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那片被戰(zhàn)火與冰雪交織的黑土地上,有一支鋼鐵勁旅如傲雪寒松般屹立不倒,他們以血肉之軀筑起抗日的長城,用堅定信念捍衛(wèi)著民族的尊嚴,這就是東北抗聯第三軍。
(烽火中誕生)
1931 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大地陷入了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珠河地區(qū)的人民率先掀起了反日斗爭的浪潮。這里山巒起伏、森林茂密,獨特的自然條件為抗日斗爭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1933 年 10 月趙尚志與李啟東等 七人在珠河縣三股流宣告成立珠河反日游擊隊。他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不斷發(fā)展壯大,創(chuàng)造了“山地游擊與平原作戰(zhàn)相結合”的戰(zhàn)術。1934 年 3 月,游擊隊改編為“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趙尚志任司令。同年 9 月,這支隊伍更是攻占五??h城,繳獲迫擊炮 1 門、步槍百余支,初露鋒芒。
1935 年 1 月 28 日,哈東支隊擴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趙尚志任軍長,馮仲云任政治部主任。下轄 3 個團,后發(fā)展為 6 個師兵力達 4000 余人,1936 年 8 月正式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
(戰(zhàn)斗中成長)
東北抗聯第三軍成立后,面臨著日偽軍的瘋狂“討伐”。1935 年,他們在反敵人春季“討伐”斗爭中取得勝利,并建立了反日聯合軍總指揮部。隨后,東征牡丹江沿岸,擴大了抗日影響。
1936 年日偽軍夏季大“討伐”,珠河根據地遭到破壞。為保存實力,主力部隊向松花江下游地區(qū)轉移,開辟新的游擊區(qū)。在轉移過程中,部隊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但始終保持著頑強的戰(zhàn)斗意志。
第三軍主力部隊與湯原游擊總隊會師后,共同建立湯旺河后方根據地。此后,司令部率隊向西遠征,進一步擴大了抗日游擊區(qū)。第三軍先后建立六個師,活躍在北滿二十余縣,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1936 年至 1937 年抗聯第三軍迎來了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他們貫徹《八一宣言》精神,不斷發(fā)展壯大。在抗聯第三軍第一次西征中,部隊沖破敵人“圍殲”計劃,向敵人統治薄弱的地區(qū)進軍。冰趟子戰(zhàn)斗中,他們巧妙利用地形,殲滅大量日偽軍。龍門戰(zhàn)斗后,又突破敵人圍追堵截,勝利返回湯原根據地。各留守部隊也分頭出擊,配合主力部隊遠征?!氨R溝橋事變”爆發(fā)后,東北地區(qū)掀起新的抗日斗爭浪潮,抗聯第三軍英勇出擊,配合全國抗戰(zhàn),并整飭軍紀,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了部隊的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
(英雄的脊梁)
在東北抗聯第三軍的戰(zhàn)斗歷程中,涌現出了無數英雄人物。軍長趙尚志,他勇猛無畏,指揮若定,帶領部隊與敵人浴血奮戰(zhàn),讓敵人聞風喪膽。許亨植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 1909 年出生在朝鮮慶尚北道善山郡,后遷至黑龍江賓縣。1930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與哈爾濱五一反日游行而被捕入獄。九一八事變后獲釋,回到賓縣積極進行抗日宣傳和組織工作。他先后擔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多個重要職務,率部聯合鐵道北的義勇軍各部,靈活機動地在外線打擊敵人,為抗日事業(yè)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精神的傳承)
東北抗聯第三軍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堅持抗戰(zhàn),他們缺衣少食,常常要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中作戰(zhàn)和生存。但他們憑借著堅定的信仰、頑強的意志和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誠,與敵人進行了長達十四年的艱苦斗爭。他們的事跡是中華民族抗戰(zhàn)史上的壯麗篇章,他們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如今,歲月的硝煙早已散去,但東北抗聯第三軍的英雄事跡依然在白山黑水間傳頌。他們的精神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讓我們銘記這些英雄,傳承他們的精神,讓那永不磨滅的抗聯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康 石)
作者簡介: 李生,字:康石,1974年下鄉(xiāng)知青,1980年返城在佳木斯電視臺專題部當攝影記者。拍攝過很多紀錄片 :2004年拍攝《佳木斯一一東北小延安》2014拍攝紀錄片《鐵血三江》2014年拍攝 《決戰(zhàn)黎明》 喜愛用文字書寫自然風光、生活趣事,人生感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