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南方日報》報道,在廣東的“生態(tài)寶庫”——同樂大山里,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個種群結構穩(wěn)定、數(shù)量可觀的水龍野生種群。
在長達約4公里的科考樣線調查中,團隊先后觀測到16條水龍,涵蓋了完整的年齡梯隊:4條身形健壯的成體、9條活力十足的亞成體,以及3條剛褪去幼態(tài)的幼體。
上一次在同樂大山觀測到水龍的蹤跡,還要追溯到2011年。此后十余年間,它仿佛從這片山林中 “隱身”,再無任何可靠記錄,一度讓科研人員悲觀地認為,這種靈動的 “山林精靈” 已在同樂大山野外滅絕。
01
身披 “變色衣”,腳踩 “疾風步”:水龍的 “龍形” 密碼
水龍,學名長鬣蜥,作為國家 Ⅱ 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它是我國體型較大的特有鬣蜥科物種。單從外形來看,它便自帶 “反差萌”—— 既有著 “龍” 的霸氣,又兼具 “水” 的靈動,仿佛是從神話中走出的迷你神獸。
它的外形特征十分鮮明:嘴巴呈鈍圓形,搭配上四棱錐形的腦袋,顯得憨態(tài)可掬;一雙大眼睛格外有神,如同鑲嵌在頭部的黑寶石,而鼻孔恰好位于鼻鱗中央,精致又實用;身體則呈 “上窄下寬” 的流線型,最神奇的是,它的體色會像 “變色龍” 一般,隨著所處環(huán)境的光影、濕度變化而靈活調整,堪稱自帶 “隱身衣”。
通常情況下,它的軀干、頭部以及尾巴前部呈沉穩(wěn)的暗綠色,與樹葉、藤蔓完美融合;腹部則是溫暖的土紅色,仿佛藏著一片小小的 “晚霞”;體側點綴著淡綠色或淡黃色的斑紋,如同大自然隨手勾勒的裝飾;鬣鱗呈淺棕色,沿著背部微微凸起,增添了幾分 “龍” 的威嚴;尾巴中段清晰排列著9個黑色環(huán)紋,擺動時如同自帶 “計數(shù)標尺”,辨識度極高。
在體型上,水龍也算得上 “蜥蜴家族中的大塊頭”。幼年時期的它,體長就已有10-12厘米,如同成年人的手掌般大?。淮砷L為成年個體,尤其是雄性,體型會大幅 “擴容”,部分較大的個體體長甚至能達到一米左右,從鼻尖到尾尖,足以橫跨一張書桌,在蜥蜴家族中算得上 “威風凜凜”。
02
爬樹、游泳、快準狠:水龍的 “生存三板斧”
更令人驚嘆的是它的 “奔跑技能”—— 在爬行動物家族里,水龍堪稱 “短跑健將”,爬行速度名列前茅。這背后的秘密,藏在它那發(fā)達的四肢中,尤其是后肢,肌肉線條飽滿而強勁,肉眼可見的 “力量感”,仿佛蘊藏著爆發(fā)性的能量,這些特征都在昭示著它 “疾風行者” 的身份。
平日里,水龍會保持 “穩(wěn)扎穩(wěn)打” 的姿態(tài),四肢著地緩慢爬行,如同在林間悠閑散步;可一旦察覺到危險,或是想要追逐獵物,它便會瞬間切換“戰(zhàn)斗模式”:“站起身” 將前肢緊緊貼在身體兩側,僅用后肢支撐身體,隨后邁著高頻次的大步伐,如同踩上 “風火輪” 般急速奔跑。
有趣的是,這種 “直立奔跑” 的絕技并非水龍獨創(chuàng),許多蜥蜴家族的成員都會這一招。當它們邁開后肢狂奔時,身體微微前傾,尾巴在空中保持平衡,那姿態(tài)活脫脫像極了遠古時期的小型恐龍,仿佛一秒穿越回史前時代,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 “設計巧思”。水龍的 “生存技能庫” 遠比想象中豐富。
除了令人驚嘆的奔跑速度,它還掌握著兩大“核心技能”——爬樹與游泳,三者結合,構成了它的 “生存三板斧”,讓它在復雜的山林環(huán)境中進退自如。
它的攀爬能力堪稱 “天花板級別”,鋒利的爪子如同自帶 “登山釘”,能牢牢抓住樹干、枝丫,哪怕是光滑的樹皮也能輕松 “落腳”。因此,水龍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樹上度過:清晨在枝頭曬太陽 “充電”,白天在林間穿梭覓食,傍晚則蜷在樹杈間休息,活脫脫一個 “樹棲達人”。同時,它還是位 “游泳健將”,流線型的身體在水中阻力極小,四肢劃動時如同船槳,能快速在溪流、水潭中穿梭。水龍尤其喜歡待在下方有水的樹枝上,像是把這里當成了 “安全觀景臺”,一旦感知到樹枝晃動,或是察覺到周圍有絲毫異樣,它會毫不猶豫地縱身一躍,“撲通” 一聲跳入水中,借著水流快速逃離危險。直到確認周圍安全無虞,它又會沿著樹干慢慢爬回之前棲息的那根樹枝,仿佛在宣告 “我的地盤我做主”。
憑借這 “三板斧”,水龍擁有了極強的逃生能力,在野外,很少有捕食者能一次就將它成功捕獲,往往只能看著它或竄入林間,或潛入水中,消失在視野里。
03
既愛吃肉,也會偶爾啃食一些植物的嫩葉、果實
“技多不壓身” 的道理,在水龍身上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 這些技能不僅能幫它在危險來臨時快速脫身,更賦予了它出色的狩獵能力,讓它成為山林中的 “高效獵手”。
從食性來看,水龍是典型的雜食動物,既愛吃肉,也會偶爾啃食一些植物的嫩葉、果實,但從飲食結構分析,肉食在它的 “菜單” 中占比更高,是個不折不扣的 “肉食愛好者”。
它的獵物多是山林間的小型動物,比如背著 “小房子” 的蝸牛、蹦蹦跳跳的蟋蟀、草叢中穿梭的螞蚱,還有溪流里的小魚、小蝦等。
水龍的捕食動作堪稱 “閃電出擊”,迅猛而果決,往往在獵物還沒反應過來時,它就已張開嘴巴,一口將獵物叼住,整個過程快到讓人眼花繚亂,有時候甚至讓人還沒看清細節(jié),獵物就已進入它的 “腹中”。
不過,水龍的活動也受季節(jié)與氣溫影響,有著明顯的 “作息規(guī)律”。每年的3 - 11月,是它最為活躍的時期,山林間、溪流旁,總能看到它忙碌的身影;而到了12月之后,隨著氣溫逐漸降低,它便會進入冬眠期,找一個隱蔽的樹洞或石縫,蜷縮起來 “睡大覺”。
當然,冬眠也并非絕對的 “沉睡”,如果冬眠期間氣溫能達到15攝氏度以上,它會從深度睡眠中蘇醒,進入半睡半醒的狀態(tài),偶爾會在棲息地附近活動幾下,但不會主動去覓食,仿佛只是 “伸個懶腰”,隨后便會再次進入休息狀態(tài),靜靜等待溫暖季節(jié)的到來。
04
“宅家”且“挑剔”:水龍的 “宜居標準”
在生態(tài)學界,有一個公認的說法:如果在某一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水龍,往往意味著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處于較為良好的狀態(tài)。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判斷,核心原因在于水龍對棲息環(huán)境極為 “挑剔”,堪稱生態(tài)環(huán)境的 “天然檢測儀”,因此,很多地方都將它列為重要的生態(tài)指示物種。
對于水龍而言,它的“宜居家園”有著嚴格的標準——必須同時具備山、水、樹木三大要素,三者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個,都難以滿足它的生存需求。
若與蜥蜴家族的其他成員對比,水龍算得上是 “嬌生慣養(yǎng)” 的存在。要知道,許多蜥蜴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極強,有的能在干旱少雨的地區(qū)存活,甚至能在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帶安家,而水龍卻對生存環(huán)境有著 “高要求”,必須在山、水、樹兼具的環(huán)境中才能正常繁衍。
不僅如此,水龍還是動物界出了名的“宅男”,一旦選定某個地方作為自己的棲息地,便會 “安土重遷”,輕易不會離開。
即便遇到危險,它也會先暫時逃離,等危險徹底解除后,又會義無反顧地回到原來的棲息地,仿佛對這片土地有著深深的“眷戀”。
然而,這種 “戀家” 的習性,在某些時候卻會給水龍帶來致命危險。一些不法盜獵者正是利用了它的這一特性,一旦在某處發(fā)現(xiàn)水龍的蹤跡,便會在周邊蹲守,憑借水龍 “會回來” 的習慣,大概率能再次見到它,進而實施非法捕捉,這也讓水龍的生存面臨著人為的威脅。
05
從 “廣泛分布” 到 “零星可見”:水龍的 “生存危機”
曾幾何時,水龍在廣東的分布范圍十分廣泛,珠三角周邊的山林、粵西的云浮、粵東的梅州等地,都曾是它的 “家園”,在這些地方的溪流旁、樹林間,很容易就能看到水龍活動的身影。
但近二十年來,受人類活動的持續(xù)影響,水龍的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分布范圍急劇縮小,曾經(jīng)的 “常見物種”,如今卻成了 “稀有來客”。
導致水龍瀕危的原因,主要有三大方面。其一,是棲息地的破壞與分割。隨著人類活動的擴張,森林砍伐、土地開發(fā)(建房、種植經(jīng)濟果樹等)、水利工程建設等行為日益頻繁,原本連片的樹林被切割成一個個 “生態(tài)孤島”,溪流也因污染、改道等原因失去了往日的清澈,水龍賴以生存的山、水、樹 “三位一體” 的環(huán)境被打破,它們逐漸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只能被迫遷移,而很多時候,遷移意味著更大的生存風險。
其二,是非法捕捉與販賣。水龍的外形色彩鮮艷,暗綠的背部、紅棕的腹部搭配著靈動的身形,讓它成了一些人眼中的 “另類寵物”。不法分子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對野外水龍進行非法捕捉,隨后通過地下渠道販賣,這直接導致野外水龍的數(shù)量大幅減少,尤其是在靠近人類聚居區(qū)的地方,水龍幾乎難覓蹤跡。
其三,是 “藥用價值” 謠言帶來的過度捕捉。在部分地區(qū),流傳著水龍具有 “藥用價值” 的不實傳言,盡管沒有科學依據(jù)支撐,但仍有不少人信以為真,為了獲取利益,對水龍進行瘋狂捕捉,進一步加劇了它的生存危機。
多重威脅之下,水龍的生存狀況愈發(fā)嚴峻。目前,除了郁南同樂大山發(fā)現(xiàn)的這個種群外,廣東其他地區(qū)已多年沒有水龍的野外記錄;在廣西、云南等曾經(jīng)的分布區(qū),水龍的種群數(shù)量也在持續(xù)減少,僅能在人跡罕至的偏遠山區(qū)發(fā)現(xiàn)零星個體;即便是在東南亞的部分國家,水龍雖有分布,但同樣面臨著非法捕捉的威脅,生存前景不容樂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