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 “高良姜”,不少人可能會誤以為是生姜的某個品種。其實,這種常出現(xiàn)在嶺南菜譜里的香料,還是一味能溫胃止嘔,散寒止痛的經(jīng)典中藥。
高良姜別名良姜、蠻姜、風(fēng)姜,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莖。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須根及殘留的鱗片,洗凈,切段,曬干。切薄片。以色棕紅、味辛辣者為佳。高良姜主產(chǎn)于廣東、海南,是“粵十味”(又稱十大廣藥)之一,其中以廣東湛江徐聞縣所產(chǎn)最為道地,并因其質(zhì)地堅硬肥滿,皮皺肉凸,狀如馬蹄,又稱馬蹄良姜,被列為國家地理標(biāo)志產(chǎn)品。
性狀特征
本品呈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薄片。外表皮棕紅色至暗棕色,有的可見環(huán)節(jié)和須根痕。切面灰棕色至紅棕色,外周色較淡,具多數(shù)散在的筋脈小點,中心圓形,約占1/3。氣香,味辛辣。
【性味與歸經(jīng)】
辛,熱。歸牌、胃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溫胃止嘔,散寒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吞酸。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效用分析】
高良姜辛散溫通,散寒止痛,主入牌、胃經(jīng),能驅(qū)散胃中之寒邪,善于治療胃寒腕腹冷痛。
高良姜性熱,能溫散寒邪,和胃止嘔。用治胃寒嘔吐、噯氣吞酸,虛寒嘔吐。
【配伍應(yīng)用】
高良姜配香附
高良姜味辛性熱,專散脾胃之寒邪,以溫胃散寒止痛降逆為其長;香附辛散苦降性平,善理氣開郁,能通行三焦,行血中之氣而疏肝理氣,調(diào)經(jīng)止痛。兩藥伍用,可寒散氣通,氣行痛止,通則不痛。治療肝郁氣滯、胃中寒滯之胃脘疼痛,口吐清涎,喜溫喜按,胸問脅痛。
高良姜配白術(shù)
高良姜辛熱,長于溫中散寒止嘔;白術(shù)甘苦性溫,長于健脾益氣。兩者合用,剛?cè)岵?,溫中止嘔之中得以陰配,且自術(shù)以其甘溫健脾益氣之用,可制高良姜溫燥之弊,使之溫之無虞。適用于治療虛寒嘔吐。
高良姜配生姜
高良姜味辛性熱,溫中止嘔,專散脾胃之寒邪;生姜辛散溫通,能溫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嘔功良。兩藥相伍為用,增強溫胃之力,使止嘔之功更強。用以治療胃寒嘔吐最為適宜。
方劑舉隅
良附丸(《良方集膠》)
藥物組成:高良姜、香附。
功能與主治:行氣疏肝,祛寒止痛。適用于肝胃氣滯寒凝證,癥見胃腕疼痛,胸脅脹悶,畏寒喜溫,苔白脈弦,以及婦女痛經(jīng)等。
高良姜湯(《千金要方》)
藥物組成:高良姜、厚樸、當(dāng)歸、桂心肉。
功能與主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適用于心腹冷痛,胸脅滿痛如刺。
成藥例證
安中片
藥物組成:高良姜、桂枝、小茴香、砂仁、醋延胡索、煅牡蠣、甘草。
功能與主治: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和胃止嘔。用于陽虛胃寒所致的胃痛,癥見胃痛綿綿、畏寒喜暖、泛吐清水,神疲肢冷;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見上述證候者。
養(yǎng)生藥膳
高良姜紅棗飲
材料:高良姜5g,紅棗5~8枚,紅糖10克。
做法:將高良姜、紅棗洗凈,加適量清水浸泡30分鐘(新鮮品用量加倍,不需浸泡),煎煮約30分鐘,去渣取汁,再加入紅糖調(diào)勻即可。每日服1劑。
功效:暖胃止嘔、健脾補氣養(yǎng)血。用于胃部受寒引起的脘腹冷痛、反酸、噯氣、消化不良等癥。
審稿專家:中山市人民醫(yī)院藥學(xué)部 劉銳鋒 主任藥師
作者:中山市人民醫(yī)院藥學(xué)部 副主任中藥師 高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