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宣傳時打著“精致年代劇”的旗號,結果一開播,觀眾卻像揭開了一鍋爛飯的蓋子——撲面而來的,全是槽點。
本該沉浸在民國風情中,結果被粗糙的布景和離譜的劇情拉出戲;本該是熱血成長的女主,結果像神劇女主一樣到處開掛;本該是年代感十足的精工細作,結果全成了塑料拼裝。
這劇到底怎么了?為什么都說它掛羊頭賣狗肉?
01 開場三分鐘,“掉粉”一大批
劇一開始,女主韶華登場。一身“古早濾鏡”加身,穿著刺眼的白紗,表情夸張地沖進人群救孩子。
本來想營造一出“女主初亮相就立人設”的名場面,結果觀眾只看到了強行煽情:
一匹受驚的馬沖向孩子,韶華用肉身擋住,毫發(fā)無傷還把孩子救了……觀眾在彈幕里直接笑出聲:“這是拍年代劇還是演變種超英?”
劇情才剛剛展開,觀眾已經(jīng)開始關頻道。
并非“劇情夸張”,是因為太“脫離常識”。
一個大家閨秀,沒接觸過槍,能順手從土匪手中搶下槍還鎮(zhèn)住全場?土匪一群人就被她一個弱女子嚇得不敢動?甚至她丈夫還主動帶她去見初戀,讓她“追尋自由”?
這都能拍成民國版的“瑪麗蘇爽劇”,實屬罕見。
02 編劇被質(zhì)疑“自己抄自己”
很多觀眾越看越眼熟:“這劇情和孫儷那部《那年花開月正圓》也太像了吧?”
女主一開始為了家庭屈身下嫁,丈夫早亡、惡婆婆壓榨、小叔子算計,接著她獨自撐起家族生意,憑本事一步步翻身,成了商界女強人……
聽著耳熟吧?沒錯,細心網(wǎng)友扒出,兩劇編劇竟然是同一個人——蘇曉苑。
這一揭,網(wǎng)友更炸了:“你復制《那年花開月正圓》的成功經(jīng)驗可以,但你連劇情都一比一照搬,是不是太懶了點?”
有觀眾調(diào)侃:“這不是復刻,是Ctrl+C再Ctrl+V?!?/p>
觀眾不反對熟悉的套路,但起碼要換個包裝吧,改個細節(jié)也行啊??蛇@劇不僅劇情套路雷同,連人物配置都像模子刻出來的。
這種敷衍的態(tài)度,就是拿觀眾當傻子。
03 三位“專家”把關,結果全是低級錯誤
劇組曾大言不慚地說,專門請了三位民國經(jīng)濟專家參與顧問,為的就是讓這部劇“還原歷史質(zhì)感”。
結果呢?光是錢的概念,就已經(jīng)錯得離譜。
劇里張口閉口就是“三千大洋”??梢溃诿駠鴷r期,一塊大洋能買幾十斤上等大米,三千大洋相當于普通工人幾十年的工資。
你就當觀眾都是沒上過歷史課的嗎?
還有稱呼錯誤。民國時期的“北京”應該叫“京師”或“北平”,可劇中演員全員用現(xiàn)代稱呼,信口就來??吹枚娜酥荒芤贿厯u頭一邊關彈幕。
這就像你拍清朝宮廷劇,皇帝張口就喊“中南海那邊怎么說的?”你說尷尬不?
而且這些常識性錯誤居然能從劇本流轉到成片播出,無一人指出,所謂“專家團隊”,像極了混工時領工資的擺設。
04 選角太失控,觀眾直呼“出戲”
說到這部劇最被詬病的點,那必須是演員違和感。
先說女主熱依扎。她的演技一直在線沒錯,但年近四十來演十八歲的少女,這合適嗎?濾鏡再厚,也擋不住法令紋和疲態(tài)。
尤其是“少女懵懂初戀”的橋段,配上她這個年齡段的氣質(zhì),觀眾立馬“跳戲”:這不是少女,是二婚大姐!
再說李勤勤,這位“婆婆專業(yè)戶”在劇中飾演陳母,一出場就張牙舞爪。
她夸張的肢體語言、咆哮式的臺詞,仿佛在演一部《家有惡鬼》,完全沒有民國大戶人家主母應有的沉穩(wěn)和威儀。
還有柴碧云,演技完全變成“表情包合集”,動不動瞪眼、撇嘴、翻白眼。就這水平,在小朋友眼里都堪比恐怖片。
這三位搭在一起,演出的不是年代沉淀感,是“跳戲大合集”。
05 布景像影樓,槍支像玩具
年代劇,最怕的就是“假”。
觀眾不是要求你每塊磚頭都要從博物館借來,但基本的時代感要有吧。
可《灼灼韶華》一看就經(jīng)費緊張,大場景全靠摳圖,小道具像淘寶拼單。城市背景像剛搭建好的影樓,連土匪的槍都是清一色的“莫辛納甘”加“盒子槍”,還散發(fā)著油漆味。
有觀眾諷刺道:“這不是民國,是影樓打包拍婚紗照?!?/p>
更讓人噴飯的是,劇中某個贖妓橋段,老鴇竟然獅子大開口要幾千大洋。
你要是拍的是清末“頂級富商區(qū)”,咱都忍了。可設定明明是普通商家,這幾千大洋開口,編劇怕不是拿錯了劇本。
06 打著“女強”旗號,走的是“神劇”路線
女主韶華設定原本是野心勃勃的商界新女性,但劇中硬是把她改成“為哥哥下嫁”的柔弱女子。
可劇情又一邊讓她逆天改命,開掛升級,一邊不停讓她靠男人輔助,丈夫、初戀、公公輪番成為她的“墊腳石”。
你到底是拍女強還是男搭檔???
搞得最后像在看升級打怪的手游:敵人都無腦送人頭,主角金手指無限開掛,還附贈智商掉線的反派團。
觀眾早就不是十年前那撥好糊弄的人了。
07 央視平臺也保不住這鍋
這部劇一上央視八套,觀眾還以為穩(wěn)了,畢竟是“國字號”,結果啪啪打臉。
評論區(qū)里最多的三個詞是:“尷尬”、“出戲”、“下架”。
要知道,央視近幾年播出的《風吹半夏》《小巷人家》《生萬物》都是實打?qū)嵉暮脛。v的是人情味、時代感,演的是骨子里的煙火氣。
《灼灼韶華》和它們比,像速食面硬裝成八珍玉食。
這就像你去高級餐廳吃飯,菜單寫著“宮廷滿漢全席”,結果上來的是隔夜盒飯,還讓你付雙倍價格。
觀眾不生氣才怪。
最后:
一部劇的好壞,不是靠請幾個流量明星撐場,也不是靠包裝得花里胡哨,更不是靠喊幾句“民國專家坐鎮(zhèn)”就能唬住觀眾。
觀眾早就不是只看臉的時代了。真誠、扎實、有邏輯、有情感,才是電視劇立足之本。
當創(chuàng)作團隊把快錢當目標,把流量當?shù)着疲艞墝毠?jié)的打磨和對角色的塑造,那最終失去的,是觀眾的信任和平臺的口碑。
畢竟,演戲可以裝,情緒可以騙,劇情可以夸張,但觀眾的眼睛,騙不了。讓觀眾喊“下架”的年代劇,最該下架的不是劇本,而是那顆僥幸混過關的心。
這劇,讓人明白了一個道理:年代劇想火,光學樣子可不行,得先學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