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個英雄扎堆、熱血沸騰的時代,可在 “你爭我奪搶天下” 的背后,也藏著兩場突破信義底線的糟心事,故事的主人公也在后世背上罵名詬病千年。
之所以會如此,不是因為他們打了敗仗,也不是因為手段殘暴,而是它們壞了三國時期的 “潛規(guī)則”,這不光改了當時的權(quán)力格局,還成了后世 “沒良心搞權(quán)謀” 的典型代表。
這兩大毫無底線、臭名昭著的事件之一,便是東吳呂蒙白衣渡江,在自己盟友背后捅刀子。
劉備找孫權(quán)以土地稀少,不足以安民為由,請求都督荊州當“抗曹基地”,實際上只是荊州的南郡,等將來拿下西川(四川),立刻還荊州。
可等劉備真拿下西川,孫權(quán)派使者去要荊州時,劉備好不容易打下一塊根據(jù)他,也不想給,于是雙方經(jīng)過一番交流溝通,重新以湘水為界劃分了荊州,繼續(xù)聯(lián)盟抗曹。
隨著劉備取得漢中,當上了漢中王,形勢一片大好,東吳孫權(quán)有點眼熱了,又盯上了荊州這塊地方。
荊州這地兒卡在長江中間,處在東吳上游,孫吳打合肥又打不過,要往西擴張必須過荊州,蜀漢要北伐也得從這兒出發(fā)?,F(xiàn)在劉備賴著不走,等于在東吳喉嚨里塞了塊石頭。
東吳主帥呂蒙始終主張“奪回荊州,鞏固江東”,認為劉備“借而不還”是失信在先,這也為后來的偷襲埋下了心理伏筆。
公元 219 年,關(guān)羽帶著蜀漢的主力去打曹魏的樊城,荊州城里本來關(guān)羽還是留有防范東吳的兵,但是呂蒙瞅準機會,開始耍套路。
陸遜一上任就寫信給關(guān)羽,極盡謙卑討好之能事,贈送禮馬、美言恭維,讓關(guān)羽徹底放松對東吳的警惕。
隨后,呂蒙親率精銳吳軍,讓士兵穿上白衣扮作商人,將兵器藏于商船之中,沿長江逆流而上。荊州守軍見是“商船”,毫不防備。吳軍一靠岸就突然發(fā)起攻擊,一舉奪取荊州。
關(guān)羽在前線得知消息后軍心大亂,最終敗走麥城,被殺。蜀漢不僅失去大將,更永遠失去了荊州這一戰(zhàn)略要地。
呂蒙此舉,違背了“孫劉聯(lián)盟”共抗曹操的根本信義。即便雙方有矛盾,但在關(guān)羽正與曹魏血戰(zhàn)之時背后捅刀,徹底撕毀了聯(lián)盟之約。
他使用的偽裝商人、示弱欺詐的手段,在崇尚“武德”和“明戰(zhàn)”的三國時期,被視為武人之恥。即便奪回荊州,東吳也因此背上了“背盟棄義”、江東鼠輩的罵名。
當然,有人兵者詭道,呂蒙為了自己集團的利益,干出這樣的事正常,不應該詬病。
那我舉個例子吧!
孫劉就好比國共兩黨,雖說之前兩黨摩擦不斷,但在日本侵略中國時,雙方經(jīng)過談判協(xié)商統(tǒng)一抗日戰(zhàn)線。
結(jié)果剪光頭在我軍對日軍作戰(zhàn)取得大好局面時,為了自己利益突然發(fā)難,以無恥的手段(偽裝成國統(tǒng)區(qū)的平民,紅十字會、商人等群體)在背后偷襲,致使抗日將士死傷無數(shù),一代抗日名將死在自己人手里。
如果你有點骨氣繼續(xù)向日軍進攻,收復失地尚且可以博得幾分同情,可他做完這一切后卻向之前的敵人日軍低頭稱臣,這難道不應該被罵?我覺得就應該釘死在恥辱柱上。
另外一件是司馬懿洛水之誓
魏明帝曹叡去世后,年僅 8 歲的曹芳繼位,由司馬懿和曹爽一起輔政。曹爽是曹操的后人,屬于曹魏宗室,他想自己獨攬大權(quán),就把司馬懿升為 “太傅”。 看著是個大官,其實沒實權(quán),等于把司馬懿的兵權(quán)給奪了。
司馬懿也不硬碰硬,表面上裝出一副 “老糊涂、病得快不行了” 的樣子,連走路都得人扶,暗地里卻在偷偷攢力量,等著機會反擊。
公元 249 年,機會來了。曹爽陪著曹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洛陽城里沒了主心骨。司馬懿立馬發(fā)動政變,控制了洛陽城,關(guān)了城門,斷了曹爽的退路,還派人跟曹爽說 “只要你交出兵權(quán),我保你全家平安”。
曹爽聽說城里政變,嚇得六神無主。他手下的謀士桓范勸他 “趕緊帶著皇帝去許昌,號召天下兵馬回來打司馬懿”,可曹爽優(yōu)柔寡斷,拿不定主意。
司馬懿怕曹爽反抗,就派太尉蔣濟等人去傳話,還下了血本“指洛水為誓”。在古代,“指河為誓” 是最鄭重的承諾,相當于對著河神發(fā)誓,要是違背了,會遭天譴。劉秀就曾發(fā)誓原諒自己的仇人,他也做到了這一點。
司馬懿發(fā)誓說 “只要你交出兵權(quán),我讓你回府養(yǎng)老,保留爵位,絕不追究你的責任”。
曹爽本來就優(yōu)柔寡斷,一聽“交兵權(quán)保命”,立馬就范。他帶著皇帝回了洛陽,把軍權(quán)交給了司馬懿??伤麤]想到司馬懿剛掌權(quán),就以“謀反罪”把曹爽及其黨羽(包括謀士桓范、大司農(nóng)何晏等)全抓了,不僅砍了頭,還滅了三族(父族、母族、妻族),連小孩都沒放過。
就這么著,司馬懿徹底鏟除了曹魏宗室的勢力,為司馬家篡奪曹魏政權(quán)鋪平了路。
司馬懿拿這個發(fā)誓卻轉(zhuǎn)頭就違背,不光是騙了曹爽,更是對 “天命信仰” 的褻瀆,摧毀了人們對權(quán)力的信任。
從此以后,政治斗爭中毫無道德信用可言,完全是靠拳頭和權(quán)謀說話,此事也讓司馬家徹底背上了 “沒信義、沒道德” 的罵名。
以前說的是言必信,行必果,可是自晉以后,守信之風被嚴重削弱,社會整體性的道德開始大滑坡,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犧牲信義在正常不過。
弒君篡位、背信棄義更是成了家常便飯,這和司馬懿違背洛水之誓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呂蒙和司馬懿的這兩件事,看著不一樣,其實本質(zhì)上是同一個問題 —— 為了短期利益,突破了信義的底線。
從短期來看,倆人都 “成功” 了,可從長期來看,倆人都付出了代價,雖然贏了,卻被釘在了歷史的 “負面榜單” 上,永遠被人罵。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