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以來,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對武侯諸葛亮極為敬重。因為他有被人尊重的資本,他勤勤懇懇,為國盡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生都在為蒙先主知遇之恩,光復漢室而奮斗。劉備托孤白帝城的時候,讓皇太子劉禪以相父之禮待之,就注定了諸葛亮后半輩子把自己跟蜀漢政權綁在一起了,他不僅要托起蜀漢江山,還要負擔保護照顧好劉禪的重任。此時他已經(jīng)不只是屬于諸葛家的,他更是屬于蜀漢國家的。先主一生的志向是光復漢室,恢復大漢榮耀,先主死后這個千斤重擔就交到諸葛亮手上了。
諸葛亮從二十多歲被先主請出山后,得先主知遇之恩,跟著先主勞累奔波,風風雨雨十幾年,君臣魚水之歡。諸葛亮一生沒有什么不良嗜好,也不貪戀美色,是個典型的積極分子,工作狂人。尤其是劉備占領荊州有了一席之地之后,諸葛亮基本都在主持政務和后勤方面。劉備攻打益州時期雖然關羽荊州是最高領導,但他基本只負責軍事,其他方面全部都是諸葛亮在處理,關羽對諸葛亮也是頗為尊重。
等到劉備攻占益州之后,雖然許靖是司徒,只是個擺設,法正是劉備之下第一人,權傾朝野,但法正不干政,他不管政治方面的事情,只出謀劃策。實際處理政務的還是諸葛亮這個軍師將軍,方方面面都要平衡妥善處理,工作任務非常繁重。
等到劉備駕崩諸葛亮基本就沒有休息時間了,既要處理政務又要搞好外交,處理蜀漢內部矛盾,還要完成先主遺志北伐,直到病死軍中,從未有停歇過一刻。就因為生前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僅得到當時自己人的敬重,連敵國魏國和吳國的高層都敬重他,諸葛亮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文廟和武廟都有一席之地的賢臣。
諸葛亮生子比較晚,直到四十六歲才生下諸葛瞻,可謂是老來得子,那種心情溢于言表。諸葛亮發(fā)妻是當時大名士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據(jù)說當初黃承彥看諸葛亮一表人才,才華橫溢覺得將來必定是人中龍鳳,就跟諸葛亮說我有一女長得很丑但是很有才華,你愿不愿意娶她,諸葛亮答應了這門婚事。黃夫人丑不丑不知道,可能是黃承彥自謙故意這樣說,或者在考驗諸葛亮是不是個浪蕩公子,結果諸葛亮經(jīng)受住了考驗,跟黃夫人相敬如賓幾十年。
雖然黃夫人是諸葛亮的賢內助,但是他們一直以來沒有生育孩子,這是一大遺憾 。黃夫人在這方面是很賢德的,她認為是自己無出對不起諸葛亮,一直勸諸葛亮納妾來延續(xù)香火,諸葛亮對黃夫人是又敬又愛,不愿意納妾。直到年過四十經(jīng)不住黃夫人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人倫孝義為重,才納了兩位妾室,據(jù)說兩位小妾還是諸葛亮要求不要漂亮的,要賢德會生孩子就行。諸葛亮取了小妾并沒有陶醉溫柔鄉(xiāng),對發(fā)妻一樣敬重有佳,他的人生志向是輔佐劉備成就大業(yè)。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長子諸葛瞻出生,于四十六歲高齡當上了父親。諸葛瞻應該是小妾生的,只是過繼給嫡母黃夫人名下,所以諸葛瞻就是諸葛亮的嫡子身份。諸葛瞻繼承了諸葛亮的文采,可能黃夫人從小教育的也很好,從小聰明伶俐,諸葛亮非常喜歡他,也有點擔心這個孩子。從公元234年也就是諸葛亮在世的最后一年,他給東吳的大哥寫的家書可以看出來:“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你大侄子諸葛瞻已經(jīng)八歲了,聰明可愛,我擔心他早熟,將來成不了大器。為了教育諸葛瞻,又在臨終前作《誡子書》交與諸葛瞻,他對這個八歲的孩子既舍不得又不放心。交代完后世諸葛亮就病死五丈原軍中,與世長辭,諸葛瞻襲爵武鄉(xiāng)侯。
其實諸葛亮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非常短暫,基本都是聚少離多,因為諸葛亮六出祁山,基本都在打仗,而且多半都在漢中駐扎,教育諸葛瞻的時間就更短了,估計多半是黃夫人親自教養(yǎng)。教育延熙六年(243年),十七歲的諸葛瞻娶公主為妻,被后主授為騎都尉。
由于諸葛瞻有位天下聞名的父親,所以他的起點比一般的權貴子弟都要高。于第二年延熙七年(244年),十八歲的諸葛瞻擔任羽林中郎將,后來又先后擔任射聲校尉、侍中。由于諸葛瞻粉彩飛揚,才思敏捷,記憶力又好,對叔父繪畫方面頗為不錯,大家都對他非常有好感。最重要的還是因為他是諸葛武侯的兒子,因為諸葛亮在蜀漢朝野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加上大家都感恩懷念諸葛亮,所以把對武侯的敬重都放到他兒子諸葛瞻身上了。
所以當時造成了一個現(xiàn)象,很多朝廷頒發(fā)的好政策盡管不是諸葛瞻提倡的,老百姓們都會把功勞算到諸葛瞻頭上“此乃諸葛武鄉(xiāng)侯之功”。時間一長諸葛瞻也有點驕傲了,當年諸葛亮給諸葛瑾寫的家書所擔心的可能就是這點,他擔心諸葛瞻被自己的名聲所累,大家對諸葛瞻長期的美名渲染,有點名過其實了。
諸葛瞻也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一直步步高升,從公元244年在朝中任職起一直到公元260年,從羽林中郎將一直做到侍中、尚書仆射、再到軍師將軍。到了景耀四年(261年),諸葛瞻代理都護并任衛(wèi)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zhí)掌尚書臺政務,統(tǒng)領國事,到此時諸葛瞻基本成為宰相,尚書令是國家最高長官,這也是諸葛瞻的人生巔峰。當時蜀漢元老廖化約老將宗預一起去拜會諸葛瞻,宗預對廖化說,我們都是七十多年逾古稀了,還不知道能活多久,沒必要去巴結年輕后生,宗預沒去,估計是廖化自己去了。
但諸葛瞻雖然貴為宰相,也有無奈的時候,因為當時宦官黃皓弄權,后主劉禪對他寵愛的不得了,朝中大臣都遷舊他都怕他,怕被陷害。連大將軍姜維都因為得罪黃浩而避禍沓中,可想而知當時黃浩的權勢達到什么地步,再沒有人敢戰(zhàn)出來糾正這一弊端。雖然諸葛瞻偶爾在后主那里投訴黃浩,但是后主不聽他的,總是說黃浩一個小人物而已,不會有什么危害,諸葛瞻也毫無辦法。
諸葛瞻抑制宦官黃浩不成,對姜維的連年用兵也很有意見,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兵敗退回成都,諸葛瞻聯(lián)合董厥趁機一起給后主上書,建議后主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趁機奪了姜維兵權,后主沒答應。從黃浩和姜維的事情可以看出來諸葛瞻的地位尊貴無比,但是權利不大,影響不了后主的決定。這是后主的套路,他知道姜維忠心,連年征戰(zhàn)也并不是胡來,他九伐中原每次都是待天下有變的時候發(fā)兵北伐的。司馬懿死的時候他出兵,司馬師死的時候他又出兵,魏國內亂的時候他只要找到機會就會出兵,劉禪是信任姜維的,他知道姜維的用心良苦,要是不去襲擾魏國,用不了幾年魏國發(fā)展起來蜀漢就危險了。后主用黃浩應該是用來打壓朝中大臣,好把權利抓到自己手上,牢牢控制住政權,只是對黃浩太過于放縱了點。
景耀六年(后主在這年改元炎興元年)263年冬天,這是一個不平凡的冬天,關乎到蜀漢生死存亡的寒冬。魏國發(fā)兵伐蜀,鐘會為統(tǒng)帥,魏國征西將軍鄧艾奇襲陰平,從自景谷道攻入,成都告急,滿朝震驚。此時姜維聽到消息想火速回成都救援,被鐘會擋在劍閣出不了。在這生死存亡關鍵時刻,那些蜀漢益州本土氏族首先想到的是投降,還為了投降東吳還是投降曹魏爭的很激烈,最后氏族代表譙周一錘定音認為投降魏國希望更大。
諸葛瞻他不愧是武侯的兒子,主動請命抵抗鄧艾,帶著一幫子功臣后代,比如張飛的孫子張遵,黃權的兒子黃崇,雖然黃權被迫投降東吳,但是劉備和后主都善待他的后人,李恢的侄子李球,趙云次子趙廣等功臣后代率領成都守衛(wèi)奔赴前線抵擋鄧艾。雖然他們都是二代三代貴族子弟,但是他們的勇氣還是沒有辱沒父祖。當部隊開到涪縣就徘徊不前了,黃崇多次勸他迅速搶占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諸葛瞻猶豫不決,氣的黃崇失聲痛哭,鄧艾趁機攻擊蜀軍,蜀軍前鋒戰(zhàn)敗,諸葛瞻被迫退往綿竹。江油守將馬邈的不戰(zhàn)而降也讓鄧艾一馬平川,給蜀軍造成想當大的壓力。
鄧艾給諸葛瞻寫了一封勸降信,只要諸葛瞻投降就封他為瑯琊王。諸葛瞻大怒,我諸葛家父子深受皇恩,豈能投降敵國,辱沒先祖愧對國家,于是斬殺信使,以死報國,率部隊進攻。決戰(zhàn)前發(fā)出悲壯的感慨:“瞻于內不能鏟除黃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維,帶兵又不能守護國土,有此三罪,還有何面目回成都。”于是做好死戰(zhàn)的準備。
黃崇、張遵、趙廣等功臣后代全部誓死保家衛(wèi)國,沒一個孬種,都做好決一死戰(zhàn)的準備,諸葛瞻在綿竹擺開架勢迎戰(zhàn)鄧艾。畢竟諸葛瞻等人不是鄧艾的對手,鄧艾是曹魏宿將,連姜維都只能跟鄧艾打個平手,占不到便宜。鄧艾派兒子鄧忠和師纂左右包抄,想來個合圍蜀軍,但是蜀軍在諸葛瞻等人的誓死報國的精神鼓勵下也是非常勇猛,把鄧艾派的左右兩路大軍給擊敗了。當聽到戰(zhàn)敗的消息后,鄧艾大怒,準備把兩位軍法從事處斬,幸得部下求情讓他們將功贖罪。鄧忠和師纂于是再去迎戰(zhàn)蜀軍,將蜀軍擊敗,諸葛瞻和張遵等人全部戰(zhàn)死,戰(zhàn)況非常慘烈。綿竹一失守再無險可守,成都就是個活靶子。
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當時也隨軍出征,當聽到父親戰(zhàn)敗陣亡的消息后仰天長嘆:“我父子深受國恩卻不能及時鏟除黃皓,以至于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我沒有臉面再活下去?!?/strong>于是沖入陣中力戰(zhàn)而亡。后來鄧艾感慨諸葛武侯祖孫三代滿門忠烈,將諸葛瞻父子厚葬在一處。諸葛瞻戰(zhàn)死的時候才三十七歲,諸葛尚最多二十歲。
諸葛瞻生錯了時代,如果生在和平年代無疑是一種福氣,生在三國那種亂世,多少英雄豪杰的一去不復返的時代,尤其是最為弱小的蜀國,確實是一種悲劇。作為千古賢相諸葛亮的長子,一出生就戴著主角光環(huán)。從小聰明又有文采,又取了公主,十八歲成為朝廷大員,三十多歲官居宰相,簡直就是天之驕子。
畢竟諸葛亮病逝的時候諸葛瞻才只有八歲,諸葛亮是不可能教他兵法的,后來魏蜀也沒有爆發(fā)大面積的戰(zhàn)爭,都是在兩國邊境交戰(zhàn),對蜀漢朝局沒有太大影響。后來姜維繼武侯遺志九伐中原,諸葛瞻只是個文官,本身對姜維的連年征戰(zhàn)意見很大,他是不可能跟姜維一起北伐立軍功的。跟隨姜維一起北伐的都是一些諸葛亮時代的宿將,功臣后代們基本沒有出征。所以諸葛瞻和黃崇他們有一顆忠君愛國的心,卻沒有軍事才華。
當時諸葛瞻到了涪縣裹足不前應該是在等姜維的劍閣主力,還有南中的霍弋和永安的閻宇,以及東吳的援軍,等著他們來救援合兵一處共同對付魏軍。但是苦等無果,姜維被鐘會給拖住了,很明顯魏國是有備而來,為什么姜維到沓中避禍去了魏國就來進攻,以前都是蜀漢追著魏國打,很明顯司馬昭準備伐蜀計劃多時了,拖住算姜維只要姜維出不來就好辦,魏國可是被姜維給整得傷透了心。
看看諸葛瞻帶的可是成都的衛(wèi)戍部隊,是御林軍,根本沒有上過戰(zhàn)場的軍隊,不像姜維的部隊都是跟隨姜維出生入死的老兵。而且跟隨諸葛瞻的將領都是功臣后代,雖然忠義沒有辱沒父祖,但是都沒有上過戰(zhàn)場,不像鎮(zhèn)守邊境的將領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假如姜維能及時出現(xiàn)跟諸葛瞻合兵光靠鄧艾是擋不住姜維的。起初鄧艾也是敗給諸葛瞻的,要是不拼命是耗不過蜀漢的,要是諸葛瞻軍中有一個宿將鄧艾就難辦。
“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strong>多數(shù)人都是這樣評價諸葛瞻的,基本同情他的忠義,沒有辱沒諸葛亮的名聲。但是陳壽的《三國志》把蜀漢亡國的罪惡歸罪于“宦人黃皓竊弄機柄”,黃皓也是后主給慣出來的權勢。對諸葛瞻的評價是“無能匡矯”,這有點冤枉他了,他雖然貴為尚書令,對黃皓是沒有半點辦法,要不然諸葛瞻父子戰(zhàn)死前怎么都痛恨不能斬殺黃皓。
明朝理學大家孫奇逢這樣記載蜀漢功臣子孫戰(zhàn)死情況:“考蜀之亡也,關氏后彝一門,殲于龐賊之手。外更得八人焉,北地王諶、武侯子瞻孫尚、張飛孫遵、趙云子廣、傅彤子僉、李恢侄球,皆所謂不愧其先者也?!?/strong>關羽一家在荊州淪陷的時候被龐德的子孫全部給殺光了,所以沒有后人參加綿竹保衛(wèi)戰(zhàn)。其他八人是后主的第三子北地王劉諶,諸葛瞻父子,張飛孫子張遵,趙云兒子趙廣,傅彤兒子傅僉,李恢侄子李球,他們都沒有辱沒其先人,不愧于先人,對得起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