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釋永信的云錦袈裟還在輿論場的聚光燈下泛著珠光,少林寺的晨鐘已迎來截然不同的回響。新任方丈釋印樂上任僅 9 天,一則 "僧人凌晨四點誦經" 的視頻悄然登上熱搜,鏡頭里他穿著洗得發(fā)白的僧袍,踩著布鞋走過寺院青石板路,與前任坐奔馳、戴名表的奢華形象形成刺眼對比。
隨著官媒陸續(xù)曝光這位 "耕讀方丈" 的真實品行,# 釋印樂整頓少林寺 #話題閱讀量突破 8 億,網友紛紛感嘆:"這才是出家人該有的樣子!"
一、破局者的素履:從白馬寺到少林寺的修行者
沒有接風宴,沒有媒體群訪,2025 年 7 月 28 日清晨,釋印樂帶著簡單的行囊走進少林寺。
這位來自白馬寺的僧人,行囊里裝著幾件舊僧袍和一本翻破的《金剛經》,代步工具竟是一輛從白馬寺開來的二手拖拉機,車斗里還裝著要分給僧眾的蔬菜種子。這一幕被游客拍下傳到網上,網友戲稱:"這哪是方丈上任,分明是農科院專家下鄉(xiāng)。"
在白馬寺執(zhí)掌的十五年間,釋印樂早已用行動寫下 "修行" 二字的注解。他堅持 "農禪并重" 的傳統(tǒng),帶領僧眾開墾 20 畝荒地,種出的糧食不僅自給自足,還常年接濟周邊貧困村民。
寺里從不賣高價香和瓶裝水,僧人喝的是井水燒開的茶,吃的是自己種的蔬菜。這種樸素作風在商業(yè)化浪潮中顯得格格不入,卻讓白馬寺在他任內累計捐贈超 2000 萬元用于救災助學。
2021 年河南暴雨期間,他帶著僧眾踩著齊腰深的洪水轉移群眾,自己連續(xù)三天只睡五小時,這段視頻如今在網上被反復轉發(fā)。
鮮為人知的是,這位 "拖拉機方丈" 擁有深厚的學術功底。1990 年從中國佛學院畢業(yè)后,他遠赴斯里蘭卡深造獲佛教碩士學位,是國內少數學貫中西的高僧。
但他從不炫耀學歷,反而將更多精力用于實踐 —— 在白馬寺設立助學基金,資助 300 多名貧困生完成學業(yè);汶川地震后第一時間組織救援隊,親手搭建臨時安置點。這些經歷在官媒的報道中被一一還原,讓公眾看到了一個 "腳踩泥土、心向菩提" 的僧人形象。
二、9 天改革風暴:從商業(yè)帝國到精神道場
上任首日,釋印樂就打出一記驚雷:成立由第三方參與的財務調查組,徹查少林寺近十年資金流向。這個舉動直指釋永信時代的核心爭議 —— 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公司 80% 股權由個人代持的畸形結構。
緊接著,他關停景區(qū)內 12 家售賣高價佛珠、開光紀念品的特許經營店鋪,這些店鋪年銷售額曾高達數千萬元,卻讓寺廟變成了 "宗教超市"。
更讓游客振奮的是他的門票改革計劃:三年內將 80 元門票逐步降至 30 元,"讓少林寺回歸文化惠民本質"。
這與釋永信時期不斷提升商業(yè)化水平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 —— 資料顯示,少林寺在釋永信任內注冊 795 個商標,從珠寶到房地產全面布局,甚至出現(xiàn) 999 元的 "少林藥局定制禮盒"。
釋印樂的 "四個不得" 新規(guī)更引發(fā)寺內震動:不得私自經商、不得沉迷網絡、不得接受高額供養(yǎng)、不得脫離修行主業(yè)。
僧人手機被統(tǒng)一保管,凌晨四點誦經的傳統(tǒng)得以恢復,武僧團解散了商業(yè)演出隊,重新專注禪武合一的訓練。
網傳已有三十余名習慣商業(yè)化運作的武僧離寺,雖未獲證實,但少林寺官網已悄然下架所有商業(yè)合作入口。
這些雷厲風行的舉措很快獲得官方認可。多家央媒發(fā)文肯定其 "回歸宗教本真" 的改革,指出 "寺廟不是盈利機構,信仰不能明碼標價"。中國佛教協(xié)會更罕見表態(tài)支持,稱此舉 "為宗教場所規(guī)范化管理提供了范本"。
三、袈裟之下:兩種選擇的時代叩問
釋印樂的拖拉機與釋永信的奔馳車隊,構成了當代佛教發(fā)展的鏡像。釋永信將少林寺打造成年收入破億的商業(yè)帝國,卻在股權代持、資產挪用的爭議中黯然退場;
釋印樂在白馬寺拒絕所有商業(yè)合作,卻用 2000 萬元捐贈詮釋了 "普度眾生" 的真諦。這種對比在網友評論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個把寺廟變成公司,一個把公司變回寺廟。"
在少林寺文殊殿墻角,有游客發(fā)現(xiàn)了新立的警示牌:"莫向外求"。這四個字既是釋印樂對信眾的提醒,也是對這場改革的注解。
他取消了高價祈福牌位,卻在殿內增設免費的心愿墻;關閉了盈利性武術培訓班,卻開設面向公眾的禪修體驗課。這些細節(jié)被鏡頭捕捉后,網友紛紛感嘆:"終于能在少林寺聞到香火味,而不是銅臭味了。"
改革之路注定艱難。釋永信留下的商業(yè)鏈條涉及 795 個商標和多家關聯(lián)公司,僅河南鐵嵩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2022 年就以 4.52 億元競拍商業(yè)用地。
但釋印樂在僧眾大會上的話擲地有聲:"修行不在廟堂多高,而在心地是否清凈。" 如今,少林寺的晨鐘不再為商業(yè)剪彩敲響,而是伴著僧眾誦經聲喚醒古剎的初心。
當夕陽為少林寺的塔林鍍上金邊,釋印樂正和僧眾一起在菜園澆水。這幅樸素的畫面被傳到網上,獲得百萬點贊。
有網友留言:"我們不需要會直播帶貨的方丈,只需要能種出糧食的僧人。" 這場持續(xù) 9 天的改革風暴證明,在信仰的天平上,補丁僧袍永遠比云錦袈裟更有分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