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政壇又冒出了一出新戲碼。
這回登場的是眾議員約翰·穆勒納爾,一位長期在“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里活躍的老面孔。
他信誓旦旦地給特朗普團隊寫信,擺出一副“不給糖就搗蛋”的姿態(tài),聲稱如果中國不答應美國在稀土上的要求,那就讓中國的飛機別想在美國落地。
這番話聽起來像極了小孩搶玩具,不給我,我就不讓你玩。
可問題是,這架勢真能嚇住中國?還是會反噬到美國自己?答案可沒那么簡單。
飛機換稀土?這算盤打得太響,響得有點空
穆勒納爾的這封信,是在2025年9月18日送出的。
他提議:如果中國不在稀土供應問題上讓步,美國就該限制甚至暫停中國民用航空公司的落地權,連盟友的機場也不放過。
乍一聽,這招夠狠,擺明了要用民航當籌碼,逼中國讓步??赏毨锟?,這番操作既不現(xiàn)實,也沒邏輯。
我們先說稀土。這東西不是“土”那么簡單,而是幾十種對高科技產(chǎn)業(yè)至關重要的金屬材料,是制造芯片、導彈、電動車電池、風力發(fā)電機的“命門”。
中國占據(jù)全球稀土供應鏈的上游,掌握著約70%的采礦能力和90%以上的加工能力。美國自己早在2015年之后就逐步放棄了稀土精煉的主導地位,至今沒重建起獨立供應鏈。
換句話說,稀土這塊,中國是“地主”,美國只是“玩家”。
而穆勒納爾想用“不給你落地權”來換“讓我拿稀土”,這就有點像是拿機場當人質(zhì),威脅地主交鑰匙。
問題是,中國真怕你不讓飛機落地嗎?疫情三年,中美航線本就縮水得厲害,從高峰期每周119班縮水到現(xiàn)在的48班,雙方互有對等。
而且這些航班對誰更重要?美國航空公司、旅游業(yè)、留學生、華人社區(qū),哪個不是靠中美航線維系的?
而且,穆勒納爾還建議審查對中國的飛機零部件出口、限制中國對外投資航空產(chǎn)業(yè)。
這一通操作下來,損害最大的恐怕不是中國航空,而是波音公司和美國的航空維修、服務企業(yè)。波音在中國市場的訂單早就陷入低迷,這一限制只會讓空客笑得更開心。
一封信揭示的,是美國對華政策的“迷失感”
穆勒納爾不是第一次在“中國問題”上刷存在感,他之前就曾推動美國大學斷絕與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合作,還極力反對向中國出口AI芯片。
在他眼中,幾乎每一項與中國合作的事務都藏著“安全威脅”。但問題是,把所有問題都政治化,不但解決不了實質(zhì)問題,反而會讓美國自己陷入被動局面。
他的這封信,其實折射出了美國政壇對中國政策的某種“迷失感”。
稀土問題確實是個戰(zhàn)略博弈點,但用民航來牽制,完全是搞錯了方向。民航是全球最依賴合作的行業(yè),從航權談判到航空安全標準,沒有哪一方能獨自玩轉(zhuǎn)。
而中美航線本就是一場平衡博弈,每減少一班中國航司的班次,就意味著美國航司也得減少一班。
更重要的是,這種“政治勒索”的做法,可能會把美國自己推向孤立。
穆勒納爾還建議聯(lián)合盟友一起限制中國飛機落地,這聽起來像是“集體簽字封殺”,但現(xiàn)實中,哪個盟友愿意為美國的稀土焦慮去得罪中國?
歐洲各國本就對中美脫鉤持保留態(tài)度,法國、德國近年多次表態(tài)反對經(jīng)濟“去風險化”走極端路線。
你讓法國戴高樂機場也關門不讓中國航司落地?光想想就知道不現(xiàn)實。
而且,稀土問題本身也不是靠一紙威脅就能解決的。美國要真的想擺脫依賴,就該在投資、技術和供應鏈上下功夫,而不是動不動就搞封鎖、禁令、威脅。
這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讓中美關系更加脆弱。
這場“外交鬧劇”,到底誰才是輸家?
從策略角度看,穆勒納爾的提議更像是一場“飛得太高”的政治秀。
它既沒有政策落地的可能性,也很難在實際操作中獲得支持。特朗普團隊目前尚未對這封信作出公開回應,也沒有跡象顯示會采納這類激進提議。
畢竟,即使是在共和黨內(nèi)部,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拿航空業(yè)開刀。
更關鍵的是,這場鬧劇對中美關系的負面影響已經(jīng)開始顯現(xiàn)。
《人民日報》在9月19日的一篇評論中直言:美國一些政客在所謂“稀土焦慮”中越走越偏,試圖以極端手段干預市場規(guī)律,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少中國網(wǎng)友也在社交平臺上調(diào)侃:“不給你稀土你就不讓我們落地?那你芯片還想不想做了?”
這番對話背后,暴露的是中美關系中一個長期存在的誤區(qū):美國一些政客始終沉迷于“制裁萬能”的幻想,認為只要施壓夠狠,中國就會低頭讓步。
但現(xiàn)實是,中國的戰(zhàn)略資源管理早已不是靠一紙協(xié)議就能撼動的。
近年來,中國加強了稀土出口管理制度,2024年7月對部分稀土金屬實行出口許可制度,就是為了防范戰(zhàn)略資源被濫用。而這類制度的背后,是完整產(chǎn)業(yè)鏈的支撐,是多年技術積累的結(jié)果。
與其說穆勒納爾是在“談判”,不如說他是在“泄憤”。
但問題是,外交不是發(fā)脾氣,政策也不是喊口號。中美之間的博弈,需要的是理性與合作,而不是一封信引發(fā)的“航空封鎖秀”。
結(jié)尾
穆勒納爾這封信,表面是“談條件”,實則是“秀肌肉”。可惜這塊“肌肉”既沒力量,也沒方向。
把稀土問題和航空掛鉤,看起來像是要打一場組合拳,實則是亂拳出擊。
更別提這類提議會讓盟友觀望、市場緊張、產(chǎn)業(yè)受損,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2025年的中美關系早已不是“誰大誰說了算”的年代。經(jīng)濟互依、利益交錯,動輒以封鎖為籌碼,只會讓彼此離得更遠。
與其喊話特朗普,不如先摸摸自己兜里有沒有能拿出手的“誠意”。
眼下的問題不是中國飛機能不能落地,而是美國自己還能不能穩(wěn)得住陣腳。穆勒納爾的信,或許應該寄回自己辦公室,重新讀一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