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wǎng)記者 龔莎
七月流火,上海街頭熱浪翻滾。正午時分,閃送騎手董瑜的電動車胎在滾燙的柏油路上擦出輕微焦味。他抹了把額頭的汗水,看著手機APP上“接單時長已達4小時”的休息提示,忽然想起同事們常聊起的那個地方——漕河涇騎士能量站。
循著指引,董瑜來到欽州北路的站點,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天藍色遮陽棚下排開的藤椅,十幾個穿著各色平臺工裝的騎手正邊喝冷飲邊聽課。
“同志,來領防暑物資嗎?”穿著紅馬甲的街道志愿者小張迎上來,“今天正好有紅十字會急救培訓,學完還能考證書?!?/p>
培訓區(qū)內,紅十字會的專業(yè)教官正在演示心肺復蘇?!鞍磯荷疃?厘米,頻率100-120次/分鐘...”教官抓著騎手們的手親自指導,“你們常年在路上跑,學會這些能救不少人?!?/p>
街區(qū)組織培訓現(xiàn)場。
休息間隙,虹梅街區(qū)黨支部書記王雪微帶來新消息:“下個月我們要組建‘流動急救員’隊伍,通過考核的騎手可以獲配應急包。”她展示的手機微信群里,已經(jīng)聚集了首批32名持證騎手,群內實時更新著各能量站的物資補給情況。
“之前在老家總覺得大城市冷漠,現(xiàn)在反而在這里找到了歸屬感。”董瑜說著,小心翼翼地把急救員手冊塞進防水文件袋?!拔覀兣軉巫咴诖蠼中∠?,通過這次活動,可以讓我們成為流動的急救員,作為一名黨員和退伍軍人,我覺得應該系統(tǒng)學習急救知識,才能更專業(yè)、更高效的救助他人?!?/p>
街區(qū)組織培訓現(xiàn)場。
夕陽西下時,能量站的燈光漸次亮起。董瑜檢查著車筐里新領的應急包:藿香正氣水、止血帶、反光貼,還有印著各能量站位置的城市地圖。這個夜晚,董瑜的配送軌跡依舊穿梭在虹梅路的樓宇之間,卻在這份歸屬感的加持下,走得更實更穩(wěn)。
“閃送員群體不僅是城市的‘擺渡人’,更是奔跑在第一現(xiàn)場的城市響應人,成為突發(fā)意外現(xiàn)場的‘第一施救者’。閃送政府事務高級經(jīng)理、閃送(上海)黨支部書記高蘭林介紹,閃送多年來持續(xù)聯(lián)合多地紅十字會進行急救培訓,在2021年專門成立了閃送紅十字愛心志愿服務隊,鼓勵閃送員在日常工作中行好事、做好人,運用所學急救知識及時伸出援手。
“對新就業(yè)群體的關懷既要解‘近渴’,更需謀長遠,送清涼物資是關懷當下辛勞,而提升應急能力則是守護長遠平安?!蓖跹┪⒔榻B,街區(qū)組織這樣的培訓,既能提升他們在復雜路況和突發(fā)情況下的自救互救能力,也能向他人伸出援手,不僅為新就業(yè)群體的安全騎行增添了一份專業(yè)保障,也為城市公共安全網(wǎng)絡織密了重要一環(huán)。
虹梅街道通過“黨組織牽頭-企業(yè)助力-群體自治”的閉環(huán)服務模式,將原本功能單一的休息站升級為涵蓋生活服務、技能提升、社會融入的綜合性平臺,真正實現(xiàn)了從“送服務”到“建生態(tài)”的轉變。(被采訪單位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