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四川省交通基礎設施投資達到1.7萬億元,既為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也托起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四川省發(fā)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
四川的交通變化給群眾生活和開放發(fā)展帶來了哪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在9月19日舉辦的“決勝‘十四五’ 續(xù)寫新篇章”系列主題第一場新聞發(fā)布會上,四川省發(fā)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介紹了3個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天塹”變“通途”。四川省綜合交通線網總里程達44.3萬公里,這五年的新增里程可繞赤道近一周,總規(guī)模與新增規(guī)模均居全國首位。鐵路營業(yè)里程接近7000公里,高鐵營業(yè)里程躍居全國第11位,已建和在建鐵路覆蓋了全省所有的21個市(州)。高速公路已聯通80%以上的縣域,農村公路通村達戶,“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成為農村新生活的“標配”。曾經“難于上青天”的蜀道,如今已織成四通八達的“錦繡山河圖”。
第二個變化是“腹地”變“門戶”。四川依托成都國際航空樞紐和西部陸海新通道,構建起“空中絲綢之路+國際陸海聯運”雙走廊。特別是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通航以來,成都國際航空樞紐越來越繁忙,旅客吞吐量跨越了四個千萬級臺階,目前已開通國際(地區(qū))客貨航線95條,年貨郵吞吐量達到百萬噸規(guī)模,中歐班列(成渝)聯通境外近120個城市,“天府號”跨境公路班車突破5000班次,“當日達”讓川果鮮蔬不過夜、“班列通”讓“四川造”暢達全球,“次日達”讓北大西洋的三文魚在48小時內就能放進百姓菜籃子,四川正從內陸腹地躍升為樞紐門戶。
第三個變化是“出行”變“體驗”。四川聚焦群眾需求大力提升便利化水平,如今的交通出行不僅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而且更加智慧便捷。比如,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旅客可以在手機上實時查看各個安檢口的排隊情況,機場的綜合交通換乘中心(GTC)讓旅客不出機場,就能在高鐵、地鐵、大巴、私家車等多種方式之間無縫切換,真正實現“空地一體化,旅客零換乘”。同時,得益于越來越發(fā)達的高鐵網絡,普速鐵路運能釋放、迎來華麗轉身,昔日的綠皮車變成了今天的熊貓旅游專列,“坐著火車看世界”成為了新時尚?,F在開電動汽車的朋友越來越多,為了消除大家出行的“里程焦慮”,四川建成了近1.4萬座集中式充換電站,所有的高速公路服務區(qū)都安裝了充電設施,還建成了全球首條高原綠色超充電走廊,隨時為車輛“充電續(xù)航”,讓人們放心出行、舒心出行。
紅星新聞記者 彭驚
編輯潘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