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間,一道旨意如驚雷般傳遍西南邊陲:“削藩”。
面對這份來自紫禁城的命令,61歲的吳三桂卻沒有選擇優(yōu)雅地退場,也沒有像一些聰明的前朝遺老那樣,安然享受朝廷給予的“榮華富貴退休包”,他做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決定:起兵造反!
許多人疑惑:都這個歲數(shù)了,還不圖個安穩(wěn)?你都已經(jīng)是“平西王”,手握重兵,享盡人間富貴,為何還要搏命一次?難道他真的像后人說的那樣,貪權戀位,野心不死?
既怕清廷清算,又怕百姓報復,那吳三桂到底怕什么?他怕的,其實是失去掌控命運的能力。
當康熙帝以“安撫退休”的口吻提出裁撤三藩之策時,吳三桂心里一清二楚:朝廷所謂的承諾,未必兌現(xiàn),百姓積壓的仇恨,絕不會忘記,他若卸下兵權,便如困獸落網(wǎng),任人宰割。
當年投降清廷的洪承疇,雖被封侯拜相,晚年卻郁郁而終,親友被清廷冷落,自己也在風雨中被遺忘,這樣的命運,吳三桂看得清清楚楚,他知道歷史不會寬容“叛徒”,哪怕你為新政權立下赫赫戰(zhàn)功。
這支部隊曾在遼東與滿清激戰(zhàn)多年,是明朝最精銳的邊軍,也是這支鐵騎,在他引清入關后,一路南下,破李自成,滅南明,立下滔天功績。
正因如此,清廷才在國家未定之際,愿以“西南王國”相換。
可當天下底定,康熙親政,財政吃緊,三藩的存在已成心腹大患,朝廷雖口口聲聲說給予豐厚待遇,但吳三桂心里清得很:“過河拆橋、卸磨殺驢”自古如此。
當他接到撤藩旨意時,眼前浮現(xiàn)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朱國治,那位清廷派駐云南的巡撫,那個面帶微笑、實則監(jiān)軍的“欽差大臣”。
吳三桂知道,自己若不先下手,遲早被人“杯酒釋兵權”,甚至“夜壺棄床下”,于是做出了決定:殺朱國治,舉兵造反。
那一年,吳三桂61歲,早已不是當年馳騁遼東的少年將軍,可他依舊披掛上陣,一聲令下,風云再起,軍隊如猛虎出籠,席卷東南,直逼長江。
但這次,百姓沒有站在他這邊,他打出的旗號是“反清復明”,但誰都知道,吳三桂早已親手弒殺了最后的明帝,也就是朱由榔。
那個被他用弓弦勒死的皇帝,尸身還未涼透,“復明”的口號就成了笑談,百姓記得的,是他引清入關、助紂為虐的那一刀。
吳三桂的造反不是為民請命,而是孤注一擲的自保,他知道,這條路他已經(jīng)走不通,不是他不想,而是沒人讓他有資格做個“普通人”。
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自縊之后,吳三桂原本打算歸順大順政權,但他的父親被抓,他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霸占,尊嚴被踐踏,退路被堵死。
他怒發(fā)沖冠,打開山海關,為清軍引路。
可當吳三桂帶著清軍入關,擊敗李自成,助清坐穩(wěn)江山,形勢就再也回不去了,他從此陷入一種進退維谷的境地:必須不斷用戰(zhàn)爭和功勛,來換取清廷的信任與豁免權。
吳三桂成了馬前卒,成了劊子手,也成了清廷的工具。
在鎮(zhèn)壓南明時,他沒有留情,南明王爺之間的內(nèi)斗讓他更加輕視這些“偽帝”,他一路追殺,終于在云南將永歷帝擒下,并親手用弓弦勒死。
在他眼中,或許只有崇禎才是皇帝,其他人不過是空殼,但歷史不會站在“理智”的一邊,百姓只記得他殺了自己的主子,還幫外族入主中原。
哪怕他在西南治理有方,哪怕他在邊地維持秩序,“漢奸”兩個字,已如烙印般貼在他名字上。
康熙也是聰明人,他知道吳三桂的存在是一顆定時炸彈,于是想用和平方式解決,口頭承諾、優(yōu)厚待遇、家族榮光,甚至暗示可以讓子孫入朝為官。
但吳三桂不信,他的目光早已越過朝廷,看透了這場“政治交易”的本質(zhì)。
叛亂持續(xù)多年,清廷軍隊與吳三桂勢力反復拉鋸,他雖號稱“反清復明”,卻在后期自立為帝,國號“周”,這個選擇,讓他徹底失去了最后的民心。
此時的吳三桂,已是風燭殘年,再無當年之勇,身體已不堪重負,內(nèi)心更是日夜煎熬,他不敢死,不敢退,也不敢輸,只能咬牙撐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終究,他沒能看到勝利的曙光,叛軍節(jié)節(jié)敗退,清軍逐步收復南方,吳三桂在絕望中病逝,年66歲。
他的死沒有引發(fā)太多哀悼,也沒有換來歷史的原諒。
死后,吳三桂的勢力迅速瓦解,家族被清算,國號“周”如同煙云一般消散。
人們記住的,是那個打開山海關、引清兵入關的決定,是那個勒死永歷帝的畫面,是那個不認舊主、不信新君的形象,他一生所有的政治手腕、軍事才華、個人魅力,最終都被“漢奸”兩個字掩蓋得無影無蹤。
歷史的殘酷,從不因為你有功勞就會原諒你的背叛。
吳三桂的每一步都走得算計清楚,卻一步步走向絕路,他不愿做棋子,卻終成棋子,不想當傀儡,卻成了最合格的傀儡。
當康熙下令撤藩時,吳三桂其實還有一線生機,可他的人生早已沒有“退”字,61歲的他,早已被命運逼到墻角,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撲。
可惜,人生最脆弱的時刻,往往是你最自信的時候。
清朝最終贏了,吳三桂輸了,但如果你站在他的視角,你會發(fā)現(xiàn),他是輸給了自己過去的每一個選擇。
歷史從不缺乏聰明人,缺的是看得遠的人,吳三桂這一生,從遼東將門少年,到“平西王”,再到“周帝”,最后以叛軍之首孤獨死去,他用一生演繹了“成王敗寇”的荒誕劇本。
他不是不想做富家翁,是這個時代,不允許他做一個“退隱江湖”的人。
參考資料:
342年前的3月23日,吳三桂反清,在衡陽稱帝.紅網(wǎng)2020-03-23 10:21
秘傳人口述:陳圓圓生前思念吳三桂形神交瘁(圖)2015-07-16 09:10:33 來源: 北京青年報
百科:吳三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