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見過大白鯊吧?那家伙從頭到尾滑溜得跟抹了油似的,海水一沖,身上干干凈凈,連個寄生蟲都看不著??稍倏傣L魚,尤其是座頭鯨、露脊鯨這些大家伙,背上疙疙瘩瘩,像貼了一堆灰不拉幾的藤壺,密密麻麻,跟長了癬似的。
你說怪不怪,都是海里的頂級獵食動物,一個干凈得像剛洗完澡,一個臟兮兮像好幾年沒打理,這差別咋就這么大呢?難道鯊魚講衛(wèi)生,鯨魚邋遢?
先說大白鯊為啥能保持“清爽”,它的皮膚可不是普通皮膚,學名叫盾鱗,一層層小齒狀結構排列得整整齊齊,摸起來像砂紙,但特別結實。這種結構不但能減少水流阻力,讓鯊魚游得更快,還能有效防止寄生生物附著。
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鯊魚皮膚表面有一層黏液,含有抗菌成分,能抑制微生物生長。再加上鯊魚常年高速巡游,活動范圍大,水流不斷沖刷體表,藤壺幼蟲就算想“落戶”,也很難在高速移動又光滑的表面上站穩(wěn)腳跟。
鯊魚還會定期換皮,舊的外層脫落,連帶著可能附著的小東西一起被甩掉。這就相當于自帶“自動清潔系統(tǒng)”,你說它能不干凈嗎?而且鯊魚屬于軟骨魚類,新陳代謝方式和哺乳動物不同,體溫略高于海水,體表環(huán)境對很多海洋附著生物來說并不友好。
綜合這些因素,藤壺壓根兒就不愛往鯊魚身上爬,就算偶爾有幾個幼蟲碰巧附著,也撐不了多久就得被沖走或隨著蛻皮消失。
再看鯨魚,尤其是須鯨類,比如座頭鯨、灰鯨、弓頭鯨這些,簡直就是藤壺的“理想家園”。它們體型巨大,行動相對緩慢,尤其在繁殖季節(jié)會長時間停留在近海,水溫適宜,水流平緩,正是藤壺幼蟲最喜歡的定居環(huán)境。
藤壺是一種甲殼動物,幼蟲階段隨水流漂浮,一旦找到合適的附著點,就會永久定居,分泌鈣質外殼把自己牢牢焊死在宿主身上。鯨魚的皮膚厚實、粗糙,表面有大量褶皺和裂紋,給藤壺提供了絕佳的“停車位”。
而且鯨魚是哺乳動物,體溫恒定,常年維持在36度左右,比周圍海水高出不少,這種溫暖環(huán)境特別適合藤壺生長繁殖。更關鍵的是,鯨魚不會像鯊魚那樣蛻皮,也沒有高速游動帶來的強水流沖刷,等于給藤壺提供了長期穩(wěn)定的居住條件。
科學研究顯示,一頭成年座頭鯨身上可能附著超過半噸重的藤壺和其他附著生物,數(shù)量可達數(shù)萬只。這些“房客”雖然不直接吸血,但會增加游泳阻力,消耗更多能量,嚴重時還可能引發(fā)皮膚炎癥或感染。
有人可能要問:那鯨魚就不難受嗎?它就不能蹭蹭把藤壺弄掉?其實鯨魚也不是完全被動挨宰。它們會用身體撞擊海面、在淺灘上打滾、甚至借助珊瑚礁或巖石摩擦背部,試圖清除部分附著物。
科學家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座頭鯨經(jīng)常做出“側身拍浪”或“海底翻滾”的行為,很可能就是為了清理身上的藤壺。另外每年遷徙過程中,有些鯨魚會從寒冷的極地水域游到溫暖的熱帶海域繁殖,溫度變化也可能影響藤壺的存活率。
但總體來說,鯨魚沒法像鯊魚那樣徹底擺脫這些“住戶”。有趣的是,藤壺和鯨魚的關系并非完全是單方面的“欺負”。一些研究表明,藤壺的存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鯨魚偽裝,或者改變水流分布,反而在特定情況下起到一定保護作用。
藤壺本身就是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一環(huán),它們過濾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為其他小型生物提供棲息地。從這個角度看,鯨魚背著一殼藤壺,某種程度上也成了移動的“微型珊瑚礁”。
所以你看,鯊魚干凈、鯨魚“邋遢”,根本不是誰講衛(wèi)生、誰不講衛(wèi)生的問題,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策略在海洋舞臺上的自然呈現(xiàn)。鯊魚靠速度、防御和自潔機制立足,鯨魚則以龐大身軀和穩(wěn)定生活模式容納共生生態(tài)。
大自然從不追求“整潔美”,它只在乎“能不能活下來”。這下明白咋回事了吧?下次接著聊!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聯(lián)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