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nóng)村生活過的都知道,紅白喜事上的規(guī)矩和講究可多了,尤其是白事,規(guī)矩和忌諱一個接一個。即便是在新時代了,有些規(guī)矩還是要遵守,這個也叫“入鄉(xiāng)隨俗”!
而在民間有句老話叫:“雨打靈,輩輩窮;雨澆墳,出貴人。”這也是老輩人常提起的,那么出殯的時候,下葬前和下葬后下雨,為何有如此大的區(qū)別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一、“雨打靈,輩輩窮”,是什么意思?
“靈”指的是靈堂,或者是出殯時抬著的棺材。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在出殯的時候,或者在靈堂還沒下葬的時候就遇到下大雨,那就是個不吉利的兆頭,甚至會影響后代的財運。
為啥這么說呢?其實這個更多的是心中的一種抱怨!
從實際情況看,以前農(nóng)村路不好,都是泥路。棺材又沉,特別是大戶人家,棺木都是優(yōu)質(zhì)木材打制的,而木材越優(yōu)質(zhì)就越重!
要是出殯的時候下雨,路面泥濘,抬棺的人容易打滑,一不小心還可能把棺材磕著碰著,還可能摔跤,然后有人因此而傷亡,這在民間是大忌。
另外,出殯的時候,下起了大雨,但是不管出殯還是安葬,都是講究時間的,是耽誤不的!因此即便下雨也是要照常出殯的!
可是突降雨水打在靈堂、棺木上,會讓喪事顯得更凄涼,家屬本來就悲痛,再加上環(huán)境濕冷,心情更糟。
當然,這更多是心理暗示。你想啊,本來出殯就是悲傷的事,天又下雨,大家肯定覺得晦氣,這種情緒一疊加,就容易把以后的不順都歸咎到這場雨上。
二、“雨澆墳,出貴人”,又是為什么呢?
有趣的是,一旦棺材下葬,墳頭堆好后再下雨,說法就完全變了。
在古人看來,這種情況就是“雨澆墳”了,這是好兆頭,預(yù)示子孫后代出人才,或者是人丁興旺!
這是因為,過去民間認為下葬后下雨,被稱為“灑龍水”,寓意著祖先在地下得到滋潤,也象征著家族會得到上天的庇佑。
還有老輩人覺得,雨能讓泥土更快沉降,墳頭更結(jié)實,祖先“住”得安穩(wěn),后代自然就能興旺。
還有一種說法是:雨是“財”,下葬后下雨,就是祖先把財運帶給了后代,所以會“出貴人”。
其實,這背后也有現(xiàn)實因素。下葬后,大家的任務(wù)完成了,心情會稍微放松一些。
這時候來場雨,不僅能洗去忙活一天的塵土,還能給莊稼補水,大家自然會往好處想。
就好像在秋季的時候,農(nóng)民在戶外曬糧食,然后剛收完糧食就下雨了,心情肯定會開心!而如果糧食才剛曬上,就開始下雨了,心理自然不好受的!
三、為啥出殯前后下雨差別這么大?
說到底,這就是一個“時機”問題。
出殯前下雨:事情還沒辦完,雨水會帶來很多麻煩,大家處于緊張狀態(tài),自然會把這看作阻礙。
而在下葬后下雨:主要任務(wù)已經(jīng)完成,雨水反而成了錦上添花的事情,被賦予了積極的意義。
這就像我們看待生活中的意外事件一樣。同樣是一場雨,發(fā)生在不同時間,給人的感受就完全不同。
在過去民間還有“積雪壓墳,必出貴人,逢雨打靈,后代必窮”等類似的說法,其實它們都是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已,是沒有什么科學依據(jù)的,更多是民間長期形成的心理暗示。
在傳統(tǒng)社會,人們面對無法解釋的自然現(xiàn)象時,會用自己的方式賦予它們意義。這些說法代代相傳,不僅反映了人們對祖先的尊敬,也體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個家庭,后代能不能出“貴人”,其實更主要的還是看家風,良好的家風更容易培育出“貴人”!
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還是要多做善事,重視家風的傳承,你們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