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到有人不惜耗盡家財,讓女兒輟學也要進山撿尸嗎?
山西太行山區(qū)的郭海波就是這樣一個人。
13年來一把鐮刀、一個布袋,從太行山背回25具烈士遺骸,郭海波花光了積蓄,家里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
許多父母辛辛苦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工作,為的不就是子女出人頭地,親生閨女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卻因沒錢不能上,他到底圖什么?
郭海波出生在山西黎城縣孔家峧村,這里曾經是八路軍129師的駐地,他在得知太行山上仍遺留有八路軍戰(zhàn)士的遺骸后,從2012年開始,翻山越嶺,在懸崖峭壁上尋找烈士遺骸。他的心愿,就是帶英雄“回家”。
山路難行,坡度最大能達到70度左右,每次進山,郭海波都要帶一把鐮刀、一個布袋,用鐮刀砍掉擋路的荊棘,用布袋仔細裝殮好找到的遺骨,然后背遺骸“回家”。
總臺記者的鏡頭記錄下郭海波的登山路。腳下根本沒有路,只有陡峭的坡、松動的碎石和肆意生長的荊棘叢。他用手扒開帶刺的枝杈,身體緊貼著山體,尋找著每一個可靠的落腳點。
這樣常人都難以接受的撿尸路,郭海波卻堅持了十三年,他每天重復著同樣的動作,在懸崖峭壁間攀爬,在石縫里摸索,旁人眼里的骨頭,在他心里卻是比生命還重的東西。
然而,英雄的回家路,代價是巨大的。這個代價,最終落在了他最親的人身上。
郭海波不是一個富人,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安葬烈士需要錢——買棺木、置墓地、備香燭紙錢,每一次簡單的安葬,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他將自己微薄的收入,幾乎全部投入其中,家里因此一貧如洗,甚至欠下了5000元的外債。
于是,最殘酷的現(xiàn)實擺在了面前。
當大女兒寒窗苦讀,終于考上??圃盒r,她滿懷期待地看向父親,換來的卻是父親羞愧而沉重的低頭。郭海波攥緊了口袋里僅有的幾張零錢,喉嚨發(fā)緊,最終只能說出一句:“閨女,要不……先找個工作吧,等爹有錢了再供你讀書?!?/p>
這句話,像一把刀,割傷了女兒憧憬未來的心,也割傷了他作為一個父親的自尊。
更大的煎熬在2023年到來。小女兒爭氣地考上了大學,但1.6萬元的學費,對于這個家庭來說,無異于一座無法逾越的大山。。
最終,郭海波做出了一個被外人看來無法理解的選擇。他或許沒有言語,但他的行動說明了一切。女兒的大學夢,再一次為父親的“事業(yè)”讓了路。
那郭海波到底圖什么呢?
要理解郭海波,不能只看他這十三年,得回頭看他的根。
他出生的孔家峧村,曾是八路軍129師的駐地。他的太爺爺,是當年的村干部兼軍醫(yī),家中至今還珍藏著大量泛黃的八路軍賬單,記錄著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
他是在革命故事里泡大的孩子,小時候,他常聽村里的老人講起,當年戰(zhàn)斗多么慘烈,很多小戰(zhàn)士犧牲后就地掩埋,甚至有不少從懸崖上跌落,遺骨至今散落在深山之中,無人問津。
這些故事,像種子一樣埋進了他心里。
所以,當他2012年第一次在山上偶然發(fā)現(xiàn)一具無名遺骨時,那顆種子瞬間破土而出。他耳邊響起的是一種源自血脈的呼喚:“回家吧,該回家了?!?/p>
每次進山,他帶的鐮刀是開路的工具,而那個布袋,則是英雄們臨時的“棺槨”。
每當在石縫間發(fā)現(xiàn)一塊骸骨,他都會小心翼翼地、輕輕拂去上面的泥土,然后鄭重地放入袋中。旁人眼里冰冷的白骨,在他心里,是一個個曾經鮮活、年輕、熾熱的生命。
十三年來,他重復著同樣的動作:攀爬、搜尋、辨認、收斂。
他從懸崖背回了20多具遺骸,有的只剩頭骨,有的僅存半身。最小的,是一位年僅13歲的“娃娃兵”。他將他們一一背下山,清洗、整理、用白布包裹好。
最初,他只能將遺骸暫時安放在自家的倉庫里。被妻子發(fā)現(xiàn)后,他又無奈地轉移到屋外的蘿卜窖。
直到后來,他的事跡被逐漸傳開,有關部門劃出了一塊專用地,村里也修起了便道,甚至有村民自愿讓出耕地支持他。
他圖的是什么?那一刻,他圖的或許只是一個問心無愧。但他內心的掙扎與痛苦,絕非外人所能體會。他對得起山上的英烈,卻實實在在地虧欠了身邊的女兒。這份虧欠,成了他心中一道永遠無法愈合的傷疤。
他的女兒們,雖然錯過了大學,卻從父親身上學到了大學里無法授予的課程——關于責任、關于信仰、關于大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