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預(yù)制菜的話題真是吵得沸沸揚揚。
有人說它不夠健康,也有人說它“掛羊頭賣狗肉”,欺騙消費者。
但說實話,預(yù)制菜本身就是一個由來已久的東西,它的存在就是為了在忙碌的生活中更快地把飯菜端上桌,要說最大的問題,還是沒有“靈魂”。
所以這些年不管工作多忙碌,我還是會堅持每天晚上都盡量回家,吃到爸媽或者公婆做的飯菜。不管滋味如何,每一口都讓我很珍惜。
我們這一代人的爸媽,是很少會買預(yù)制菜的。他們寧愿起個大早去菜場,親手挑帶著露水的青菜,選那些還撲騰的魚,當場現(xiàn)殺,回家慢燉。
你說他們不嫌麻煩嗎?當然也怕。
但回家吃飯的意義,不完全在于食物本身,更是家人一起吃飯時,那些微妙涌動的情感。而這些情感的流動,甚至具有撫平傷痕的力量。
就像我最近看的一部紀錄片《去你家吃飯好嗎》,拍的正是食物背后的親情與故事。
這部紀錄片從2021年播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了三季。每集都有一位B站UP主帶著好朋友回家吃飯。
就是在看似普通的餐桌上,那些未曾好好表達的愛,未曾和解的痛,被一頓頓熱氣騰騰的飯菜慢慢暖化。
我們也在這些日常又戳心的畫面中,看見自己和父母、和孩子相處的身影。
01父母在等一句“謝謝”,孩子在等一句“對不起”
小李,是一個典型的成都男孩,家庭條件不錯,父母工作穩(wěn)定,有車有房。
可就是這個看似什么都不缺的年輕人,為何喪氣地感慨:“我的人生是一部爛片”?
察覺到小李近期情緒異常,好友雀巢決定陪他回一趟老家,也想弄明白一件事:為什么當年小李沒有參加高考?
但沒想到,一踏進家門,氣氛就變得微妙起來?!拔腋杏X你回到家沒有放松感,反而有一種拘謹?!比赋舱f。
這背后,隱藏著更深層的隔閡。
餐桌上,媽媽準備了一桌子好菜,爸爸客氣地招待著??尚±钍冀K沒有和父母眼神交流。
當雀巢問起高考的事,小李轉(zhuǎn)向父母:
“你們給我搞到少管所,就是你們強行讓我關(guān)兩個月,去做你們認為對的事情,我沒有自由,我就要對著干?!?/p>
爸爸對此有另一番解釋:“可能在你的認知范圍是特殊教育學(xué)校,我認為它是一個,就是說能夠讓你去看,能不能去適應(yīng)調(diào)整的一個場所?!?/p>
對孩子而言,那段經(jīng)歷,成了他至今難以消散的陰影:“真的很痛苦,我出來了之后,我每天晚上做噩夢?!?/p>
小李口中的少管所,是一個沒有手機,完全封閉的場所。每天都要進行高強度的軍訓(xùn)化管理,需要不斷重復(fù)“爸媽真好”,直到孩子變得徹底聽話,才能回家。
回憶起高三的這段經(jīng)歷,小李的眼淚已在眼眶里打轉(zhuǎn)。
許多網(wǎng)友看到這里徹底忍不住了:“眼淚拌飯,好窒息??!”
這或許也許大多數(shù)東亞孩子都再熟悉不過的一頓飯:母親沉默夾菜,父親平靜地吃飯。
兩代人在同一張飯桌上聊天,卻仿佛身處兩個平行時空。
就好像小李對父母說:“你們教育有問題,因為你們從小沒有學(xué)習(xí)過怎么去教一個孩子?!?/p>
而爸爸始終淡淡地回應(yīng)道:
“你們還感受不到養(yǎng)育之恩。當你們有個三四十歲成家以后啊,就完全不一樣了?!?/p>
但時間,真的能消解這累計十幾年的親子芥蒂嗎?
節(jié)目后半段,媽媽在鏡頭前說著自己最大的愿望,“以前沒做好的,可以在以后做好”,但也有網(wǎng)友表示,有些傷害或許已無法彌補。
就像小李說的,“從小到大,都沒有得到回應(yīng)。長大了,就不需要這一部分了?!?/p>
這種“不需要”,并非不愛,而是一種出于自我保護的情感隔離。
在親子關(guān)系中,傷害留下的最大后遺癥不是恨意,而是情感回路的斷裂。
這檔節(jié)目的本意,并不是為了指責父母或是孩子,也不強求和解,而是真實地呈現(xiàn):愛,常存在時差;理解,也總有延遲。
但能夠被看見,被聽見,已是親子關(guān)系療愈的開始。
02外人眼里的好人,孩子童年的暴君
博主所長,是一個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
節(jié)目開始,所長和好友有山,回到貴州六盤水的媽媽家。
兒子回家,媽媽家里忙前忙后,準備了一桌子豐盛的飯菜。大家一邊吃,一邊聊起過往。
6歲那年,父親的一場家暴讓所長至今記憶猶新。
爸爸打媽媽,所長急得沖上去想保護媽媽,卻被爸爸一腳踹開。
他害怕得不得了,跑到鄰居家,最后竟在鄰居家的沙發(fā)上嚇尿了。
后背被爸爸打得全是印子,回到學(xué)校卻被大家嘲笑,“是紋身啊”。
后來,爸媽分開,他被迫跟著爸爸生活。
長大后,他發(fā)現(xiàn)媽媽有了新家,爸爸也重組了家庭,他只有在游戲里才能找回短暫的快樂。
但一旦被爸爸發(fā)現(xiàn)打游戲,等待他的又是一頓毒打。
13歲那年,他實在忍不下去,選擇離家出走。一開始,他還能買最便宜的東西吃,喝生水解渴。后來實在頂不住了,只能撿別人吃剩下的飯菜充饑。
聽著兒子的回憶,媽媽已淚流不止,紅著眼眶說:“我最遺憾的是,沒能給你一個完整的家。”
而對于孩子,成長不是忘記傷痕,而是終于讀懂了母親眼淚里的無能為力。
而故事的另一面,所長的爸爸繼承了爺爺?shù)尼t(yī)術(shù),在村里開了幾十年診所,對外人格外熱情。
誰家有人輸液、身體不舒服,不管什么時候,只要喊他,他都會立刻起身,甚至經(jīng)常通宵守著病人。村里人提起他,都說他是“醫(yī)者仁心”。
可就是這樣一個溫暖、偉大的人,對自己的孩子,卻只有嚴厲和冷酷。
他從不會好好說話,更不會表達情感,只會在孩子不聽話時,用拳頭解決問題。
這種割裂,或許來自于一種未被言明的心理補償:對外維持良好形象需要自我壓抑,而家庭則成為情緒宣泄的地方。
孩子呢,又被迫承擔了父母在外所承受的壓力和委屈。
但對于過去的事,爸爸也有自己的解釋:
“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龍。如果他按照我想的去做,用他那個成績,可能就是清華北大了。但他小時候考試成績90多分,就跑到網(wǎng)吧去了……”
在他看來,自己的嚴厲,都是為了孩子好。
直到在節(jié)目后半段,在好友的提議下,所長和父親兩人第一次真正地對視。一向嚴肅的父親,看著兒子的眼睛,終于說出了那句:“苦了孩子,辛苦了?!?/p>
話音剛落,他就趴在兒子的肩頭,忍不住抽泣起來。
對這樣一位傳統(tǒng)的父親來說,這句“辛苦”里,藏著他幾十年的愧疚,已是他能給到孩子的全部溫柔。
03和解的關(guān)鍵是“放過自己”
看完這些親子相處的案例,也讓我想起那本治愈無數(shù)人的心理學(xué)經(jīng)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
蛤蟆先生一直努力扮演大家的開心果,卻突然陷入了抑郁。在蒼鷺醫(yī)生的咨詢室里,他逐漸意識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在討好那個像父親一樣威嚴、挑剔、從未滿意過的獾先生。
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不是剖析傷口,而是為每個人指明了出路。
蒼鷺醫(yī)生告訴蛤蟆,每個人的心理都有三種自我狀態(tài):
-兒童自我狀態(tài):儲存著我們童年的情感記憶,或快樂或悲傷或恐懼,一遇到事,我們就容易退回這個狀態(tài),用孩子的方式反應(yīng)。
就像抑郁的蛤蟆,始終被困在童年的弱小、無助與憤怒中。
-父母自我狀態(tài):我們用父母那學(xué)來的挑剔和說教,不是批評別人,就是審判自己。
-成人自我狀態(tài):這是唯一能讓我們成長的狀態(tài)。在這里,我們理性思考,為自己負責,基于當下做出決定。
故事的結(jié)局,沒有等到任何人的道歉,蛤蟆卻痊愈了。為什么?
因為蒼鷺醫(yī)生對他說了一句話:“沒有人能讓你產(chǎn)生什么感受,是我們自己選擇了憤怒和悲傷?!?/p>
當我們能像蛤蟆先生那樣,開始為自己的情緒和人生負起責任,才能真正理解:
父母不過是有著自己局限的普通人。他們大概也曾迫于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的情感和需求。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放過”那個曾經(jīng)被困住的自己。
真正的和解,是我趟過了風雨,終于能為自己撐傘。我認清了哪種愛是暴風雨,并且,絕不讓它再淋到我的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