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真敢說,也真敢干。
9月13日,英國倫敦市中心被擠爆了——超過10萬名“反移民者”走上街頭。
打著“團結王國”的旗號,在湯米·羅賓遜的號召下,狠狠給了執(zhí)政者一個下馬威。
更讓人跌破眼鏡的是,一位“云端嘉賓”橫空出世,瞬間引爆全球關注——埃隆·馬斯克。
他通過視頻連線,直接喊話言,辭那叫一個激烈。直接呼吁英國解散議會,換個政府!甚至還警告說,社會動蕩可能會升級,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這更像是一次精準的壓力測試,目標直指一個主權國家的政治心臟。事件的核心要素非常清晰:
一場遠程演講,一個極具爭議的反移民主題,以及隨之而來的大規(guī)模街頭沖突。
隔空點火的藝術
馬斯克的介入,絕非心血來潮,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影響力游戲”。他巧妙地將倫敦的街頭,變成了放大自己全球個人品牌的超級舞臺。
最妙的一招,是他上演的“矛盾身份劇本”。一個南非裔的美國移民,卻對著英國的“反移民者”大談特談“愛國主義”,這種強烈的反差本身就是頂級流量密碼,諷刺感拉滿,瞬間就能抓住所有人的眼球。
他的語言更是精準到了每一個能點燃恐懼的詞。當他對著倫敦民眾喊出“暴力正在向你們襲來”、“你們要么反抗,要么死亡”時,這已經(jīng)不是在討論公共政策了。他是在把分歧直接升級為生死存亡的威脅,精準地觸動了人們心底的恐懼。
也難怪唐寧街的官方發(fā)言人會把他的話定性為“危險和煽動性的”。
緊接著,他展示了什么叫“權力的非對稱打擊”。自由民主黨領袖埃德·戴維議員,還在走傳統(tǒng)政治流程,寫信給首相基爾·斯塔默,要求公開譴責并考慮制裁。而馬斯克呢?他轉身就在自己的X平臺上,對著2.26億粉絲,直接給戴維貼上“懦弱的膽小鬼”的標簽。
這是一場典型的降維打擊,傳統(tǒng)政治的繁文縟節(jié),在社交媒體的即時廣播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這次風波前后,監(jiān)管文件披露了一個信息:上周五,馬斯克本人剛剛購入了價值10億美元的特斯拉公司股票。
沒人能說清這背后的直接聯(lián)系,但這無疑暗示了,他的每一句政治表態(tài),都與他龐大的商業(yè)帝國和個人形象的塑造,捆綁得密不可分。
一塊摔碎的政治鏡子
馬斯克這顆石頭砸進英國政壇這潭水中,激起的波瀾,就像一面破碎的鏡子,清晰地照出了各方勢力的裂痕與無力。
自由派的反應是典型的“程序性抗議”。埃德·戴維議員在馬斯克周六發(fā)表演講后,立刻致信首相,抄送給保守黨和改革黨的領袖,要求譴責和制裁。他指責馬斯克的言論意圖“挑撥離間和煽動暴力”,并強調(diào)富人和權貴也不能利用平臺煽動緊張。這既體現(xiàn)了對體制規(guī)則的尊重,也暴露了在輿論游擊戰(zhàn)面前的被動。
執(zhí)政者的應對則顯得小心翼翼,甚至有些“模糊化處理”。首相斯塔默通過社交媒體發(fā)帖,不點名地談論“人們有權和平抗議”,同時譴責“襲擊官員或恐嚇他人”的行為,強調(diào)英國建立在寬容和尊重之上。
這種四平八穩(wěn)的表態(tài),試圖在誰都不得罪的情況下息事寧人,恰恰反映出他們在處理這種棘手的跨國輿論事件時的投鼠忌器。
而右翼民粹勢力的代表人物,英國改革黨領袖奈杰爾·法拉奇,則表演了一出“選擇性解讀”的好戲。他在周一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先是和馬斯克劃清界限,說兩人關系不算好,馬斯克對他“很粗魯”。
緊接著話鋒一轉,又承認在很多方面“欽佩馬斯克”,并開始為他那句“戰(zhàn)斗”的言論尋找合理解讀,提出疑問:“如果‘戰(zhàn)斗’指的是在選舉中戰(zhàn)斗,捍衛(wèi)言論自由,那又有什么問題呢?”這種曖昧的態(tài)度,完美揭示了他們既想借這股東風,又想保持安全距離的投機心態(tài)。
火山早已存在
說到底,馬斯克之所以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根子并不在他,而在英國社會內(nèi)部早已存在的深層矛盾。他只是那個點燃導火索的人。
9月13日那天倫敦市中心的場景,就是民怨最真實的具象化。超過10萬人的示威規(guī)模,高舉著“送他們回家”的標語,最終導致26名警員受傷,至少25名示威者被捕。倫敦警察局事后承認,他們事先低估了活動規(guī)模,導致防線一度崩潰,后續(xù)的“事后調(diào)查”可能還會逮捕更多人。
這些憤怒并非因馬斯克一句話而起。早在這次大游行之前,類似的矛盾就在基層社區(qū)不斷上演。位于倫敦外圍埃平鎮(zhèn)的一家庇護者收容酒店,就曾是長期抗議的焦點,甚至有法官因酒店遭破壞而裁定需要重新安置那里的庇護者。
可見,反移民情緒早已在英國社會潛行多時,這次不過是一次集中的、爆裂式的宣泄。
當一個國家的政府在關鍵的民生議題上長期失語,甚至喪失議題控制權時,就等于給外部的“輿論炒家”打開了方便之門。
湯米·羅賓遜這位極右翼活動家,就嫻熟地運作了這場“街頭政治秀”。而民眾的不滿既然無法在體制內(nèi)獲得有效回應,自然會涌向街頭,尋求外部煽動者的共鳴。
結語
埃隆·馬斯克的這次遠程干預,絕對是一個標志性事件。
它生動地展示了,在全球化和數(shù)字化的今天,一個擁有巨大流量的“強人IP”,可以何等輕易地跨越國界,直接介入并激化另一個主權國家的內(nèi)部矛盾。
倫敦街頭的沖突,不僅是給英國敲響的警鐘,更是給所有面臨類似民粹情緒和治理挑戰(zhàn)的社會提出的一個嚴峻問題:
當內(nèi)部的火山被外部力量輕易點燃時,我們那些傳統(tǒng)的政治框架和溝通方式,還足夠有效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