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燈傳卷第十五》:“師問僧。古人有一路接后進初心。汝還知否。曰請師指出古人一路。師曰。恁么即阇梨知了也。曰頭上更安頭。師曰。寶峰不合問仁者。曰問又何妨。師曰。遮里不曾有人亂說道理出去。”
很多人認(rèn)為,禪宗公案是不是門外漢無法理解?怎么誰呢?……實際上很多總結(jié)看來,對于禪宗公案,首先需要理解兩個方面!
第一,什么是公案。在禪宗公案當(dāng)中,所謂“‘公案’”是極致性例子當(dāng)中進行典型介紹,而予以透露玄機,這樣一個案例。因為其廣為“人知”:所以叫公案。
所謂公案,又有:“參考”的意思。
另外一個方面,所謂禪宗公案,意思是指用禪宗的方法,通過一些對答的方式,予以抒寫世情,讓人領(lǐng)悟。很多人認(rèn)為,是否佛家不講述世情?并不是!由于社會各界,或者各個時代一些問題,在特殊環(huán)境下,采用禪宗方式予以回答,往往可以見得“真‘性’”。
這里我們來“談?wù)劇睂毞宥U師的這個公案。
原文是:“師問僧。古人有一路接后進初心。汝還知否。曰請師指出古人一路。師曰。恁么即阇梨知了也。曰頭上更安頭。師曰。寶峰不合問仁者。曰問又何妨。師曰。遮里不曾有人亂說道理出去?!?,這里我翻譯一下,翻譯如下:
“寶峰禪師問弟子。古人有一路是為了迎接后學(xué)初進而學(xué),所謂初心是也,你可知道。弟子回復(fù)說。還請老師指點古人的明路。老師說,看來你已經(jīng)‘知道’了呀。弟子回答說??磥磉@個是頭上還要再按上一個‘頭’啊。老師說,我不應(yīng)該為一個慈悲的人啊。弟子當(dāng)然知道禪師的抬舉。以及幫助。于是弟子回答道。問又沒關(guān)系。禪師說。這里不會有人亂說道理出去。”:這里,我將原文有的地方進行表達(dá),為了更好理解。
實際上。我們在知乎可以看到一個版本,是網(wǎng)友發(fā)的,原文這樣的:
【寶峰和尚問僧:“古人有一路接后進初心,汝還知否?!?/p>
僧說:“請師指出古人一路?!?/p>
寶峰和尚道:“恁么即和尚知了也?!?/p>
僧說:“頭上更安頭?!?/p>
寶峰和尚說:“寶峰不合問仁者。”
僧說:“問又何妨?!?/p>
寶峰和尚師說:“這里不曾有人亂說道理出去?!薄?/p>
(備注:文字來自于知乎號“禪心故事”,《禪宗公案:頭上安頭》。感謝分享。)
1
”。
可能,每個人,如果是旁觀者站在不同角度“看”:這類人有自己理解;但是禪宗公案,它有個定論。定論在于“心行”:所以可以通過故事的場景再現(xiàn)。而予以公案呈現(xiàn)。
那么你就知道每個人所站的角度了。
這個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寶峰禪師知道弟子的性格。確實仁慈。但是呢?……最近發(fā)生了某個事情,不可言說,但是弟子又忍不住要講道理。但是這個道理一講,恐怕也很麻煩。因為一旦去講有些道理。可能會有其他問題。
但是弟子呢?絕對是忿忿不平的……而這個事情,哪怕是出家人,也不能例外。
在這種情況下,寶峰和尚找來弟子。詢問。你還知道初心嗎?說明一點!寶峰和尚是“肯‘定’”弟子初心的。但是人除了初心之外,還有其他……那么,如何看待這個事情呢?它(寶峰和尚的居心不可以說不是不深的問題,而是可以說是一個很有城府的人,但是也擔(dān)心弟子出示。故而有所居心。是這類:“‘居心’”;于是進行詢問。希望點破弟子內(nèi)心的奧秘。)的一個形式便表現(xiàn)在寶峰和尚如何點化他人的事情上,這種它是如何表現(xiàn)的呢?……這里的它:“意謂”此人“‘居心’”。
寶峰和尚故意問弟子,是否記得“‘初’心”;弟子整愁這個“‘事情’”怎么辦呢?于是想說參考的古人路子,是否可行呢?……因為弟子也不知道眼前應(yīng)該怎么“辦”了。
于是寶峰和尚故意問,看來你已經(jīng)知道了呀。其實這個問,是讓弟子自己去詢問自己,是這類問。表面看是“”陳述‘’:實則是發(fā)問。而各人內(nèi)心自“知”;在這種情況下。弟子于是明白了什么原因。
弟子“為何”說“頭上安頭”呢?我舉個例子。已經(jīng)在一個不公正的事情當(dāng)中。一個人不及時采取措施,反而在惡人面前說:“你一定會有報應(yīng)的!”:放在古代官府,貪官面前,必定死亡的結(jié)局,還要跟人家講道理,你認(rèn)為講得來嗎?……所以在當(dāng)時古代特別苛責(zé)人性的情況下,也是很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很多事情。并不能夠已經(jīng)在冤案發(fā)生當(dāng)中,予以陳述冤情而且是在貪官面前。
所以對寶峰和尚來說,自然也明白期間道理,擔(dān)心弟子出示,可是弟子萬一去跟人家講道理?恐怕惹來禍端。因為弟子所謂講道理……還沒達(dá)到能夠完全改變事情局面的地步,必定出示;并不是說人不能講道理。
而是要時機和場合“‘合適’”;也需要這個人具備足夠的情況予以說明。
但是眼下。時機不到。
所以弟子說那是“‘頭上安頭’”:看來“‘已經(jīng)’”想明白了。但是師傅是不愿意讓弟子的咨詢當(dāng)中,而被誤導(dǎo)。畢竟人追求正義的。這是理性精神。
但是眼下“‘情況’”又是如此。它(他內(nèi)心的:“‘決策’”;比喻。)也為難。所以“”寶峰”和尚話語一轉(zhuǎn)。說我不應(yīng)該問一個仁慈的人啊!其實寶峰和尚自己很仁慈。但他肯定了對方的“‘善心’”;而此人將其稱為“‘仁者’”,其實是用儒家的說法,表面贊同,但也提醒對方自己是個僧人,一定要注意做符合自己身份和“‘文化’的事情”;所以用“‘仁者’是很講究的一個事情”:這個事情可以這么解讀。
弟子干脆說道。問問又“怎么了”:因為這可是他內(nèi)心很想問的“‘問題’”;寶峰和尚就說:“還好這里沒有外人??!”:大家應(yīng)該理解了吧!有些道理,自家人“面前”講講還行。但是不是自家人的面前。恐怕這類道理,將不了別人的時候,恐怕也會導(dǎo)致他人陷入禍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呢?……并不是寶峰禪師不夠正義:而是在于應(yīng)機的問題。很多事情,當(dāng)一個人不符合自己身份和文化,時機也不成熟的時候,也未能有真正決策的時候,這類人開始做一些事情反抗世界上的不公平……即便所謂講道理,這類道理一旦在惡人面前開講。
如果一切因素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則可能導(dǎo)致失敗。那么容易引發(fā)其他問題。
所謂頭上“按”頭:就是不要在明知事態(tài)的情況下,強行再加上“一層”真理進行強行灌輸:須知有的人,人性的可怕,他們是不愿意聽你講道理的。當(dāng)一切時機還沒成熟的時候,這類道理便成為一個陷阱。
可能導(dǎo)致你的身份和文化不符合的時候,出現(xiàn)其他問題。
所以什么叫仁者:儒家當(dāng)中這是一個好的稱謂。但對出家人來說,即便要行一些力量,也需要量力而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