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南下’是中國新聞史的一部分,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的一個特殊產(chǎn)物,值得研究。當代的新聞人應該從老解放區(qū)新聞工作者身上學習他們堅定的黨性原則,要學習他們做一個中國共產(chǎn)黨的宣傳工作者?!苯?,中國新聞史學會首任會長、中國新聞史學界泰斗方漢奇先生在接受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王詠梅教授采訪時,高度評價山東新聞干部“北上南下”的歷史意義。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山東解放區(qū)作為重要戰(zhàn)略基地,為全國培養(yǎng)輸送大量黨的新聞工作者,他們的足跡遍布20余省市,創(chuàng)辦或經(jīng)營報紙50余種,踏著解放的步伐把黨的新聞事業(yè)的種子撒向全國。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王詠梅教授自今年6月承擔山東省委宣傳部和山東大學共建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紅色新聞采訪教學實踐項目以來,帶領學生重走山東新聞干部“北上南下”之路,受到各界關(guān)注。
今年暑假以來,王詠梅教授和學生南下杭州、南京、上海、常州,北上哈爾濱、長春、沈陽、丹東、大連,跨越6省,參觀調(diào)研了《解放日報》《黑龍江日報》等7家報史館或報史長廊,采訪了20多位歷史親歷者、新聞干部后代及新聞史專家。在聽完王詠梅教授的匯報后,方漢奇先生欣然題詞:“重走山東新聞干部北上南下之路!” “北上南下”的山東新聞干部還有少數(shù)健在,南京《新華日報》的邵樹文就是其中之一,他本人亦是長期深受解放區(qū)黨的教育。面對多次南下的實際需要,他說:“黨需要我去,我就去,從來不講二話?!?/p>
目前,“北上南下”的山東新聞干部大多已經(jīng)去世,項目組只能采訪其后人或者學生輩的同事。他們認為: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共同特點是“黨性原則極強”。原《青島日報》總編沙洪是歌曲《你是燈塔》的作詞者。在《青島日報》“沙洪紀念館”開幕之際,他的女兒沙紅葉發(fā)言道:“父親的一生可以縮寫成兩個字:‘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他把自己活成了信仰的化身,鍥而不舍,不忘初心又與時俱進?!?/p>
“北上南下”的山東新聞干部的后人往往子承父業(yè),長期從事文字工作,成為報刊主編、高級編輯。他們從專業(yè)視角對王詠梅教授項目組工作的成效、意義予以了認可。
《大眾日報》原編輯部主任王中之女王進軍在看到關(guān)于她父親的新聞后,說:“你們的課題也為新聞史留下了珍貴的記錄!”《常州日報》原編輯、惲逸群外甥顧祖年在讀了關(guān)于惲逸群的報道后說:“寫得很好,對我舅公九泉之下也是一個安慰了?!?/p>
地方史和新聞史研究者也對項目組的工作給予了積極支持和高度評價。武漢市政府原副秘書長、高級記者唐惠虎認為,前人的足跡是對后來人的激勵,重走山東新聞干部“北上南下”之路這一活動影響很大,示范性強。
采訪實踐結(jié)束后,王永梅教授項目組成員秦朔桐同學認識到:“此次采訪調(diào)研,對我而言不僅是‘重走歷史路’,更是一次精神上的‘補鈣’。”學生周旸表示:“我們不僅要銘記這段歷史,更要傳承這份精神,用腳步丈量大地,讓黨的新聞事業(yè)在新時代續(xù)寫新的華章!”(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王詠梅 渠梟宇)
邵樹文接受項目組采訪 徐迎春 攝
方漢奇先生接受王詠梅教授項目組采訪 王詠梅 攝
方漢奇先生的題字 王詠梅 攝
作者:魏海政 王詠梅 渠梟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