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輔導(dǎo)作業(yè),孩子對著應(yīng)用題皺著眉:“爸,這道題我沒看懂”,你湊過去掃了眼題目,下意識就說:“這題都不會?上課老師沒講過嗎?” 孩子立馬把作業(yè)本往回拽,悶聲說 “我自己再看看”——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明明是想幫孩子解決問題,可話一出口,不僅沒幫上忙,還把親子間的氛圍搞得冷冰冰。
其實,讓孩子抵觸的不是 “溝通” 本身,而是你說話時藏在字里的“習(xí)慣性反問”。這種反問句看著是 “提問”,本質(zhì)上全是指責(zé)和否定:孩子問 “外套放哪兒了”,你說 “你自己不會找嗎”,潛臺詞是 “你連找衣服這點(diǎn)小事都做不好”;孩子說 “今天不想練琴”,你回 “說好的堅持呢?怎么又偷懶”,藏著的是 “你是個沒毅力的孩子”。孩子的世界很直接,他們聽不出你話里的 “著急” 和 “期待”,只能捕捉到 “我又做錯了”“爸爸媽媽不滿意我” 的信號。
我接觸過很多家長,聊到這個話題時都會無奈地說:“我真不是故意要兇孩子,有時候工作累了,或者看著孩子磨磨蹭蹭,話趕話就說出反問句了。” 我特別理解這種心情 —— 家長的反問里,藏著一天的疲憊,藏著 “希望孩子能更懂事” 的期待,可孩子接受到的,只有被否定的挫敗。有個五年級的孩子跟我說:“我媽每次反問我,我都覺得自己特別笨,本來想跟她說說學(xué)校的事,一想到她可能又要反問我,就不想說了?!?久而久之,孩子要么變得越來越叛逆,你一反問他就頂嘴,要么干脆把心門關(guān)上,什么事都不跟你分享,親子間的距離就這樣一點(diǎn)點(diǎn)拉開。
其實改過來并不難,關(guān)鍵是把 “反問句” 換成 “陳述句”,把 “指責(zé)” 變成 “理解和幫助”。孩子忘洗校服,不說 “你怎么不提前洗”,改成 “明天要穿校服,現(xiàn)在咱們一起看看能不能快速洗好晾干”;孩子看不懂題目,別問 “上課沒聽講嗎”,換成 “這道題確實有點(diǎn)難,咱們一起把題目里的條件畫出來,慢慢分析”;孩子晚回家,不說 “你怎么才回來?不知道我擔(dān)心嗎”,改成 “你回來啦,剛才沒看到你到家,我有點(diǎn)擔(dān)心,下次晚歸可以提前跟媽媽說一聲”。
親子溝通從來不是 “誰占理” 的較量,而是 “誰先看見孩子需求” 的溫暖互動。下次說話前,不妨先停兩秒,把到嘴邊的反問咽回去,換成一句平和的陳述句 —— 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愿意跟你說的話,會越來越多。
智和教育深耕家庭教育十余年,幫助父母提高教養(yǎng)認(rèn)知,提高養(yǎng)育子女的能力,重點(diǎn)解決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厭學(xué)輟學(xué)、拖拉磨蹭、沉迷網(wǎng)絡(luò)、自卑抑郁、早戀等心理和行為問題、助力父母從有效溝通、情緒管理、解決沖突等方面改善親子關(guān)系,促進(jìn)孩子健康成長和家庭和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