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夏乏、秋盹、冬眠,一年四季都是睡覺的好時候。
不僅是晚上要睡得好,中午睡個舒舒服服的午覺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午睡一直是大家高度關(guān)注的話題,但也有不少人疑惑,到底怎樣午睡才算健康?半小時不夠睡怎么辦?如果生來就不愛午睡,又該怎么辦呢?
圖庫版權(quán)圖片,轉(zhuǎn)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quán)糾紛
經(jīng)常午睡比從來不午睡
更健康嗎?
確實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午睡習慣確實能帶來諸多的好處,包括但不限于:
1.減輕身體的困倦感;
2.提高警覺性及工作效率;
3.提高學習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記憶力;
4.緩解大腦衰老,降低認知障礙的風險;
5.降低心臟病發(fā)作、心衰或中風風險;
6.緩解壓力,改善心情;
7.增強免疫細胞活躍性,提高免疫力。
不過,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適合睡午覺。此外,午睡規(guī)律、姿勢等因素也都很重要,要是睡得不對,也可能得不償失。
1.失眠人群
對于失眠人群來說,因為夜間睡眠不足,往往會伴隨白天過度睡眠,他們一旦午睡,很可能會睡得太久且睡不醒,這會降低失眠者的睡眠壓力,使失眠問題加劇。所以對于失眠患者來說,白天即使再困倦,也要離床遠一點。
2.65 歲以上有心腦血管、肥胖等問題的人
這類群體在午睡時需要格外注意睡眠時長,這是因為在午休的時候,血液流動速度比較緩慢,又剛吃過飯,本身黏稠度高的血液易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有誘發(fā)中風風險。
除了這兩類人不適合午睡,午睡還需要注意 2 個事項,否則也會得不償失:
1.午睡姿勢。午睡姿勢也非常重要,睡姿不對,不如不睡。趴著睡、枕臂睡是大多數(shù)學生黨和上班族的無奈選擇,然而這種睡姿會讓頸椎及腰部的肌肉、韌帶一直處于過度緊繃、牽拉的狀態(tài),容易引發(fā)頸椎病。同時,這個姿勢非常容易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出現(xiàn)越睡越暈、越睡越累的情況。
2. 午睡規(guī)律。2025 年發(fā)表在《醫(yī)學通訊》(Communications Medicine)的一項研究指出,如果一個人午睡時長波動很大(比如時而只有十分鐘,時而一兩個小時),認知退化的風險反而會增加。所以每天應(yīng)該盡量在固定的時間小憩,避免突然“狂補”。
圖庫版權(quán)圖片,轉(zhuǎn)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quán)糾紛
午睡多久比較好?
那么對于適合睡午覺的人群,睡多久最合適呢?
根據(jù)現(xiàn)有的科學研究,對于健康的成年人來說,午睡的最佳時長是 20 分鐘左右。因為這個階段處在睡眠周期中的 N1 階段,也即淺睡眠期,最容易被喚醒。當睡得更久時,會進入到深度睡眠或快速眼動睡眠期,這時再被強制喚醒的話,就可能出現(xiàn)疲勞、心慌,甚至持續(xù)性的昏沉、無精打采。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須遵守 20 分鐘這一午睡規(guī)則。
比如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對午睡的需求就有顯著的差異。發(fā)表于《美國睡眠研究學會》的論文跟蹤調(diào)查了 172 名兒童,并分析他們的午睡需求,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學齡前兒童對午睡的需求從 3 歲時的 2.1 個小時逐漸降低到 6 歲時的 1.6 小時。
而且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其實并不是每天都需要午睡,同時,并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午睡。對于學齡前的兒童的午睡時長,研究者們給的建議是順其自然。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對午睡的需求反而是上升的,甚至有些曾經(jīng)沒有午睡習慣的人,有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午睡。這可能與隨著年齡出現(xiàn)的睡眠障礙有關(guān),當夜間睡眠不足時,特別是深度睡眠減少時,白天就會容易困倦、打盹兒。
一項涵蓋約 3000 名 65 歲以上的研究表明,在午睡 30、60 和 90 分鐘這三個小組中,午睡 60 分鐘的老年人思維和記憶能力最佳,不午睡或午睡超過 60 分鐘的老年人認知水平顯著低于前者。此外,對于老年人而言,最佳的午睡時間段為下午 1 點到 3 點之間,要盡量避免在上午打盹。
除了年齡因素,午睡的最優(yōu)時長取決于前一晚上的睡眠質(zhì)量。對于偶爾晚上沒有睡好的人來說,45 分鐘以內(nèi)的小睡有助于他們在后續(xù)的工作中集中注意力。但是,對于經(jīng)常失眠的人群,不宜在白天的任何時間段補覺。
另外,德國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只有 6 分鐘的午睡時長,也能起到提高記憶力的作用。因為這段時間就已經(jīng)足夠大腦將短期記憶轉(zhuǎn)變成長期記憶。所以如果時間不夠的話,用 6 分鐘的“快速覺”給身體充能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你或許還聽過這樣一些說法:午睡超過一個小時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34%、老年人午睡超一小時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增加 40%等。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類似的研究只能證明午睡過久與某些疾病具有相關(guān)性,然而相關(guān)性并不代表因果性。
也就是說,科學家們其實還沒有完全證明到底是午睡時間過長導致了疾病的發(fā)生,還是因為疾病本身造成了午睡需求的增加。不過,這些研究還是可以提醒我們,長期出現(xiàn)“午覺半小時睡不夠”時,建議去檢查一下身體并主動調(diào)整睡眠習慣。
圖庫版權(quán)圖片,轉(zhuǎn)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quán)糾紛
睡不著沒關(guān)系
試試“安靜的清醒”
有些人可能會想,20~30 分鐘實在太短了,都不夠讓人睡著,或者剛睡著幾分鐘鬧鐘就響了;還有人根本沒有午睡的習慣或是沒有午睡的條件,那么,出現(xiàn)這些情況時又該如何讓大腦更健康呢?
別擔心,其實不一定必須要睡著,閉目養(yǎng)神也能達到讓大腦打個盹兒的效果,這種狀態(tài)被也又被稱為“安靜的清醒”(Quiet Wakefulness)。
哈佛醫(yī)學院研究睡眠-覺醒周期的里奇·愛德華·布朗(Ritchie Edward Brown)博士就曾在一篇采訪中表明,在安靜的清醒狀態(tài)下,大腦的一些電活動與在睡眠時類似。這或許是因為閉上眼睛后,關(guān)閉了視覺層面的感官輸入,隔絕了一部分外界刺激源,配合深呼吸放空大腦,就可以緩解壓力、降低血壓和心率,開啟身體的休息模式。
不僅腦電活動相似,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閉目養(yǎng)神也能起到類似于午睡的提升記憶力和學習能力的積極效果。另一項發(fā)表在《自然》雜志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小鼠處于“安靜的清醒”狀態(tài)時,小鼠有時會走神并進入一種“白日夢”的狀態(tài),即在腦海中出現(xiàn)一些畫面。這個過程中視覺皮層的白日夢圖像與海馬體的回放活動同時發(fā)生,說明處在“安靜的清醒”狀態(tài)時,大腦會主動激活以往的記憶神經(jīng)元來進行學習、復盤。
所以,如果確實沒能在中午睡著,那閉著眼睛休息,任由思緒飄走、發(fā)呆,一樣也能休息呢!
參考文獻
[1]Cousins, J.N., et al., The long-term memory benefits of a daytime nap compared with cramming. Sleep, 2019. 42(1): p. zsy207.
[2]Dinges, D.F., et al., The benefits of a nap during prolonged work and wakefulness. Work & Stress, 1988. 2(2): p. 139-153.
[3]Lovato, N. and L. Lack, The effects of napping on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G.A. Kerkhof and H.P.A.v. Dongen, Editors. 2010, Elsevier. p. 155-166.
[4]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718273
[5]Marc Weissbluth, Naps in Children: 6 Months– 7 Years, Sleep, Volume 18, Issue 2, March 1995, Pages 82–87, https://doi.org/10.1093/sleep/18.2.82
[6]https://www.webmd.com/parenting/kids-naps
[7]MILNER, C.E. and COTE, K.A. (2009), Benefits of napping in healthy adults: impact of nap length, time of day, age, and experience with napping.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18: 272-281.
[8]Yang J, Luo S, Li R, Ju J, Zhang Z, Shen J, Sun M, Fan J, Xia M, Zhu W, Liu Y. Sleep Factors in Relation to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Chines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2 Sep 28;107(10):2874-2882. doi: 10.1210/clinem/dgac428. PMID: 35900115.
[9]Li C, Yan Y. Afternoon Napping Durations in Chinese Population Over 60 Years Old: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With Cognitive Performance. Front Public Health. 2022 Jul 7;10:911498. doi: 10.3389/fpubh.2022.911498. PMID: 35874996; PMCID: PMC9302202.
[10]Yang MJ, Zhang Z, Wang YJ, Li JC, Guo QL, Chen X, Wang E. Association of Nap Frequency With Hypertension or Ischemic Stroke Supported by Prospective Cohort Data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in Predominantly Middle-Aged European Subjects. Hypertension. 2022 Sep;79(9):1962-1970. doi: 10.1161/HYPERTENSIONAHA.122.19120. Epub 2022 Jul 25. PMID: 35876003.
[11]Li P, Gao L, Yu L, et al. Daytime napping and Alzheimer's dementia: A potential 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 Alzheimer's Dement. 2023; 19: 158–168. https://doi.org/10.1002/alz.12636
[12]https://www.sleep.com/sleep-health/quiet-wakefulness
[13]Mednick SC, Makovski T, Cai DJ, Jiang YV. Sleep and rest facilitate implicit memory in a visual search task. Vision Res. 2009 Oct;49(21):2557-65. doi: 10.1016/j.visres.2009.04.011. Epub 2009 Apr 18. Erratum in: Vision Res. 2010 Jun 18;50(13):1299. PMID: 19379769; PMCID: PMC2764830.
[14]Nguyen, N.D., Lutas, A., Amsalem, O. et al. Cortical reactivations predict future sensory responses. Nature 625, 110–118 (2024).
[15] Gao, C., Zheng, X., Cai, R. et al. Timing and intraindividual variability of daytime napping and Alzheimer’s disease in older adults. Commun Med 5, 219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3856-025-00936-1
策劃制作
作者丨哈代 浙江大學神經(jīng)生物學博士
審核丨董霄松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呼吸睡眠醫(yī)學科 主任醫(yī)師
策劃丨鐘艷平
責編丨鐘艷平
審校丨徐來 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