戶”,成為了許多日本人心中的“英雄”。
回國后的丁尚彪,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開始“享清?!?。
他用積蓄在上海買了房,憑借在日本練就的流利日語,在昆山一家日企找到了一份翻譯工作。
但家庭的腳步并未就此停下。女兒丁晽在美國學業(yè)有成,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婦產(chǎn)科醫(yī)生,并組建了家庭。
2009年,丁尚彪和妻子也辦好了綠卡,移居美國,與女兒一家團聚。
這個為了團聚而分離了近20年的家庭,終于真正在大洋彼岸實現(xiàn)了團圓。
到了美國,丁尚彪依然沒有閑下來。他瞞著女兒去餐廳打工,在酒店后廚工作,一干又是近十年。
他將在日本學到的職場精神帶到了美國,2012年還獲得了“紐約市賓館業(yè)協(xié)會最佳員工獎”。
他堅持上成人英語夜校,并于2019年,65歲那年,順利通過考試,成為了一名美國公民。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紐約爆發(fā),原計劃退休后重返日本看看的他,被迫提前開始了退休生活。
退休后的丁尚彪,生活充實而自律。
他賣掉了上海和紐約的多余房產(chǎn),為女兒未來的繼承掃清障礙;他堅持每天游泳、散步,保持健康;他報名參加圖書館的英語班、繪畫班、書法班,彌補年輕時失去的學習機會,積極防止“老年癡呆”。
從一個上海的普通工人,到日本的非法勞工,再到如今的美國公民,丁尚彪用半個世紀的顛沛流離,完成了一次個人身份的跨國轉變。
在1980年代末,中日之間巨大的經(jīng)濟鴻溝,是驅動無數(shù)像他一樣的人背井離鄉(xiāng)的根本動力。
“一天頂十個月”的收入神話,對于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幾乎是天方夜譚,但在當時,卻是足以讓人賭上一切的現(xiàn)實誘惑。
他的選擇在今天看來,或許會引發(fā)爭議。
用15年的家庭分離,去換取一個看似光明的未來,這個“機會成本”是否過于高昂?這種“燃燒自己,照亮孩子”的父愛模式,是否值得提倡?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丁尚彪的故事,并非一個鼓勵人們效仿“打黑工”的范本,而是一個供我們理解特定時代下個人選擇的樣本。
他的堅韌、誠信和對家庭的無限責任感,跨越了國界和文化,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來源:丁尚彪:從中國到日本再到美國 我在做好老去的準備
2023/10/29 來源:東瀛萬事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