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美國政治圈被一顆子彈震得人心惶惶。
特朗普的鐵桿盟友、保守派“大網(wǎng)紅”查理·柯克在猶他山谷大學演講時被當場擊斃,震驚全美。
兇手是22歲的年輕人,動機尚未完全公開,但政治動向已迅速撕裂輿論。
就在白宮高呼“打擊激進左翼”時,前總統(tǒng)奧巴馬冷不丁跳出來,扔下了一句分量十足的評語:“特朗普正在制造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p>
這不是一時激動,而是一場關于美國政治未來的警告。
奧巴馬卻看穿了特朗普的“劇本”
查理·柯克的遇刺案發(fā)生當晚,特朗普團隊第一時間反應,但方向就很不“總統(tǒng)”。
他沒有發(fā)出安撫全國的呼吁,也沒有表達對政治暴力的反思,而是直接將槍口對準“激進左翼”,指責這起謀殺是“反美恐怖主義”的體現(xiàn)。
副總統(tǒng)萬斯、前顧問班農(nóng)等人迅速跟進,聲稱“必須對左翼展開全面打擊”,甚至有人在社交平臺上表示“是時候動用‘鎖定目標’的策略了”。
整個MAGA陣營像是早就準備好了一份“敵人名單”,這次只是找到了一個恰當?shù)慕杩凇?/p>
而特朗普本人不止一次在集會上用“vermin”(害蟲)來形容政治對手,這種語言本身就帶著強烈的去人化意味,讓人不由得聯(lián)想到歷史上某些極端主義的開場白。
這番操作看在奧巴馬眼里,簡直就是“教科書式誤判”。
他在出席一場紀念9·11的非公開活動時罕見地打破沉默,直指特朗普及其團隊的言論和態(tài)度,正在讓美國滑向一場“結(jié)構(gòu)性的政治災難”。
他說:“總統(tǒng)的職責是團結(jié)人民,而不是在悲劇之后繼續(xù)煽動仇恨?!辈⒅赋?,“將政治對手比作害蟲,這不只是語言問題,而是價值觀的徹底崩塌?!?/p>
奧巴馬并沒有站在黨派的角度發(fā)言,而是引用了一個共和黨總統(tǒng)來做對比。
他提到了小布什在9·11事件之后的表現(xiàn),稱其“拒絕將恐怖襲擊變成黨派武器”,反而努力團結(jié)穆斯林社群,維護國內(nèi)秩序。
“如果當時的總統(tǒng)選擇煽動,而不是安撫,美國會在那場危機中徹底分裂?!边@句話背后的潛臺詞很清楚:特朗普正在做的事,正好相反。
白宮反擊奧巴馬是“分裂設計師”
面對奧巴馬的公開批評,特朗普陣營沒有選擇冷處理,而是火力全開。
白宮發(fā)言人直接甩出一句狠話:“奧巴馬才是美國現(xiàn)代政治分裂的設計師?!?/p>
他們指責他在任期間“利用種族議題、身份政治和文化戰(zhàn)爭制造對立”,現(xiàn)在又“借著悲劇指責現(xiàn)任總統(tǒng)”,其動機“根本不純”。
與此同時,特朗普團隊還公布了一份“激進左翼組織觀察名單”,試圖將柯克之死和一些左翼學生組織、非政府團體、甚至是進步派媒體聯(lián)系起來。
這種做法在保守派媒體中引起了強烈共鳴,但在主流輿論場內(nèi)外,卻讓人感到寒意四起。
《紐約時報》的一篇專欄文章指出,這種“把悲劇政治化”的操作,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發(fā)生。
在2022年密歇根州州長遇襲未遂事件中,極右翼民兵組織被定罪,但當時特朗普也沒有譴責這些行為,而是含糊其辭地說“他們只是太愛國了”。
如今的柯克事件,角色換了,但劇本似乎如出一轍——只不過這次,特朗普把“敵人”名單開得更大,話說得更滿。
而奧巴馬所擔心的問題,就藏在這些對話之間。
他指出,如今美國政界已經(jīng)進入了一種“默認暴力化”的語言環(huán)境。政客不再對“暴力”本身表示反感,而是看對誰實施,再決定要不要譴責。
他說:“這是一個危險的滑坡。我們正在習慣于仇恨的語言,進而為仇恨的行為洗地?!?/p>
這不是道德勸誡,而是政治現(xiàn)實。
拜登政府雖然也表達了對柯克事件的“深切哀悼”,但在面對特朗普團隊的“恐怖主義”指控時,選擇了謹慎應對,只表示“正在調(diào)查所有動機”。
民主黨內(nèi)部不少人也私下認為,奧巴馬這次發(fā)聲,是在替整個黨派做“提前拆彈”。
真正的“危機”還沒開始
查理·柯克之死,是導火索,但不是根源。真正的問題,是美國社會已經(jīng)形成了兩個越來越無法對話的“平行國家”。
一個相信特朗普是“被迫反擊的英雄”,另一個則相信他是“制造混亂的始作俑者”。無論是哪一方,都不再相信對方會“講道理”。
這場撕裂,不只體現(xiàn)在政治立場上,更蔓延進文化、教育、司法、媒體等各個角落。
你看的是CNN,他看的福克斯新聞,聽到的就是兩個版本的“美國”。你覺得這是一場暴力襲擊,他覺得這是“左派自導自演”。
你說總統(tǒng)應該安撫人民,他說總統(tǒng)必須“強硬出擊”。
奧巴馬的話之所以引發(fā)共鳴,是因為他點出了最本質(zhì)的危機:不是某個政黨出了問題,而是整個政治系統(tǒng)的“語言邏輯”已經(jīng)失控。
當一個國家的政治變成了“你死我活”的斗爭,當總統(tǒng)候選人可以公開把競選對手稱作“癌細胞”,當支持者可以在槍擊案后還高喊“正義”,這就已經(jīng)不是普通的黨爭了,而是制度本身的崩塌前夜。
2025年是美國總統(tǒng)選舉年,政壇原本就割裂,如今再疊加政治暴力、媒體對立、司法紛爭,美國這個“燈塔國家”的燈,正在閃爍。
奧巴馬說的那句“最嚴重的政治危機”,也許不是形容詞,而是時間線。
查理·柯克的槍聲響在講臺上,但震動的卻是美國政治的內(nèi)核。
奧巴馬的批評不是為了博眼球,而是對一場持續(xù)多年的政治撕裂的深度剖析。他擔心的,不是特朗普一個人說了什么,而是整個系統(tǒng)正在對“理性”失去興趣。
特朗普選擇繼續(xù)煽動,奧巴馬呼吁回歸團結(jié);一個以“敵我”為口號,一個以“共同體”為追求。這不是兩種政策路線的分歧,而是兩種國家觀念的碰撞。
而問題是,這場碰撞,已經(jīng)不止存在于華盛頓的講臺上,更存在于每一個美國人家里的電視屏幕、社交媒體賬號和投票箱之間。
危機,已經(jīng)不是未來時,而是現(xiàn)在進行時。美國,到了選方向的時候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