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村子竟然是西周王朝的“外交城”?
——每次過灃河邊的客省莊,我就覺得這個村子有故事,查了查資料,果然。
客省莊旁邊就是豐鎬之地,“周王居之,諸侯宗之”。
周王室每有大事情,各路諸侯都要朝覲,這些諸侯來了人嚼馬喂,住的吃的都要準備,周王就在這里建立公館,安排他們在這里暫行休憩,并賜名該宮為“客省宮”。
“客”就是來賓的意思,這些諸侯都是周王室貴族,回來就是“省親”的意思。
以前交通不便,各路諸侯平時見個面也難,大家現(xiàn)在住在一起,成天吃肉喝酒諞閑傳,順便互通有無做個生意,時間長了,就形成了村落聚集。
客省宮成了名副其實的“外交城”。
時光流轉日月交替,“宮”變成了村,就成了“客省莊”。
到了漢代,漢高祖劉邦曾封宣曲侯于此,漢武帝劉徹在此建有宣曲宮。秦代就有宣曲之說,宣曲宮因地而得名。
長安有五曲:韋曲、杜曲、王曲、章曲、宣曲。
宣曲就在灃河岸,風景自不必說,司馬相如《子虛賦》中有“西馳宣曲”之記載,這里也是漢武帝沒事愛溜達的地方。
以前從西安往西走,過了灃河到馬王,第一個村子就是客省莊,西(安)余(下)鐵路和108國道穿境而過,魚(化)斗(門)公路延伸村頭,交通運輸通暢。
灃河是長安第一大河,灃河邊的客省莊自然和灃河關系密切。
這里有個禹績臺。
《詩經(jīng)·文王有聲》中的八個字,“豐水東注,維禹之績”。相傳“禹績臺”是大禹治理灃河的時候工程指揮部所在地。
原先的灃河“西流”匯入渭河,大禹率眾歷時13年挖掘36里人工河段,讓灃河“東注”匯入渭河,改變這里的水澇情況。
可惜這里的靈渠早已不在了。
據(jù)說村后的“冢疙瘩”就是大禹后裔禹績的衣冠冢,他在平治灃河洪患中英勇獻身。
灃河上最早的橋是明朝人建的木橋,肯定不結實,到了清道光年間,就有人用石頭修建了靈橋。
這個“靈橋”得名于周天子。
當年灃河位于豐鎬之間,開始就是天子碼頭,天子往來頻繁,為了方便,就建了靈橋。傳說周王建設靈囿、靈臺、靈沼、靈道,后來又建了靈橋,合稱為“西周五靈”。
光緒廿二年(1896年),長安馬王大原村人趙舒翹拿出自己積攢下來的俸銀15300余兩,雇請當?shù)孛窆?,開始修建雙車道石橋,方便老百姓通行。
當時趙舒翹時任刑部尚書、軍機大臣兼順天府尹,這是從一品官,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中央政法委書記兼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而且是國務委員,北京市市長。
這官真是不小。
你看看,這么大的官員都捐款修橋,其他人還不跟上?陜西巡撫魏光燾等也幫忙助力,靈橋重新修建成,陜西巡撫魏光燾親自撰文立碑。
靈橋券洞22孔,代表灃水源頭22支流匯聚此處,橋頭東西各有木牌樓一座,由趙舒翹親題“周芑春縈”“晴連渭澍”“漢鯨秋臥”“影射昆池”十六個歐體大字。
因為趙舒翹,靈橋也被稱為“趙撫橋”“趙福橋”。
不過這座橋在后來的洪水中也蕩然無存了,客省莊靈橋西頭,只剩下一座龍王廟。
不過,客省莊旁邊的灃河上現(xiàn)在有公路橋和鐵路橋各一座,新橋依然從村邊通過,這里依然是交通要道。
現(xiàn)在的灃河岸邊修了健身步道,客省莊這邊的風景是越來越好了,“灃堤榆柳”之景再現(xiàn):
“榆錢柳絮弄柔條,垂曳長堤碧水遙。驢背詩思吟不盡,灞橋風景在灃橋”。每年到此踏青、垂釣游人絡繹不絕。
隨著灃東灃西的發(fā)展,位于灃河邊的客省莊,這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村莊,還有新的發(fā)展。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xiāng)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xiāng)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