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韋大衛(wèi),你告訴蔣介石,老子走了!”
1956年1月,臺北松山機場發(fā)生了讓人震驚的一幕。
屬于蔣經(jīng)國的專機緩緩起飛,而它的飛行員,則是來自臺灣飛行社的韋大衛(wèi)。
飛機上的無線電中不停的傳來勸阻聲,駕駛員卻只留下了那么一句讓人驚掉眼球的話。
面朝藍天,這一刻,韋大衛(wèi)終于打破枷鎖,駕駛著蔣緯國的專機飛向了那個他一直想要回歸的地方——祖國的懷抱。
他是怎么做到的?回到大陸以后,又是怎樣的情景?
誤入歧途
1930年,韋大衛(wèi)出生在廣西桂林的一個中產(chǎn)家庭。
家庭雖談不上大富大貴,但在那個動蕩年代,算是頗為安穩(wěn)。
他年僅11歲時,便做出了一個令全家震驚的決定——報考空軍學校。
這個決定并非一時沖動,他的三位叔叔都是飛行員:
兩位英勇殉國于抗日戰(zhàn)場,另一位則在飛行表演時不幸遇難。
親人們的逝去固然令人悲痛,但這些事跡并沒有使他望而卻步,反倒在他心中埋下了更為堅定的信念——既然他們能為國捐軀,自己也應繼承這份擔當。
可母親卻一次次地攔住他的腳步,飛行員不過是被死亡緊緊拽著衣角的人,她不愿意再失去一個兒子。
轉(zhuǎn)眼進入1947年,還年輕的韋大衛(wèi)在桂林讀書,那時正值的學生運動蓬勃興起。
他是隊伍中的活躍分子,不懼風雨、不怕壓力,在人群中總是最先高呼口號的那一個。
激進與正義,那是他這個年紀最純粹的理想主義。
他相信,只要勇敢地站出來,就能改變國家的命運。
這份赤誠很快就引來了特務的注意。
接到密報的他連夜收拾簡單行囊,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踏上了逃亡之路。
他們一路輾轉(zhuǎn)南下,來到了廣州。
可廣州并沒有想象中的安全,那是一座戰(zhàn)亂中的城市,街頭巷尾盡是兵荒馬亂,社會秩序幾近崩潰。
饑餓、恐懼、流離失所,成為他們每日的生活寫照。
也正是在這樣的時局之下,韋大衛(wèi)踏入了一場命運設下的陷阱。
街頭張貼著大量色彩鮮艷、言辭激昂的征兵廣告:空軍、海軍、炮兵、騎兵……應有盡有,招手即來。
廣告詞寫得極其誘人,甚至承諾成績優(yōu)秀者將被送往美國深造。
對當時的青年學生來說,這無疑是個重拾前途與信仰的光亮出口。
韋大衛(wèi)和同伴們,在走投無路的困頓中被這虛幻的希望所吸引,毅然決然地報考。
可他們怎么也想不到,這所謂的學校,不過是通往臺灣戰(zhàn)場的一個騙局。
1949年,“惠民輪”緩緩停泊在廣州黃埔港。
港口上人聲鼎沸,士兵荷槍實彈,督促著成百上千的青年上船。
船開出了港口,一名水手無意間與他們交談,才揭開了事實的真相:
“這艘船不是送你們?nèi)ボ姽賹W校,是送你們?nèi)ヅ_灣當兵的,招生的早跑了,他們每拉一個人,就能拿一筆銀元?!?/strong>
這句話仿佛是一記重錘,砸碎了所有人的幻想。
船艙中頓時爆發(fā)出混亂的喊叫聲,有人崩潰地哭泣,有人大聲咒罵,有人甚至想要跳海逃生。
可海已無邊,岸已遙遠,逃無可逃。
三天三夜后,“惠民輪”抵達高雄,靠岸之時,岸邊站滿了全副武裝的士兵。
沒有人敢出聲,沒有人敢反抗,韋大衛(wèi)也只能低頭。
隨后的幾年里,韋大衛(wèi)被編入陸軍,后來又被派往西部紅毛港從事體力勞動。
那里終年風大浪急,濕氣重,夜間寒氣刺骨,白日烈日曝曬。
他每日扛著槍支彈藥,仿佛一頭被驅(qū)趕的牛,在時間的長鞭下疲于奔命。
我為什么會在這里?我明明只想當個學生,過平凡的生活,為什么如今卻被困于他鄉(xiāng),寸步難行?
七年謀劃
韋大衛(wèi)的生活在臺灣,每天的日子在壓抑和恐懼中,仿佛沒有盡頭。
日復一日,韋大衛(wèi)在基地中扛著槍支、搬運彈藥。
他每天都被訓練到體力透支,無數(shù)個夜晚,他躺在狹小的床鋪上,盯著天花板思索著未來。
他想回家,回到祖國的懷抱。
在這七年的漫長歲月里,韋大衛(wèi)也經(jīng)歷了幾次不為人知的逃亡。
可每一次的逃亡都如同被命運戲弄,不過一場空。
但他依舊沒有放棄。
真正的機會是在他轉(zhuǎn)入空軍之后才開始出現(xiàn)的。
在空軍,韋大衛(wèi)發(fā)現(xiàn)了自己回家的機會。
憑借著自己的飛行天賦和多年在空軍中積累的飛行經(jīng)驗,他獲得了一個空軍軍官學校的入學名額。
空軍訓練嚴格,但他在其中卻格外出色,尤其是在飛行技術(shù)上,他比任何一個同齡人都要優(yōu)秀。
他開始留心空軍內(nèi)部的動向,觀察各種細節(jié),逐漸摸清了許多重要飛行器的操作和相關的飛行技術(shù)。
蔣緯國專機的出現(xiàn),更是讓他看到了突破口。
那架美國產(chǎn)的塞斯納飛機,作為蔣緯國的專機,平時都被嚴密看管。
韋大衛(wèi)并沒有被嚇倒,反而暗自積攢力量。
他常常觀察這架飛機的起降細節(jié),甚至通過望遠鏡查看其內(nèi)部的結(jié)構(gòu)。
他漸漸建立起對這架飛機的熟悉感,直到有一天,他徹底掌握了它的操控要領。
機會只有一次,成功與失敗,往往只在一線之間。
他要用這架飛機,逃離這個牢籠,飛向那個遙遠的夢想——回到祖國的懷抱。
駕機起義,飛越臺灣海峽
那是平凡的一天,天氣寒冷,值班的警衛(wèi)開始松懈,趁著這個空檔,韋大衛(wèi)悄悄接近了停放專機的地方。
為了不被警衛(wèi)察覺,他精心策劃了自己的行動,提前取得了鑰匙。
并利用熟悉的環(huán)境和對飛機的了解,快速完成了啟動準備。
1956年1月7日凌晨,寒冷的空氣中,韋大衛(wèi)的心跳如雷。
他站在那架塞斯納飛機前,所有的準備工作早已完成,他與自由的距離不過幾米。
警衛(wèi)的腳步聲已經(jīng)逐漸遠去,只有深沉的發(fā)動機轟鳴與夜風在耳邊呼嘯。
韋大衛(wèi)的一只手緊握駕駛艙的操縱桿,另一只手迅速調(diào)動儀表,確保一切準備妥當。
隨著引擎轟鳴聲逐漸加大,飛機慢慢離開了地面,飛向那片他曾無數(shù)次仰望的夜空。
這一刻,他做到了,他成功地逃脫了基地的束縛,迎向了那片遙遠的大陸——中國大陸。
就在他短暫的勝利背后,危險已經(jīng)悄然而至。
塔臺的無線電聲音透過耳機傳來:
“你到底是誰?立刻返航!”
顯然,飛機的異動已經(jīng)被發(fā)現(xiàn),警報已經(jīng)拉響。
面對不停的威脅勸阻,他只留下一句:
“我是韋大衛(wèi),你告訴蔣介石,老子走了!”
接下來的幾分鐘,便是他與命運的對決。
雷達屏幕上閃過了幾道紅色光點——兩架戰(zhàn)斗機正急速向他靠近,顯然是為了攔截他。
加速!他猛地將操縱桿推向前方,飛機瞬間傾斜,快速向海峽深處飛去。
時間仿佛被拉得無比漫長,終于,戰(zhàn)斗機的追擊漸漸放緩,它們的速度和高度逐漸不再能夠有效地鎖定目標。
韋大衛(wèi)的飛行開始逐步穩(wěn)定,他成功地從戰(zhàn)斗機的包圍圈中逃脫,飛入了較為開闊的海域,前方不再有威脅。
成功歸國,英雄歸來
飛越臺灣海峽的那一刻,韋大衛(wèi)的心情從緊張到激動,再到一種難以言表的解脫。
他朝著大陸的海岸線飛去時,他仿佛看到了曾經(jīng)遙不可及的家園。
但就在韋大衛(wèi)以為危險已經(jīng)遠離時,另一場考驗悄然來臨。
天空中,突然升起了幾道閃亮的高炮火光,解放軍的防空力量似乎已察覺到這架未經(jīng)批準的飛行器越過了海峽,立即展開了攔截。
這一刻,韋大衛(wèi)的心跳又一次加速。
韋大衛(wèi)并沒有驚慌,面對空中的追擊與地面的誤擊,他迅速判斷出局勢的變化。
他低下飛行高度,用海面和山脈作為屏障,巧妙地利用地形掩護自己,減少雷達的暴露。
飛得低,飛得快,或許才是最好的生存法則。
他已經(jīng)飛過了海峽,越過了臺灣的邊界,但此時的他飛行高度已嚴重不足,飛機受到劇烈的顛簸,機翼時而輕微地抖動。
他不得不犧牲了一些燃料。
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無法繼續(xù)飛得更遠,韋大衛(wèi)迅速作出決定——尋找降落地點。
他集中精力,仔細掃視著地面,尋找一片適合降落的平坦區(qū)域。
經(jīng)過一番艱難的選擇,他終于鎖定了一條大車道。
雖然那條車道并不完全平整,但此刻,他別無選擇。
伴隨著一陣劇烈的震動,飛機終于在大車道上成功降落,車道兩旁的樹木和溝壑讓他心頭一緊,幸好飛機在最后時刻停住了。
不久,解放軍的戰(zhàn)士們迅速趕到了現(xiàn)場。
面對他們的詢問,韋大衛(wèi)毫不猶豫地大聲回應:
“解放軍同志,我是起義回來的!”
聽到這句話后,解放軍的士兵們顯然松了口氣,臉上不再有威嚴,反而露出了幾分疑惑與欣喜。
幾分鐘后,韋大衛(wèi)和同伴們被帶到了解放軍的指揮部,迎接他們的是解放軍官員和當?shù)孛癖姷臒崃艺坡暫蜌g呼聲。
在這個瞬間,他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種從未有過的溫暖與力量。
他終于從那個被困在他鄉(xiāng)、被壓迫的社會中逃脫了,飛向了他一直渴望的自由土地。
迎接他的,是解放軍的熱情與寬容,還有包容的祖國。
回到大陸后的韋大衛(wèi),也逐漸參與到了祖國統(tǒng)一的事業(yè)中。
他投身于促進兩岸交流與合作的工作中,盡自己微薄的力量,幫助大陸與臺灣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
他的故事激勵了無數(shù)人,而他自己也成為了那個時代的英雄之一。
七年的磨礪、七年的策劃,終于讓韋大衛(wèi)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家和位置。
而這份歸屬感,正是他這一生的動力來源——在民族復興的路上,永不放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